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贾植芳这本书,就像看一部老电影。书的封面昏黄斑驳,一个模糊的老人茕茕孑立,仿佛在尘埃中埋了一个世纪。一篇一篇读过去,你会发现,后面往往重复前面的内容,像不断地换着拷贝,电影也不断地追述回放。这本书,就是一个纪录片,从前到后是一个老人絮絮叨叨的独白,没有人打断或者提醒,也少有人认  相似文献   

2.
温暖     
这本书弥足珍贵。 主人翁是一个老劳模,一位老人大代表,一名老共产党员。这是一个农家女儿的六十年,也是共和国的六十年。  相似文献   

3.
温暖     
这本书弥足珍贵。 主人翁是一个老劳模,一位老人大代表,一名老共产党员。这是一个农家女儿的六十年,也是共和国的六十年。  相似文献   

4.
序志     
《序志》是本书的第五十篇,是全书的总序。古代书的总序放在最后,像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扬雄的《法言》,都是这样。这篇先解释书名,“文心”是讲作文的用心,这是一;“雕龙”是指作文要讲究文采、像雕刻龙纹那样,这是二。本书主要是讲文章的,文章有两类:一  相似文献   

5.
在希腊的一个小镇上,一位捡垃圾的老人在整理收购的废品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破旧不堪的书。书的封面已经被撕烂了,但从扉页上还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名字——《理想国》,作者是柏拉图。老人并没有把这本书随意丢进废纸堆里,也没有把它归到报刊杂志一类,而是把它挑出来。然后,找出浆糊,把破损的页面一一粘好,并且还剪了一张牛皮纸给书做封面。接着,他洗了洗手,找出一枝粗笔,很挚诚地在书的封面上写出书的名字和作者。  相似文献   

6.
葛闰 《中国图书评论》2009,(10):114-116
毫无疑问,《精神领袖:俄罗斯思想家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徐振亚、娄自良等译)是本年度出版界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国内对陀氏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大概会觉得,这也是他们期待之中的一本书。收录的论文作者,多为俄国顶尖的学者和作家,像索洛维约夫、别尔嘉耶夫、罗扎诺夫、梅列日科夫斯基、舍斯托夫等人,共有14位作者,24篇演说和论文。  相似文献   

7.
我面前摆着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趟过新闻那条河》。我奉劝年轻的新闻记者读一读这本书,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使老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界领导干部也不妨看一看这本书,知道我国基层新闻界隐藏着多么可敬可爱的人物。这本书的作者周克冰,我以往并不相识。从什么时候起,我看到一张新闻业务小报《新闻桥》(四开四版半月刊)。这刊物上面每期都有一篇周克冰同志的两千来字的文章,首先是它清新活泼的文笔吸引了我,读起来如泉水般清澈。文章往往从一个小问题着手,从一个缺口插进去,引发出许多有趣的事实和议论,从小看大,作者从一个小问题阐发了一…  相似文献   

8.
看见。认识。呈现。2013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柴静的《看见》。我坦言这本书我读了好些天,一篇一字地都看了。我也坦言这篇文章我放下书后好几天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即便是现在,我仍有"思绪万千,不着一缕"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了《看见》这本书给我的触点太过博杂的缘故。柴静在书中让我看到一些我曾见过却并未  相似文献   

9.
幽默     
《大观周刊》2011,(7):48-48
他她篇 形影不离 赵博士在新婚燕尔之际,仍然手不释卷地读书。妻子忿忿地埋怨道:“但愿我也能变成一本书。”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暖花开季节,我去日本探亲,随身带的一本书是《中国青年报》原驻日记者苏海河送我的《回眸东京》,苏海河也是这本书的编者之一。在日本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感。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中日两国互派常驻记者35周年而编辑的这本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98年8月出版。全书分《追昔篇》、《渊源篇》、《专访篇》、《经济篇》、《社会篇》、《人情篇》、《揽胜篇》、《史览篇》,55篇文章出自48位记者之手,共26万字。第一批中国记者7人,是根据中日双方在北京和东京两地互设廖承志、高碕贸易办事处和互换…  相似文献   

