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过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不会忘记“焦裕禄顶住肝部带病坚持工作”的细节,也不会忘记那把“被顶出一个洞的藤椅”。细读新闻名篇,我们就会发现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永久性的魅力,除了记者的使命感和作品的思想性外,写作上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细节描写手法的恰当使用。可以说,细节使新闻具有了活跃的生命,也铸就了新闻的永久性。一、细节聚焦突显主题细节聚焦,是以细节作为焦点写作新闻的方法。细节可以是新闻人物的某个细微动作,也可以是新闻环境中的某一特有的景色。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  相似文献   

2.
本文底本为纽约大学新闻系遴选的《2 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heTop 1 0 0WorksofJournalismIntheUnitedStatesinthe 2 0thCentury)。这百篇“最佳”既是美国新闻史上的名篇佳作 ,也在 2 0世纪整个世界新闻传播的历程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烙印 ,成为人们经常谈及的话题。为了便于了解和查询这百篇新闻佳作的有关背景 ,特刊载此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底本为纽约大学新闻系遴选的《2 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heTop 1 0 0WorksofJournalismIntheUnitedStatesinthe 2 0thCentury)。这百篇“最佳”既是美国新闻史上的名篇佳作 ,也在 2 0世纪整个世界新闻传播的历程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烙印 ,成为人们经常谈及的话题。为了便于了解和查询这百篇新闻佳作的有关背景 ,特刊载此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新闻中情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写人叙事的新闻,都须以情动人。新闻史上的名篇佳作,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党的好女儿李月华》、《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胡扬泪》等,无不以情感人,催人泪下。但新闻中情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随意抒发的。新闻材料的真实感人是个前提,有了这个前提,还要表述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5.
典型,较早地出现于文学理论之中。恩格斯说,文艺作品应该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新闻作品中,也存在着典型,许多新闻是典型新闻.人们在读了一些好新闻后,常会说:“真典型”,就包含着这个意思。典型新闻在世界各国的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数量大,影响强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表现力,为广大读者、听众、观众所关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就非常重视典型新闻,报道了关于申长体、陈德发、吴满有等边区劳动英雄  相似文献   

6.
他带着累累硕果,带着新的渴求,走进了我军培养军事记者的摇篮——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半年之后,他有了许多雅号:“才子”、“摄影家”、“社会活动家”……读他的新闻作品,欣赏他的摄影佳作,我从惊讶到感动,且不说他发表的一千多篇新闻、文学作品,就他写的轰动海内外的《孙中山先生遗体安葬前后之谜》就叫人刮目相看了。于是,我想写他。当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不要为我唱赞  相似文献   

7.
陆永稳 《新闻世界》2009,(12):111-112
新闻通讯是新闻中的巨制,创作难度较大。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通讯作品,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和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穆青尝试、提倡的散文笔法在通讯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人物通讯写作上。此种散文笔法的运用在其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刘通 《青年记者》2017,(2):125-126
在20世纪的中国新闻史中,有不少新闻名篇佳作都与穆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一个个党员群众的光辉形象,通过穆青的新闻作品,深入几代中国人的内心,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 通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们认识了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焦裕禄,被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所感动.这篇饱含深情的作品,也深深折射出穆青和焦裕禄之间对于人民的那份深厚感情的共鸣.焦裕禄始终把“服务人民”放在第一位,穆青把“勿忘人民”作为一生的信条,有人因此称他为“新闻界的焦裕禄”.  相似文献   

