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多写。似乎在这一个问题上语文界并没有什么争论。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了解,在贯彻“多写”这两个字上面,广大语文教师其实有很大的分歧。比如,要“多写”,究竟多到什么程度算“多”?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以每篇文章600字计算,包括作文和课外练笔,每学期大约写13篇文章。而且这样的算法,是寒暑假一个字也用不着写了。许多语文教师都觉得这个要求太低,…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给每一篇课文制订具体而翔实的教学目标。然而,并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会去思考这样一个命题: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什么?为什么教的"价值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原点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清晰的教育学的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审美体验,不仅关注文本语言之美、教师教学之美,更关注教学系统内部的有序性、规律性,以及因此显示出的教学之简洁、缜密、有恰当自由度的内在美学特质。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体验,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追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它是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在追问中,学生不断走进文本的内容、写法以及丰富的内涵。教师尤其要关注问题的思维含量,引导学生向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拓展迁移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具体的做法。一、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阅读的关键是要理解,即读懂文本,解决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不同文体的文章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也不同,比如,在教学记叙文时,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写了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  相似文献   

6.
杨学军 《山东教育》2009,(1):125-125
近日,笔者去一所小学看望一位当语文教师的同学。来到他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他和几位语文教师正在写教案,而且都在抄写《星级教案一点通》这拳书。“为什么大家不自己备课写教案呢?”同学答日:“我们兼课多,每天要写两三科教案,这样不是省事么。”难道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师就是这样备课的吗?这样的教学态度又怎能将知识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呢?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数次的课程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笔者认为主要的症结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大多对教师“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等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剖析与考虑。大家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然而,我们的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则是“嘴上重视、心里忽视”,“写在前头、置于脑后”。  相似文献   

8.
陆莹 《广西教育》2014,(41):98-98
正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挖掘和解读,容易使课堂教学流于表面,缺乏教学深度。同时他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反复研读文本,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意蕴,从而收获感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呢?下面,笔者结  相似文献   

9.
郑百苗 《湖南教育》2005,(19):36-37
片断一(黑龙江苗鸿爱老师执教)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生:这是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生:高大挺立、高大挺直、高大挺拔……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用了哪个词?生:高大挺秀。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生:“秀”就是美而秀气、秀丽,很漂亮的意思。师:作者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0.
阅读和写作虽然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但它们却可以互相促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推敲题目、初读课文、精读课文,理解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 ,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讲 ,应是一个“互化”过程。要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读懂悟透文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那就必须十分重视这个“互化”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个互化” ,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教师与作者互化要教好课文 ,教师首先要清楚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 ;而不是仅停留在文章写了什么 ,又是怎样写的层次上。鉴于此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转化为作者 ,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具体的做法是凭借有关资料和生活阅历去深入地感知、理解作者 ,实现自己与作者的互…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中考的半壁江山。如何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利用文本素材,提高写作兴趣。”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本素材的应用潜力,体现“学”为“写”铺路,“写”为“学”服务,做到既不增加学习负担,又能从中撷取有用的素材运用到日常作文写作中,一材多解,一材多用,让课本素材再次增值,一举两得,实现教学与写作同步双赢。为此,教师应该讲究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多观察、多积累。“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下几点是笔者参加南安市“文本素材”课题研究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教例简述】这是徐开质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通讯》1988.1期)。教法设计:读读、写写、讲讲、改改。教学程序:写后讲,讲后改。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课文。二、教师出示作文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提示:①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②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③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④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三、就上述作文内容组织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是:作者写孔乙已“偷”的意图在哪里,即“偷”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14.
翟运胜 《山东教育》2004,(16):62-63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8的分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8个苹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8个苹果呢?”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8个苹果,给妈妈4个,我留4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1:“我4个苹果,妈妈4个,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教师未做任何评价。生2:“母亲节到了,我给妈妈5个苹果,我留3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又问。生2:“妈妈这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他。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8个苹果…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初步了解了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之后,便却步了,满足了。如果老师再问一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能把这思想内容表达得如此具体深刻?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命题?学生要么是缄默不语,要么表示对此不愿思考。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常常是为弄清“为什么”而确立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  相似文献   

16.
张东升 《中国教师》2014,(20):22-23
<正>毋庸置疑,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究竟备到什么程度方是最高境界,很多教师不得而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上好一篇课文到底要完成哪些工作?这里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多读,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在深入基层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案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的,并不是为了指导课堂教学实际。原因是很多教师的教案只有一个教学步骤,缺乏应有的学法指导;还有一部分教师的  相似文献   

17.
卢筹 《江西教育》2000,(4):31-32
小学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直接的原因是占语文教学大头的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 ,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什么阅读教学的效率会不高 ,笔者认为除方法上的原因外 ,其中有个重要原因是普遍存在教学没有立足于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写” ,就无法从阅读中真正悟到写作的“要诀” ,就无法形成能力 ,阅读教学就会功亏一篑。阅读教学有两大任务 ,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 ,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文章的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 ,领悟把握别人写文章的方法 ,从而提高自己写作表达的能力。但目前我…  相似文献   

18.
面对开放性、多元化日益突出的教学文本,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教师对文本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我如何解读文本”已经成为决定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临界点。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知道技术层面的“做什么”和“怎么做”,更要清楚思想层面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是课堂教学采取如此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它集中体现出教师对教学文本的独特解读和把握。“思想”,指设计者对教学规律的科学认识、对教学文本的独立解读和对学生情况的准确判断等综合性认…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这一角色,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即导学、导思、导法、导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两个应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一、应该准确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只停留在对文本表层含义的理解上,如文章分几个部分,几个层次,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概括?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就参照教参,敷衍了事。这样的依赖思想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弊端,不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准确解读文本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课堂讨论交流是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的桥梁。在语文“自能学习”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和解决的过程,因此讨论交流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自能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恰当地、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课题的空白处进行讨论一些文章的题目常常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的悬念。如《“你们想错了”》,学生就有这样的疑问:1.题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3“.你们”想什么?怎么想?为什么会这样想?4.为什么说“你们想错了”?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