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草是畜牧业发展之根本,草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地方畜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没有草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问题。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西藏高原特色畜牧业基地,而高寒草地退化严重制约着其生态和生产功能,对生态保护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新挑战。那曲草原站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建设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提出藏北高原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发展人工种草可有效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利用和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藏北高原发展适宜区域人工种草,是保护和建设发展藏北高原草原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发展适宜区域化人工草地建设,使荒地及闲置地得以充分利用和改良,生产更多适宜优质高产饲草料,缓解藏北高原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夯实畜牧业基础,储备冬春防抗灾饲草料奠定基础,提高高寒草地生态功能,促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因此,生态保护建设与畜牧业协同发展是藏北高原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黄文秀 《资源科学》1990,12(5):59-63
一、畜牧业发展趋势 深入研究与合理开发草地资源,发展草食家畜,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趋势。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大农业生产系统中,畜牧业生产的比重逐渐增加,其地位和意义越来越重要。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畜牧业,增加人类的动物性食品,减少粮食的消耗。据统计,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肉类总产量  相似文献   

3.
姚彦臣 《资源科学》1991,13(3):67-7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草地资源丰富的畜牧业大国。我国草地面积约60亿亩,是17.01亿亩耕地面积的3.5倍。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草地畜牧业主要是靠天养畜,虽然取得过较大成绩,但发展很不稳定,草地利用和经营管理处于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重农轻牧、重畜轻草的错误认识逐渐得到纠正,畜牧业,尤其是草食畜牧业的地位已经(或正在)提高,畜牧  相似文献   

4.
我国畜牧业历经40余年快速增长,科技创新要素和全面小康社会新发展理念"双轮驱动"畜牧业步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发展动物功能性产品是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章在分析国内畜牧业行业和国内外草食畜牧业功能性动物产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草食畜牧业乳肉功能性产品研究的前沿科学和技术问题,同时围绕生物技术(遗传改良与生物合成)和非生物技术(饲养管理)对目前草食家畜乳肉功能性产品研发方面的实践探索做了简要介绍;以期在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层面,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特点和消费需求,加大草食畜牧业高质量转型和乳肉功能性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断夯实草食畜牧业乳肉功能性产品调控理论和技术。唯如此则对于引导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消费者健康膳食,以及我国畜牧业新发展格局形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第一部分项目简介1整体思路(见图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推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总体要求,通过加快转变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人工种草,以发展羔羊经济、牛羊育肥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优质肉牛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是“十二五”启动的农业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三峡库区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课题之一,由西南大学左福元教授主持,参加单位有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恒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课题执行期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课题组针对三峡库区肉牛发展的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以及肉牛生产效益低、品质差、优势资源利用与安全生产保障不力等瓶颈问题,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创建了一套优质肉牛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优质肉牛良种繁育、安全高效生产、草畜配套、粪污消纳、牛肉产品加工等配套技术体系),建立了一批示范基地(牛源生产示范基地、优质肉牛育肥基地、牧草生产加工基地、屠宰加工基地等),提升了三峡库区肉牛生产优势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倪杰 《科技风》2012,(10):276-277
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科技种草养羊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大量农作物秸秆与零星种草相结合,解决粮草争地及长期放牧破坏生态的实际矛盾,为探索利用农作物秸秆配合优质牧草为主,合理搭配适量精料舍饲山羊,提高养羊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就科学搭配日粮饲山羊,提高养羊社会经济效益开展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安徽省草食畜牧业发展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安徽省草食畜牧业高等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代畜牧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且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草食畜牧业专业人才的对策和建议,为解决安徽省草食畜牧业发展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困难提供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最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破坏,已经并正在危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类本身的生存,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这一问题引起严重注意。 当前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正在进行草地(即一般所谓的草山、草坡)资源的普查和规划,以期将来进一步开发利用,发展草食家畜,促进我国南方畜牧业的全面发展。鉴于人类开  相似文献   

