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 《科教文汇》2008,(29):199-200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农村改革关注的焦点。在农户获得农地承包权和使用权之后,如何实现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稳定农业生产,并为无地农村人口或有志从事规模经营的农户获得土地经营权提供途径和机会,应该成为农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尤其在WTO框架下,应该进一步深化农业改革,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平陆运河基本情况,探究钦州“联农带农”机制的模式,分析平陆运河建设“联农带农”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立足共同富裕新要求,围绕平陆运河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关系,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拓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创新“联农带农”模式等方面发力,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到运河的建设中,共享发展红利,高效推进运河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社会发展的弱势地位,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加快礼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致富,是新时期面临的艰巨任务。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创举,是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三农”的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自2002年以来,我省相继在西宁、海东、海西、海南、海北5个州、地、市的18个县(市)开展了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应运而生的一种“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灵活的内部机制,广泛的适应性,正在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几年来,  相似文献   

5.
舒韵华 《中国科技纵横》2011,(11):113-113,135
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是建设“两城”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最开放的决策机制,是建设“两城”的政治保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建设“两城”的制度保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最开放的用人机制、最科学的权力制约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是建设“两城”的机制保障。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市,是建设“两城”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6.
梁先霞 《今日科苑》2007,(18):12-12,13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相融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逐渐加大。在农民收入增长格局发生巨变的今天,非农业生产收入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当前,要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应切实加强少取多予的农业保护、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行之有效的工业反哺、因地制宜的农民合作和社会福利支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华夏星火》2004,(2):13-13
“一号件”,对于农民来说感到很亲切,从1982年1月1日,党中央发出了第一个“一号件”,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开辟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之后的4年里每年都发了“一号件”,这5个“一号件”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时隔18年,农民又亲切地见到“一号件”,为农民增收提供“高含金  相似文献   

8.
刘耀 《青海科技》2005,12(3):15-17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稳定和完善支持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积极开拓农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径。”2004年12月3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反复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加强农业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摆到政府各项工作的首位;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而农村经济又是“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只有发展了农村经济,才能不断促进农民增收。笔者科学分析当地农村经济现状,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民增收与奔向、保住小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世银  杨伟霖 《软科学》2001,15(6):25-28,45
农民增收不仅是农村实现和保证小康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就没有农民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当前农民增收与奔小康具有与贫困社会环境全然不同的特点,农民渴望增收并奔向、保住小康。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农民收入增幅的持续下降。正是如此,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进程,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实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小康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林下养鸡是一项新兴产业,是现阶段林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其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林下养鸡产业发展成为巩固退耕还林造林成果和扩大林改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作为维护农村稳定的支柱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引擎",在搞活农村经济,发挥支农资金供应主力军的方面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难以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是根据农村社区内部的真正需求来决定,而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关键在于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完善与创新。借鉴西方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理论,文章从制度创新入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进行了新的构想,以实现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从迁移农民和留居农民两个方面分析后疫情时代我国农民增收制约因素,指出增收路径和保障机制方面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并提出加快推进城乡公共福利制度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培养、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农”问题成因入手,分析了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提出培养、开发农业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前提。在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农村教育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农村国民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不能走市场化道路,必须通过建立农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力制度、创新国家教育投资机制、建立农村教育特别转移支付制度和对农村科技教育实行特殊政策等手段解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特点、路径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进行分析,阐述农民权益在改革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及应把握的基本方向,促成新一轮农村改革目标在形式和实际效果上的统一,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改革目的。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改革,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支持“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关系到我省农民切身利益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8.
夏青 《华夏星火》2015,286(3):14-18
2月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份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2000字,共分5个部分32条,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25亿亩林地、惠及5亿多农民,它是农村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完善,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象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