9.
细节是新闻作品的神经,好的细节能使新闻更逼近“真实”的内核有的时候,我们读完一篇新闻作品,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主要的新闻事实本身.还附带着那些生动、鲜明的细节。细节和事实血肉相连,彼此不可分割,构成了那些历史名篇不朽的画面。好的新闻作品,尤其是西方的新闻作品常常很注意细节描写。新闻作品崇尚简洁,但为什么还要给细节描写留有一席之地呢?因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些事实首先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其次是有权威性的。第三,还应当是具有可读性的。这三点一常常离不开细节描写。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可…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军区青年军官张爱勤的新闻散文集《青春飞舞》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了作者自1993年以来发表的新闻和文学作品22万字。该书所收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流畅,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军营、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层逼问。新闻作品生动鲜活,言简意长;文学作品激情澎湃,荡气回肠。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向奋发进取的人们展示了一幅青春飞舞的壮美画卷。整部文集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示性。■《青春飞舞》出版@宋立国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范长江,人们就会想起《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提起穆青,他笔下那十个鲜活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然而,对于名记者艾丰,我们却很难以哪一个作品、哪一个人物来指代他的新闻成就;这是因为他的新闻作品取胜于一种独特的风格,或者也不能仅仅称为风格,很多人认为,艾丰的作品实际上体现出新闻界的一种发展趋向。被称为学者型记者的艾丰,新闻采访写作均体现出思考和研究的特色。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文集》里,艾丰曾写了一篇感想《做思考的笔》,笔者以为,这篇文章正道出了艾丰新闻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12.
对于“深”字,我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但吃上新闻这碗饭后,我却总是被“深”字迷住、难住、缠住。为一吐心绪,也理理“肠子”,在这里不知深浅地侃侃新闻的“深”。“深”——新闻的根本魅力翻看新闻史,我发现:能在历史上留下影响、让人反复品味的新闻精品,几乎都取胜于“深”。《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的西北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翻看剪贴本,我发现:在茫茫报海中被一眼看中并收藏珍惜的名篇佳作,几乎都因于“深”:《关广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老同志。我钦佩那些历尽艰辛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的老记者。他们在几十年记者生涯中不避风险,深入生活,用自己勤奋的笔记录了时代风云,反映了火热的斗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更敬重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的老编辑。他们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凡琐碎的工作,默默地燃烧自己,帮助别人,仅仅是因为没有留下自己的宏篇巨制而鲜为世人所  相似文献   

14.
穆青新闻作品,最有成就的当推人物通讯。对白描手法、典型细节、散文笔法等艺术手段的娴熟运用,使其作品极具"形"的魅力。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勿忘人民"等写作理念,使其作品在内质上具有深厚的蕴意。形质俱美使穆青人物通讯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对于“深”字,我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但吃上新闻这碗饭后,我却总是被“深”字迷住、难住、缠住。为一吐心绪,也理理“肠子”,在这里不知深浅地侃侃新闻的“深”。“深”——新闻的根本魅力翻看新闻史,我发现:能在历史上留下影响、让人反复品味的新闻精品,几乎都取胜于“深”。《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的西北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翻看剪贴本,我发现:在茫茫报海中被一眼看中并收藏珍惜的名篇佳作,几乎都因于“深”:《关广梅现象》《南中国海的呼唤》《西部贫困地区探源》……  相似文献   

16.
在飞逝的岁月长河里,新闻是一种“易碎品”。但是,当我们以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回首近半个世纪以来那些中外新闻名篇佳作时,会惊奇地发现,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令人难以忘怀,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写作者本人比绝大多数新闻同行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他们更善于让新闻背景“说话”。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新闻作品与记者情感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许多疑惑困扰着人们:新闻作品中能否倾注记者情感?作品中以怎样的方式去体现记者的情感?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应给予如何的定位?对此,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我对这个命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联系我采写的被多家报刊转载的作品《没有硝烟的沂蒙山保卫战》来分析,更有着深切的体会。首先,我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倾注记者的情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无数被视为经典名篇的新闻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记者的各种情感。从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写作与文学作品写作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作品是一份“快餐”,是“急就章”。新闻是易碎品,其质地讲究“新、短、快、活、强”。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各抱地势、檐牙高啄,铺陈排比、起承转合。但是,即便是新闻作品,说得清并不等于说得好,此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若说得好,表达充分,凭语言就气势如虹,夺人二目。新闻语言精炼、生动会使作品不同凡响。我的一篇获奖作品《锦铁来位新局长》,就得益于新闻语言的运用。1993年9月,我刚到锦州日报社时间不长,报社领导交给我一项采访任务:采…  相似文献   

19.
一定有不少人是诵读着这些名篇走进新闻圈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马寅初错案彻底平反》、《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十个好》、《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等等。如今这些名篇大都编入了中小学课本,可是,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除了作者之外,这些名篇中还凝结着编辑的辛劳和智慧。 这里要记述的正是这样一位把心血灌注进别人的作品,使之生辉闪光的老新闻工作者——新华社高级编辑李耐因的片段事迹。 李耐因步入新闻战线,带有一点传奇性,他早年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度广东新闻奖评比揭晓,肇庆《西江日报》社选送的一篇人物通讯《忠诚与公正铸就不朽英魂——追记四会市法院民一庭原庭长李坚祥》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荣获总编好稿一等奖。这篇作品能获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闻细节挖掘得深,思想性和新闻故事性强,章读来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