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文献推荐服务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知识服务内容之一.本文引入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倾向性分析技术,通过对引证文本的语句语义分析,把语句的语义结构转化为倾向性分析的二元或三元模型,得到引证文本对参考文献的主观评价信息.结合参考文献本身的正文中对其他文献的评论指数,给出了文献推荐度的计算方法,从而实现对文献集中文献的自动分析和推荐服务.实验表明基于文本倾向性分析的文献推荐服务是可以实现的,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扩大词语知识库的规模,并提高语句的语义结构分析、词语语义关系分析等方面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熊文新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7):115-121
考察在信息检索过程中用户以自然语言表述的查询语句中的词语使用情况。以一个信息需求描述颗粒度不等的查询表述语料库为素材,辅以汉语通用语料作为对照,通过词频以及词语的文本覆盖率等统计数据,按照是否需要在目标文本中直接或以其他形式出现,将查询表述语句中的词语区分为对汉语文本处理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停用词、服务于信息检索表述用的专用停用词和与特定需求相关的信息内容词语。区分词语使用的不同性质,能为信息系统前端的自然语言查询处理增加一道剥离工序,防止将整个查询语句的分词结果全部作为检索项所造成的效率和准确率的退化。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主体主观意识的客观表现,这种表现,由于新闻主体的立场、观点和认识能力、思维方法及表现愿望不同,其体现的主题价值和程度也不同。这就出现了我们选择事实的倾向性。在选择新闻事实上,如何把握这种倾向性,还有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是投入重笔墨还是淡笔墨,是选择甲角度还是选择乙角度,这都是倾向性的把握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既恰当又充分地体现把握取舍和选择的分寸,才能达到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述形态,直接引语能给文本创造出"逼真"的叙述效果。也恰恰因为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更应严肃和审慎,不能不顾新闻叙述的真实性要求,乱用直接引语;也不能不顾新闻叙述的有效性要求,滥用直接引语。过分沉迷于直接引语营造的叙述效果,容易让新闻记者产生一种自大的感觉,以为可以通过操纵叙述技巧,人为制造真实感或隐晦传达观点,这其实都是不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是需要避免的新闻叙述误区。  相似文献   

5.
任志萍 《青年记者》2016,(24):33-34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说:“语言不再表征现实,不再是用来强化主体的工具理性的中性工具,语言变成了,或者更确切地说,重构了现实.”①新闻引语在借用“他者”话语来表达、佐证、补充报道主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对不同“他者”话语权的选择和分配.这种选择和分配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来看,体现着报道者对不同引语话语来源者社会身份和角色的建构. 本文以搜狐新闻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使用了引语的24则“民生新闻”②为例,讨论以“普通百姓”为语源的引语中所隐含的社会身份及社会角色认知,并针对现实认知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引语选择和引语视角的角度提出“引语重构”的相关建议,希望有助于民生新闻更好地实现观察民情、洞悉民心、倾听民声的传播服务宗旨,使其更好地起到政府和百姓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批评性分析理论主要通过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语篇的及物性、被动语态、情态动词、主位等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本文从纽约时报网站选取一篇有关青少年非法越境投奔达赖事件的新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该新闻语篇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  相似文献   

7.
辩论性节目中双方嘉宾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在话语意图上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对抗性,有利于研究重音对话语意图的突显功能.研究发现,基本上所有重音都在一个严密、完整的语义网络之中,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以突显具体意图的方式为话语的总体意图服务;语句中重音倾向于落在那些能够帮助表达特定意图的核心成分上,如与主题相关的核心词语、强调程度的量性词语及强调逻辑语义关系的关联词语等.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不同学科在重音研究上的互补性和互鉴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代新闻研究领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意义的研究,我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而在西方新闻界,几乎到了没有直接引语便不成新闻的程度,西方新闻学者也普遍重视对直接引语问题的研究。直接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许多情况下必不可少。直接引语是新闻中用引号引起来的新闻中人物(包括新闻人物)说的话,直接引语要真实、准确、一字不差,完全忠实于新闻中人物的原话。中西在使用直接引语方面的差距我国记者在重视使用间接引语的同时,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尤其是对于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常通篇采用间接…  相似文献   