11.
肯定有人说谎了。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底谁在给后人编故事? 在蓝鸿文教授新出的一本书里,我很偶然地看到了一段文字。文字说到一篇著名的消息——《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刊登在《新华日报》1946年10月10日第二版。这么重要的消息,我党的报纸为什么不登在第一版?蓝教授顺手加了一个括号提示:(二版为)要闻版,一版为广告。  相似文献   

12.
许嘉璐 《出版史料》2008,(1):63-64,I0001,I0002,65
转眼间,至善老离我们而去已经将近两年了。把他生前好友所写的纪念他的文字结集出版,将让更多的人再次回想起,进而让读了这本书的人知道并永远记住这位在编辑岗位上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了一生的老人,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在今日之中国,人们正在渴望着中华传统美德回到生活中来,尤为必要。出版社和家属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自认为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3.
军校毕业分到部队,接替的是新闻于事职位。工作交接完毕,前任新闻干事递给我一棵厚厚的剪贴本,并赠送我一盏台灯,意味深长地说:“这些新闻稿件都是我在台灯下熬夜写出来,或许这盏台灯对你有所帮助。”从我接过台灯那一刻起,也接过了新闻干事那分沉甸甸的责任。于是,这盏透着淡红色的台灯,它像一盏拨亮我心头的明灯,折射出我的希望和努力,驱动我像前任新闻干事一样干出好成绩。无数个黑夜,其他战友高高兴兴地访友、玩牌,而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把白天采访的大量素材,酝酿成一篇篇新闻稿件,不断投给报刊、电台。大概是为了担当…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新书目》2022,(12):114-115
<正>本书是一本自我实现手册,也是一些方法和游戏,更是一篇篇吸引人的短文,同时也是一次严谨的研究。书中列举了苏格拉底、塞涅卡、尼采等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作者从中寻找灵感,试图运用哲学帮读者解决现代人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摆脱内心的恐惧、焦虑、不安的感受,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本书可按章节阅读,也可有选择性地阅读。  相似文献   

15.
我无可抑制地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因为这是我读藏族女作家白玛娜珍的散文集《西藏的月光》时不断涌上脑海的一句话,不断激荡着心灵的一个感受。娜珍说:"此生我老了,我的余生,将在拉萨结束,就像之初,在拉萨诞生。这是每个热爱拉萨的人,自始至终的心愿。"她说,"无论去任何地方,捧着我的心,我只想回到西藏。"  相似文献   

16.
刘小东回家     
这一次,他把自己儿时的玩伴召集到一起,做他的模特。这些人中有现职警察兼武术老师、夜总会老板、小生意人和无所事事的闲散者刘小东披着一件军大衣,被几个年轻的助手簇拥着走进了一个小公园。几天之前,他曾在这里搭建了一个大棚用来画画。晒太阳的老人们小声咕哝,"那人不就是那个画画的!"刘小东也不抬头,自顾自地走,风尘仆仆的背影在夕阳下像一位下乡考察的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17.
收到王佑夫老师从边疆寄来的这本并不算多厚的《中国古代民族诗学初探》(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心里一时间涌上难以言表的复杂感受。也许是时间的沉淀使一件原本普通的事情也变得不同寻常起来,作为王老师的一名学生,我很清楚这本书的出版对他的意义,也很清楚在当世显学皇皇巨著不断推出的学术情境下一个从事鲜为人知却又意义重大的学科研究的学者所不得不付出的艰辛努力与曲折难言的心路历程。 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求学于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时认识了王老师,并很快见到了他主编或参编的3本书。那时不像现在,一个学者能出…  相似文献   

18.
如今,专栏结集出书是图书出版的常见现象,也是编辑组稿的一条捷径。不过,专栏有人气而出书遇冷落的情况也常有,即便是名家的结集、名专栏的结集,也存在由"专栏"向"图书"转化的问题,毕竟,文章一篇篇分开读,和放在一本书里一起读,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实际上也是编辑的一种"二度创作",我编辑的第一套书"纯棉时代.感动书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套书是为专栏女作家  相似文献   

19.
刘兵 《出版参考》2005,(23):22-23
好几年前,很偶然地在书市上看到一本名为<小世界>的小说,也很偶然地想起似乎曾在某份报纸上读到过关于这本书的介绍,于是在有些不经意间买下了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洛奇的这本小说.我像这样买下的书也有不少,绝大多数都在匆匆读过之后便很快地忘记了.  相似文献   

20.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