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江苏有一个姓李的讼师,专门替人打官司。有一次,一个快出嫁的姑娘独自在家里睡觉,被邻居无赖越墙逼奸,并勒下金镯后逃走了。后来无赖被捕送官府。女家要求对无赖给以应有的惩罚,但不愿说出逼奸情节。在请人写诉讼状时,用了“揭被勒镯”四个字。女家怕状子未完全反映事实,经人介绍去请教姓李的讼师。李说:“‘勒镯’的罪名分量轻了,要使无赖受到应有的惩罚,就要把‘揭被勒镯’改为‘勒镯揭被’。”后来,状子一递上去,果然使无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相似文献   

2.
出版     
为人在世,短不了这一“捞”字,也实在少不了这个“捞”字—尽管这字不太雅。但是水中捞月,“老王”却说,它“最雅”。这话说的众猴子心花怒放,大喜过望。众猴子们毕竟在那  相似文献   

3.
谁比谁更快     
徐斌 《新闻实践》2012,(1):84-I0004
照相机的触发装置,叫“快门”。想想这个名字真是很有意味,一个“快”字,突出的是摄取影像的迅捷;一个“门”字,讲究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收纳。  相似文献   

4.
陆云龙和《金瓶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书偶有所得,是机缘与 感悟。一个偶然的机会审校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忽然 想起了《金瓶梅》。《斥奸 书》是“佞臣传”,写魏忠贤 一生之恶行。书在魏下世不 久,于崇祯元年出版。书题 明·吴越草莽臣撰;这是陆云 龙常用的别署。陆云龙浙江钱 塘人,字雨侯,堂号翠娱阁, 书馆称峥峭馆,《斥奸书》便 加署“峥峭馆”。他的生卒年 未详,然而他是天启崇祯间极 为活跃的编辑出版家和作家。 他撰著编选的作品颇多,突出 特点是喜欢对所刊刻的作品制 序加评。他所撰写的序、叙、引、跋、评、批数量多,见解 精当。  相似文献   

5.
心安理得这个成语中间还有一个“因”字,即“心安因理得”。国人喜欢规范整齐,这个“因”字便被省略了。 心安的前提是理得,理不得心更难安。事实上很多人做事做不到理得。为了掩人耳目也蒙骗自己的良心,便尽力做出一种心安理得的样子。  相似文献   

6.
一字立骨法     
“一字立骨法”,就是用一个字来统帅主题,结构文章,锤炼字句。 一字立意,突出主题。就是利用一个最恰当的字确立文章主题,点明文章主旨,统帅整篇文章。 一字谋篇,结构文章。常见的文法是“一线穿珠式”,即以一个字为线索,结构全文。这个字就像一串珍珠的红线,起经纬全篇的作用。 一字见义,调遣语言。一字见义,是“一字立骨法”在散文炼词方面的表现,它可细分为“一字绘景”、“一字言情”、“一字摹状”等。 在短新闻的写作中,无论是运用一字绘景,一字言情,还是一字摹状的方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 (洋摘)  相似文献   

7.
刘半农首先提出用“她”和“他”并用来区分第三人称的性别问题。这个主张引起了刘半农的同事、好友的关注。周作人呼应最早,在其所译瑞典短篇小说《改革》的小弓哩披露了这个消息,“她”字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见《新青年》5卷2号,1918.8)。不过周作人虽然觉得“她”字极好,但考虑到印刷厂里没有这个字,铸造新字又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没有接受这个“她”字,而主张仿照日语用“彼”与“彼女”区分第三人称性别的办法,用“他”字下面加一个字形小一半的“女”字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他不只是口头提倡,并且积极实行,《改革})这篇…  相似文献   

8.
读小学的时候,我就看过《水浒》。《水浒》中的潘金莲自顾迎合王婆的撮弄,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最后竟“色胆包天”地害死武大郎。这个情节给我的印象很深——潘金莲是个“坏女人”。在以后的几十年生活中,凡谈起潘金莲,就认为她是中国淫妇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看到一条有关泰国的消息,文中提到一个名叫“参猜”的人。或许是我缺乏关于泰国人名译音常识之故,“参猜”这两个字虽然认识,我却不敢冒然作读。原因很简单,这个“参”字,大概有四个读音,即一作c(?)n,用于“参加”、“参观”等;二作c(?)n,如“参差”;三作sh(?)n,如,“人参”、“党参”;四作s(?)n,即大写“壹贰叁”的“三”字。至于“参猜”这个人名中的“参”字,在泰语的发音中到底属于何者,译者可能是很清楚的,但大多数读者并不懂泰语,恐怕就得“各读各的调”了。这在熟  相似文献   