9.
“引语是一则消息或特写的灵魂,它们能让无趣的故事变得有生命力.能使好故事变得更有趣。”在西方新闻界,能够巧妙地使用合适的引语——尤其是直接引语(direct quotations)——是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能为新闻报道增色,但是直接引语必须确保准确使用,因为“引号是对受众的一份誓约,它保证引号中的话是某人说出或写下的原话”。一旦使用直接引语,编辑、记者必须确保引号中的句子是来自当事人的原话,而非杜撰。  相似文献   

10.
宋海霞 《新闻知识》2012,(8):110-111
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看似枝节小事,却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新闻直接引语使用中失实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维护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来讲,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报海指瑕     
《新闻前哨》2011,(11):96-96
如何避免语句重复 细读时下的新闻报道,常有语句重复的现象出现。如何避免呢?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在写稿时对自己所使用的词语、成语的含义要进行一番辨析。这里,试析以下几例。  相似文献   

12.
知识林     
着重点之一:舆论导向和宣传口径、政策性用语。报纸检查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舆论导向和宣传口径、政策性用语方面严格把关是最重要的一项。着重点之二:重要引语准确无误。报纸版面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引语,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引语,如经典著作中的话语、流传范围很广的名言、党的重要文件中的语句等,应力求准确无误,以保证党报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着重点之三:行政区划及地名等。国际国内行政区划及地名、中外名人的名字属于新闻报道的重要事实,也须较真。着重点之四:专用术语。笔者认为,检查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工作…  相似文献   

13.
通讯的素材大多是采访得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讯可以由大段大段的直接引语构成.而事实上,通讯中直接引语少之又少(不包括原始形态的人物对话).那么,人们在写通讯时是如何权衡直接引语的使用的呢?在哪些地方使用直接引语呢?  相似文献   

14.
三、引语使用价值。引语在新闻中的价值,是任何形式、任何精辟的叙述所不可替代的,目前并没有引起我国新闻界的足够重视,本应使用采访对象的话,也由记者代劳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新闻界,把引语看成新闻的生命。记者刘其中曾通过新华社电脑系统,对美联社和路透社1997年10月1日的发稿调查分析发现,美联社当天播发的在有实质性内容的81件新闻中,有直接引语的占60%,其中使用1至3段直接弓!语的有23件,用3段以上直接引语的有25件。路透社在当天播发的有实质性内容的155件新闻中,有直接引语的占68%,其中使用1至3段直接引语的有67件,…  相似文献   

15.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使用了直接引语的新闻本身并不代表—种新的文风,但是,溶入了精彩得当的直接引语之后,新闻的文风就会变得清新而又自然,其现场感、可读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注意采访并善于在新闻中写入精彩得当的引语,应该是我们改进新闻文风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等闲视之的追求。 一、我国记者普遍忽视直接引语的使用 我国记者、编辑,以及主管新闻宣传的官员普遍忽视直接引语的使用。而且自五十年代至今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有所倒退。今年5月14日,笔者在天津采访李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新闻相比,直接引语的缺失是中文报纸普遍存在的问题。仅以辽宁地区的报纸为例,普遍忽略对直接引语的使用,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却相当高,记者转述的话语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闻教科书把直接引语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相比之下,国内新闻报道就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引语缺失、不善用直接引语的现象。本文通过大量报道文本实例阐述了直接引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使用直接引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石坚 《当代传播》2005,(3):70-70
妙用直接引语,是法新社记者采写的消息《“我们的心在哭泣”》的一大亮点。这条300多字的消息,从标题到结尾,使用直接引语竟有7处之多,由此可窥出西方记者热衷于使用直接引语之一斑。相形之下,我国记者对使用直接引语却“敬而远之”。在我的案头有一份资料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三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22):28-32
在新闻的筛选过程中,消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话语倾向。本文以《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为例,从消息来源的注解、匿名消息源和引语的使用三个维度分析了121篇与中国有关的报道。通过分析,发现记者通过对消息来源的别有用心的注解,多次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匿名消息源,更多地选用间接引语的叙事方式等手段使读者对消息源的可信度产生质疑,违背了新闻事实的客观性、真实性,控制了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