10.
我国草地资源现况、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我国草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开发治理、持续利用、法制管理、加强科研、增加投入、促进传统草地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红色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本研究以红壤丘陵区典型区域——长沙市为例,首先探讨了SEIM(Soil Erosion Index Model)模型的基本结构以及相对应的各个参数的取值;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SEIM模型,研究了红壤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现状特征及动态变化,并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SEIM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上能够反映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现状的总体趋势;而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研究表明,红壤丘陵区总体的水土流失量较小,轻度和微度侵蚀面积达到95%以上,中度以上侵蚀范围不到5%。红壤丘陵区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从1986年到2000年,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程度总体上来讲在逐步减弱,而局部地方,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土壤侵蚀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2.
鲍燕芬 《资源科学》1993,15(3):33-39
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和农业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今天,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众多的岛屿,特别是丘陵岛屿,绝大多数都面临着一系列相近的环境问题:耕地缺乏、水源不足、能源紧张、资源衰退。但海岛也有其优点:渔盐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开发潜力大,气候资源优越。本文以舟山群岛的岱山岛为例,虽海岛生态农业的建设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应充分利用海岛的优势,因地制宜,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道路。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几种有海岛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希望能为我国诸多海岛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主要农区畜禽粪尿资源分布及其环境负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忠  段增强 《资源科学》2010,32(5):946-950
基于分县农业统计数据,以我国化肥区划二级区中的主要农区为研究单元,估算了我国畜禽粪便资源量总量及在主要农区的分布,并以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当量负荷为指标评价了畜禽粪便区域环境风险。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为26.6亿t猪粪当量。黄淮海平原区和长江两岸平原区是畜禽粪便产生量最大的两个区域,累积超过全国畜禽粪便量的20%。全国24个农区中有4个区的猪粪当量负荷超过30t/hm2的环境限量,有9个区的猪粪当量负荷超过20t/hm2的全国平均值。随着畜禽养殖日益集约化,各区域内部畜禽养殖业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因此除了上面提到的4个高环境风险区外,其他区域内部也有局部高风险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北方高寒兰干旱农牧交错带资源环境障碍与农牧生产力开发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高寒干旱、土瘠地薄的生态环境与乏力的社会投入,使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面临生态恶化、粮草短缺、经济贫困三大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区域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后,提出了通过农田增施化肥,草地人工栽培开发土地资源初级生产潜力;面临温带市场发展蔬菜生产,开发区域冷凉资源生产潜力的关键技术。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区域农牧业发展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其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及其路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正稳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农牧业生产体系整体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农牧业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利用效率低下,是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因素。经营主体、经营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构建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西藏现阶段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面临侵蚀、酸化、肥力衰减、重金属污染、季节性干旱等退化问题,造成红壤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85年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红壤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和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红壤退化与修复、耕地地力演变与提升、红壤养分循环与高效利用、红壤污染与治理、红壤生态农业模式与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在红壤发生方面,发现现代脱硅富铝化过程仍在继续,小流域土壤自然酸化速率较低;针对红壤农业利用中的加速酸化,研发了抑制质子产生和提升土壤抗酸化能力的新方法,挖掘了红壤区新的耐铝植物资源,揭示了植物耐铝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了红壤区土壤侵蚀多尺度监测方法,编制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分布图,查明了红壤侵蚀演变和崩岗发育机制,建立了侵蚀红壤的开发性治理模式;探明了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揭示了红壤孔隙形成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的水文通量,研发了农田水分高精度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低丘红壤区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建立了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和稀土元素迁移预测模型,提出了红壤和水稻土安全阈值,集成了红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模式;查明了南方红壤地力和养分平衡的演变状况,揭示了红壤碳氮转化生物网络的驱动机制,提出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创建了江西省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了红壤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红壤区耕地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新一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树忠 《资源科学》2000,22(4):44-49
西藏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既有许多有利的因子,如土地、劳动力、生物等资源丰富,环境状况良好,国家优惠政策等;也有其不利的因子,如土地质量差、气候高寒、劳动力素质差、经济基础弱等。西藏农牧业发展,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对农牧业重新正确定位,加快农牧业制度建设和改革,转变政府农牧业工作思路,在开发资源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农牧业及相关加工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植被、土壤和地表形态等3方面探讨了金衢盆地土地退化态势,分析了土地退化成因及其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