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波 《文教资料》2009,(11):46-47
颜色词属于民族文化语义丰富的物质文化词位.不同民族赋予同一颜色词的文化语义因民族世界观、文化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各异。对俄汉语中颜色词“黑”与“白”的语言文字特色和它们作为物质文化词位构成的熟语中所蕴合的民族文化语义特色的对比和探讨,折射出俄汉民族风格各异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2.
“汉英夹杂”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夹杂”这种语言现象的大量出现 ,客观上是由于不同民族的频繁接触和文化交流为之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环境 ,更重要的原因却是 ,汉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在新时期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所改变 ,趋新求异和洋化的心态得以释放所至。但是 ,汉民族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用夏变夷”的文化心理对其强大的规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文化观念是语言文化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体现了具体民族的精神特征。在文化观念研究过程中,语词的重要地位得到学者广泛认可。自然现象“雨”作为一个常量观念,体现了俄、汉民族的文化习俗、精神等特质。基于语言文化观念理论,以及“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和“俄语国家语料库”,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对比俄汉文化观念词“雨”,从词源、构词等角度分析“雨”“дождь”两词的异同,进一步探索其在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在归纳总结前人对红、白、黑三类颜色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俄汉古老抒情民歌中颜色词蕴含的民族文化语义进行对比,揭示出俄汉民族对颜色认知的异同,展现两个民族在尊卑观念、审美意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俄汉语语言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汉英颜色词“白”的“国俗语义”以及由颜色词“白”构成的文化词语“白宫”、“白屋”所具有的独特的联想义、象征义和感情色彩,指出对于英文White House的汉译,不仅要考虑“等值”与否、文化传真、异化和归化,还要考虑汉民族的文化接受心理。同时,指出对国俗词语及其国俗语义的研究应采取辩证的、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种语言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汉语四字格成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因而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文章分析了汉语四字格成语与俄英成语之阅在地理环境及宗教信仰差异、动植物、数字和颜色意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在“信”、“顺”和“功能对等”为翻译标准的基础上,讨论了汉语四字格成语的不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27):15-17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汉民族喜欢用"红"色描绘和形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并赋予红色一些汉民族特有的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吉祥、女性、忠诚、健康、爱情、警示等。红色这个颜色词无疑高度凝聚着汉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展现了汉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风俗民情。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示红色的颜色词汇逐渐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意蕴。文章力图多层次多方面地把握红色词族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个民族对于“白”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古代把“白”当做是吉祥、幸运的象征。中国古时候只是把“白”当做单纯的一种颜色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逐渐成为不吉祥的象征。汉语和日语关于“白”的认识的不同主要与两国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间故事被誉为"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反映了民族对世界和对自身的认识,蕴含着一个民族特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生活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种,主要取材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本文通过比较俄汉生活故事中女性形象异同来分析俄汉民族心理中的女性观念。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是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它构成人生存的重要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文的文化心理.汉字“天”本指人的头部和天空,又引申为自然界和人类的主宰,最后虚化为人类情感的寄托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汉字“天”的词义演变过程,揭示汉字的文化意蕴,反映汉民族的文化心理趋向.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个民族对于“白”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古代把“白”当做是吉祥、幸运的象征.中国古时候只是把“白”当做单纯的一种颜色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逐渐成为不吉祥的象征.汉语和日语关于“白”的认识的不同主要与两国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语言和文化关系问题的深入研究,观念концепт在俄罗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对观念词“道路/皿орога”①进行俄汉语对比研究。通过俄汉语中“道路/Дорога”的异同,揭示俄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汉民族儒道互补思想的统领,使汉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世界。汉民族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汉语“无中生有”的意义生成方式,而这种意义生成方式,又造成了汉语在表情达意时常常会感到“言不尽意”,进而也就促成了汉语“立象以尽意”和强调“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话语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4.
颜色词除表示其本身的概念外,在不同的文化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意义。由于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词汇能够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本文就俄汉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作一些对比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 所谓“自动——使动”双向心态动词,是指存留在现代汉民族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一批兼具“自动”、“使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及心理状态的动词.如“怕”、“惊”等。这些词如果出现在“怕人”、“惊人”这类组合格式中时,往往既可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心理上怎么样,又可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心理上怎么样。笔者认为,现代汉语中某些心态动词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是汉民族语言的一种文化积淀现象,它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语言作为人类创造发明的工具之一,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与动物相依共存,因此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反映动物名称的词汇。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着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依据动物的外貌、颜色、习性、动作等,人们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但由于英汉民族风情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有时又为表达同一情感或喻义而采用不同的动物做喻体。中国人把虎看做是“百兽之王”,而英美人则把狮子看做是“百兽之王”。汉…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体现着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和文化心理状况。在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红”与“red”在联想意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形象意义和文化意义上。本文以《红楼梦》中“红”的使用及其翻译为主要语料,辅以汉英语言中“红”和“red”的惯用短语搭配,对比归纳出其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相似文献   

18.
黄燕燕 《现代语文》2008,(3):105-106
颜色是人眼对于光波作用的一种视觉反映,由于认知主体不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冈素,记录颜色的颜色词在各民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要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颜色词就得先理清它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发展轨迹,下面以颜色词"红"字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它在汉语巾承载的"颜"外之意.  相似文献   

19.
语言同文化呈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英语和汉语因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植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折射出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中西方给颜色词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下,英汉民族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汇的差异,对克服中西文化冲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入手,分析文化差异对颜色词翻译的影响,了解颜色词翻译中的"变色"现象,即变为"无色"、"它色"和"它意",并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更生动形象的说明翻译中的"变色"。  相似文献   

20.
蒙汉民族“白”色词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汉民族是农耕民族。虽然同在中华大地,但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人文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两个民族对同一种颜色"白"有着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映射在语言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词汇文化。蒙古族"尚白",而汉族却认为白色是凶色。本文将根植于两个民族的不同信仰分析造成这种截然相反的认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