10.
编辑工作中 ,常常遇到“苏联”之前加不加“前”字的问题。自 1991年苏联解体 ,这个问题就存在了。或许 ,人们习惯在称呼刚过去不久的朝代时加一个“前”字 ,如清代初年说“前明” ,民国初年说“前清”。在一个时期内 ,这个“前”字可以起到某种提示作用 ,避免读者思维惯性导致  相似文献   

11.
一字之增见精神乐长弓记得去年见诸报端的新华社通稿《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其中第十二段的“不尽人意”一词,由于把“如”字漏掉了,好多报纸也就跟着错了,而人民日报却准确地增添了这个“如”字,这一字之增,体现了人民日报对待报纸质量严格校...  相似文献   

12.
刘悦 《出版参考》2011,(8):37-37
想起语文老师曾在解释“如数家珍”一词时说过,这个“如”字表明并非在数家珍,只是好像的意思。进而联想到苏子的“但愿人长久”。也许苏子深谙人世间的许多东西都无法长久地保存、留传,因而用了“但愿”二字。  相似文献   

13.
书界采风录     
○《书与人》第3期发表季羡林文章《翻译的危机》。文章说:“这个题目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我自认是实事求是的,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当年严复以“信,达,雅”为“译事三难”,季先生认为,三个字中,以“信”字为基础,为根本,这个字做不到,就根本谈不到翻译,而危机正出在不遵守“信”这个标准上。  相似文献   

14.
其子傅聪如此评说父亲:“他这个人,只要做一件事,就完全钻进去”,终其一生,体现“顶真”两字。  相似文献   

15.
在编辑通讯员的来稿时,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一类句子:“我随手撸了撸额上的汗珠”;“他直起了腰,撸掉了脸上的汗水”。句中的“撸”字,读什么音?有何含义?照“秀才识字读半边”的办法,似乎可以读“鲁”。但要说出这个字的确切意思,就有些麻烦了。其实,这个“撸”字不仅普通字典里查不到,就是收字较多的《辞海》、《康熙字典》里也找不到。显然,这个“撸”字是通讯员生造出来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6.
张作霖旧事     
王熙章 《湖北档案》2009,(10):41-42
“巴个押路” 张作霖自称是“绿林大学”毕业。原来一字不识,后来官做大了,要看公文、批公文,才逼着学文化。先学“画行”。旧社会官场办公文,都是由秘书拟稿,主官审批,如果同意,就在上面画个“行”字。过去当大官的,对这个“行”字都非常考究,不但要写得有力,写得好看,而且还要别人摹仿不到。  相似文献   

17.
台湾学者林芳谷对大陆人常挂在嘴上的“搞”字很不以为然。因为这个“搞”字“在台湾不仅是‘俚语’,还带有一定的贬义”。林先生承认大陆与台湾语境的差异,因而又说“大陆这个习惯用语有它的历史背景,我能谅解”。  相似文献   

18.
王佩 《档案管理》2005,(6):92-92
我敢打赌,感冒”的“冒”,十个人中,有九个不会写。大多数人会把“冒”字上边的这个偏旁写成“曰”或者“日”,错!你盯住这个字仔细看一分钟,这个偏旁既不是“曰”,也不是“日”,它中间的两横与边框是不相连的。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嘉宾——许慎!很遗憾,许慎今天来不了,他在东汉年间就死了,留下一本《说文解字》。那我们就请出《说文解字》吧。《说文》解释,冒的本意,是蒙着[睛前行“,冒”字脑袋上这玩意,正是盖住[睛的头巾。我自从去年开始学习《说文》,才恍然大悟,以前别人说我是文化人,原来是在…  相似文献   

19.
文学书简     
九十二一句当中,有一个字安排得准确而新鲜,可使整句生辉,可使全篇增色;这个字,可成为全句乃至全文的“眼”。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一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句中的“翼”字,用得最妙,最为生动传神。翼就是鸟儿的翅膀。这个比喻真不落套。试想,亭在山上,下临酿泉,亭的飞檐凌空挑起,当然很像鸟翅。也就有了飘然欲飞的情势。一个“翼”字,不仅写出了亭之形状,而且写出了静物的动态,这就逼真地表现了作者独享其“山林之乐”的欢悦心情,是其它任何别的字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20.
何思明 《新闻三昧》2003,(12):30-30
不知从何时起,在广播和电视上、报纸上,都能听见冠以“零”字的新名词,如“零收费”、“零距离”、“零接触”、“零首付”、“零报告”等等。据说这个“零”字的始作俑者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