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生命教育的内涵多元而复杂,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为了“生”和更好地“活”。相对于生命教育而言,死亡教育是一种逆向教育。它是通过让孩子了解死,从而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些视频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孩子哭着说:“我咳嗽了,呜呜呜,我要死了……”孩子在对一种没见过的新食物提问:“妈妈,我吃完这个会不会死啊?!”孩子在大发脾气:“你去死!你去死!”  相似文献   

2.
张斌 《现代语文》2006,(3):51-52
生和死是生命形态的一体两面,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生命观念。而生命观念的不同又决定了对不同死亡方式的选择,所以自死窥生、就死论生更能洞察生命的蕴奥,本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以郭沫若学创作中的死亡意识为切入点,探究他对生命价值和理想生命形态的探索与愿望。从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寻死》、《夜哭》、《死的诱惑》等作品开始,一直到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死亡作为一种神秘的意象被反复吟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家的一种审美选择:即在对死亡的审美观照中表达作家对生命蕴奥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本拟以“五四”时期的诗歌与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他对死亡由直觉感悟到哲学思考的发展过程及其化蕴涵。  相似文献   

3.
该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从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死即是生,死即是回归自然,死即是永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的一生才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安全,珍惜生命。注意安全,我们就要从平时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早上,我们高高兴兴上学去,横过马路一定要小心来往的车辆,特别是经过路口时,要格外小心,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如果要过马路,不要突然穿过,要先找到斑马线后,再在人行道上站着向两边望望,看是否有车辆从近处驶来,如果有你就不要马上穿过马路,要等车辆驶过后再过。这时低年级的学生更要特别注意,如果过到了马路的中心线时,有长长的车队开来,你就得耐心地等车队过完后才走过,要不然,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有一…  相似文献   

5.
死,一个冰冷的字眼,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字眼,一个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触及的字眼,但是,每一个生命的伊始,亦是死的倒计时。就像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所说的那样:"生和死不是对立的,死是生的一部分,生就是随时孕育着死。"死,对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而言,都是确定不移的事情。当死亡不可逆转,我们该如何面对?虽然死亡确定不移,但我们将如何死去?带你去"找死",不是为了死,而是邀你一起,以一个坦然的心态、幽默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背后的真相。或许,对死亡的沉思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个新的远景,使生活中的琐碎和没有价值的东西变得更加微不足道,使我们能更好地迎接每一天。诚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死亡已经写在人生的合同里,从心理和生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该总是刻意想着它,但是,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一个避免死亡随意性的机会,你,会接受吗?走吧,带你一起去"找死"!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思想 学生对个体生命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自然历程认识不清,生命质量不高,生命无价值无意义,甚至自杀、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的存在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因此,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死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历程的自然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同时,通过思考“死”来反观“生”,理解“生”与“死”的关系,从而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达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7.
梦游者     
在我出生的那个城镇,住着一位母亲和她的女儿,她们常常梦游。 一天晚上,当万籁俱寂之时,母亲和女儿再次在睡梦中漫游,她们在雾蒙蒙的花园中相遇。 母亲说:“完了,完了,我的仇敌,是你,摧残了我的青春,它消逝了——是你,在我的生命的废墟上建起你的生活!我多想亲手杀了你!” 女儿也开口了:“喂,你这令人厌恶的自私的老太婆!是你扼住了我向往自由的天性!你妄想让我年轻的生命成为你衰朽生命的回声!我多么希望你快去死!”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声鸡鸣,母亲和女儿都从梦游中醒来。母亲温柔地问道:“是你吗,宝贝?”女儿柔声回答:“是我,亲…  相似文献   

8.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她为什么跑?因为她不想死,她珍爱自己的生命,她在朝求生的希望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该篇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一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认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死即是生,死即是回归自然,死即是永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的一生才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死忘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也许你会说:“我不懂得什么是面对死亡,因为我从没经历过。”假设,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的生命即将告终,那么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是否还能平静无波?其实,死与生一直伴随在我们左右,却又远隔在两极,只要我们珍爱生命,便可远离死亡。  相似文献   

11.
死亡意识的产生源自于"自我意识"的萌发和人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对死亡的恐惧与之相伴而生。庄子通过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及对自然的阐释而达到精神的超越,破解了生命的真谛和死亡的意义。庄子认为生命本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存的;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人类不必执着于生的喜悦,也不必戚戚于死的悲哀。  相似文献   

12.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站在哲学高度,用“死”即生命短暂的客观性激发我们把握今天、珍惜当下,用生命的宽度、厚度补足短暂的长度。  相似文献   

13.
    
