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并形成对其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个体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幼儿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同情心也是人类的财富,一个充满同情心、充满爱的社会才会和谐而温馨。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表现一种人人共通的情感的,它所表达的情感并非个人情感,而是人类情感。艺术通过个体表达的形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并且使人类情感明朗化和对象化  相似文献   

3.
陆娟娟 《考试周刊》2014,(11):185-186
<正>爱是人类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类借以维持自身发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爱他人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家庭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有了爱他人的情感,才能为培养高级情感——爱人民、爱祖国奠定基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给幼儿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影响。不少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不尊重长辈、不关心他人、没有同情心等行为。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其实孩子并不是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  相似文献   

4.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并形成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个体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幼儿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同情心是人类的财富,一个充满同情心,充满爱的社会才会和谐而温馨。[编按]  相似文献   

5.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伦理思想在人类认识思想史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本文从人的本性和社会的本性、道德情感和良心、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关系以及社会契约的政治和伦理问题这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概述,身置其中对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它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社会感是指社会性的积极情感,它包括爱、同情、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他人的友谊感和亲和感。优胜感是指人们在面对他人、与他人比较时产生的优越感、自豪感、荣誉感。当下,整个基础教育倾向于培养优胜者,造就了众多的优胜感极度发展的人。为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社会感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对学生的期待应从优胜期待为主导转向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教育评价应从重相对评价转向重绝对评价,师生关系应从主客关系模式转向主主关系模式,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应从"父爱"转向成熟的爱。  相似文献   

7.
杨晓英 《教师》2012,(27):11-11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如果说,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那么,因爱而生的感恩之心则是爱的升华: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真诚地鸣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8.
观点     
《中国德育》2013,(12):5
道德教育应注重追寻道德之美亚里士多德说过,道德之美是人类道德追寻的最终目标。道德之美可以提升道德情感的体验水平,使人们更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并成为更好的人。第一项研究(N=5380)结果显示:追寻道德之美的过程涉及若干个与道德教育相关的心理结构,而在这些结构模式中,追寻道德之美实际上就是追寻爱和人际关联性;追寻道德之美是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唯一诱因。第二项  相似文献   

9.
爱这个美妙、神奇而耐人寻味的字眼,它给人带来明朗的欢乐、力量和鼓舞。因此,人们为它奋斗,为它牺牲,把它作为人生的追求,谱成一曲曲人生爱的凯歌,实现有价值的人生,成为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一、爱是组成人类社会统一体的粘合剂、凝聚力1.爱是一个广泛的关系范畴从爱的内容来看,大体可分为爱自然、爱社会、爱人类等,它既包括了人与物的关系,又包括了人与人的关系。本文所探讨的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爱。人类要生存,势必和他人  相似文献   

10.
爱是人类一切生命的源泉,爱的延续造就了人类的永恒。但我们也发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经历着生物进化的原则。21世纪世界发展进入了新的形式,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成了人们新的、强烈的需求。社会实践调查表明:人们尤其是儿童最喜欢听他人或长辈肯定、鼓励、表扬的话;最害怕听他人侮辱、训斥自己的话。而赏识正是满足了人类的这种需要。赏识可以引领我们看到美丽、看到幸福,是别人的亦是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也成为被他人欣赏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感到有价值的人。在人类自己一生的道路上,懂得去发现美,去感受美,快乐的生活,已是新世纪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怎样通过美育来实施爱的教育,发展人们的爱心和爱的情感呢?一要进行性爱的教育;二要进行爱他人的教育;三要进行爱自然、爱人类生态环境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正>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可现在经常听到人们说,现在的学生缺乏爱心、责任心。在家里如此,在学校更是如此。无论何时,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始终都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个不懂得爱、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同样,一个缺乏爱的社会也是不和谐的社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爱自然、爱生活、爱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青少年漠视自己、轻视他人生命事件屡屡发生,他们心中缺少爱、缺少善良、缺乏激情,他们的情感正在荒漠化。因此,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社会和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我们应及早分析青少年情感贫乏的成因并采取措施绿化青少年的情感荒漠,将中华民族的下一代培养成热爱生活,尊重生命,让生命充满绿色的优秀公民。一、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成因1.家庭情感滋养不透家长对青少年情感荒漠化…  相似文献   

14.
人为什么活着?作为哲人,罗素如是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抑的同情心。这个回答分别涉及到"情感""精神"和"道德"三个层面,但从本质上说,笔者认为,就只一个字——"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知识。作为教师,我们该为什么而活呢?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被称为是抱大的一代,让人担忧的一代。任性、自私、怕吃苦、图安逸,这是一些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毛病,因此加强情感教育已迫在眉睫。充分利用现行教材中的篇章,使课堂成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是当务之急。中学生的情感丰富,但往往也非常脆弱,且易波动,这与他们的环境及生理、心理特点有关。在诸多感情中,亲情乃人之天性,是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爱父母进而会爱他人,爱家庭、爱集体、爱祖国。现以《背影》教学为例,谈谈对热爱父母情感的教育。《背影》是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艺术精品。学生在自学中…  相似文献   

16.
丧葬礼俗其实质之一就是人类对于爱的潜在表达。从爱所具有的情感、友谊、审美、欲望等四个特性为出发点,可以清楚地看到:羌族丧葬礼俗过程就是对羌族民众社会情感、道德情感、审美以及友谊情感的激发过程,即是对爱的激发过程,也就是爱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既表达了对逝者的爱,又表达了对生者之爱。羌族丧葬礼俗中蕴含的爱的教育给予我们几点启示:即爱的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是推动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轲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恻隐之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情心。同情心是一种善良的情感,是对他人忧伤、不幸、痛苦的共鸣,愿同他人分担忧愁,给他人以快慰的情感,是对人的关怀与热爱,是心地善良的自然流露,是对人类和平、友谊的企求,是人类团结、互助、合作、利他,甚至是自我牺牲的心理基础,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心理基础。法国心理学家赖波特曾经指出,只有同情,才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他说,同情心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约束自己;二是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三是对他人忠诚、宽容、博爱。可见,同情心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的社会道德情感。它孕育着善良的友爱,人性和人道主义。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粗鲁残暴、丧失天良,都是与缺乏同情心有关。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一个野蛮  相似文献   

18.
爱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在给予爱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发现他人独特的品性和特性,促进他人价值的发掘。设身处地的在别人的情境中看待自己的行为是当代最伟大的道德律。在人与人的互爱中,我们不仅和现代化的人同步发展,同时也使自己成为真正完美的人。教育是社会性的,而社会的精神方向则纯粹地表现为爱,即同情。教育者因帮助他人价值可能性的实现而表现出自我生活的最高价值,教育是基于对他人的精神施予之爱,使他的全部价值爱容性及价值形成能力从内部出来,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陶冶,达到人格心灵的全面唤醒,教育所做的就是真正人格的…  相似文献   

19.
一、研究的构想及方法 (一)概念界定 创爱情感:本课题中特指学生在感受、体验他人的爱的基础上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爱,并给予别人爱的情感;是在受爱的基础上,在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行为实践过程中日渐显示出来的真诚态度和  相似文献   

20.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全华在《江苏教育研究》(2011·12A)提出,基础教育应注重学生社会感的发展。所谓社会感,是指社会性的或指向他人的积极情感,它包括爱、同情、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他人的友谊感和亲和感。优胜感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他人时的优越感、自豪感、荣誉感,它往往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对教育现实加以审视,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