门可以把两个世界合在一起,也可以把两个世界分开。每一扇门都会有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一旦丢失,你就会失去观赏门内风景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一扇门,在漫长的生命中等待钥匙的发现。当你和每个朋友快乐相处时,25ZUOWENSHIJIE[简评]习作的标题是“门”,但聪明的读者读后可发现,作者要写的并不是物质形态的门。她要表达的是“当你和每个朋友快乐相处时,就像走进一扇门”。在这里作者借用了门的象征意义,较好地运用了散文的写作手法。她就像走进一扇门,看到了美丽的景物。当你真正用心专一地去看时,或早或晚,你总会厌倦的;而每次你总留下一…  相似文献   

14.
人的生命是由生和死两个支点撑起来的存在有机体,既享受了生又学会了死的人,才算一个完整的而不是半条命的人。人生也可叫做民生,与民众共命运、为百姓谋事业,这是有价值的度时光、过日子的方式。不能正确认识死亡,和不能正确认识生命是一样的,都是灾祸和麻烦的根源。把死亡当商品的人,会用死亡来讨价还价,以它相威胁要名要利。把死亡当极刑的人,就千方百计地逃避死亡,不惜浪费人间的财富。把死亡当作无奈的人,临终前还要捞一把实惠。  相似文献   

15.
快乐的多多     
迟到的理由多多上学又迟到了,老师生气地问她:“快十点了,怎么才来上课?”多多说:“您不是要我们等没有汽车时再穿过马路吗?”“对呀!”老师说。多多振振有词地说:“今天我过马路的地方停着一辆汽车,等它修好开走后,我就来了。”听了这番话,老师气得说不出话来……  相似文献   

16.
正“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合上《呼兰河传》蓝黑的封面,苍凉感在心中郁结。这部萧红在自己的生命尽头为故土呼兰河城所作的传,笔力所触之处尽见生之挣扎与死之漠然。小城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像那漏粉草房里含着眼泪的歌声,卑微、孤苦、凄凉。严冬封锁了大地,“大地满地裂着口”,寒气逼人的呼兰河城是一片生命的荒原。东二道街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子上演的死亡“盛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痛苦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思考与他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是分不开的,《伊凡·伊利奇之死》把“死亡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小说通过追踪一个临死的人的心理历程来逼问“生”,坚决的否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死亡”,以极其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常人”对于死亡的掩盖,以及本真性的向死存在对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感悟纯真     
要走过多长的路,人才可称之为人?——鲍勃·迪伦人是从童年走过的。你还记得童年吗?你和你的小狗在杂草丛生的地上乱跑,与每一朵花儿对话,向每一只蜜蜂倾诉。它们都是你的朋友,它们似乎比你的生命更重要。你是如此地富有同情心,像天使一样,从不伤害任何生命。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总是被某种愿望诱惑着,急切地盼望长大成熟,急切地盼望成为“真正称之为人”的人。你一天天长大,也一天天远离童年,远离对所有生命简单而纯真的热爱。你逐渐喜欢争斗,喜欢刺激,甚至于嫉妒,也实现了别人眼里的所“谓价值”。然而,就在陪伴你走过童年的小宠物失踪的那…  相似文献   

19.
棋如人生     
玩过围棋的人都知道,一块棋的死活取决于是否有两只眼。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围棋不像象棋那样,两军正面交锋,一子可以吃掉另一子,围棋没有这样血腥和残忍,只要有两只眼就谁也奈何不了。这就体现了一种“生命”的精神,表达了一种“生命”的价值。一局棋结束,胜负已分,但活着的棋不会因为失败而死去,活着的棋还  相似文献   

20.
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的小说有着深厚的蕴涵,展示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的文化生态和生存景观,萧红抓住了“生”与“死”——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主要环节,对人们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进行突出地展现和深刻地剖析。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是相连相融的,死亡正是生命意识的重要内涵。这些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无限的阐释与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