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年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稳定和刺激经济,对我国外贸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政策与对外贸易趋同走势分析的基础上,阐释国际货币政策对国际贸易传导机理,采取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知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政策对我国外贸存在一定滞后影响,在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三方面体现尤为明显。最后在宏观政策调节、外贸结构改革、外汇储备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与外汇储备额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笔者通过有关回归分析模型,得出了从1985—1994年十年间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外汇储备额之间却呈现一种较弱的负相关变动趋势的结论。其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近十年逐级下调,贬值幅度大;我国经济的全面启动导致外汇储备激增,而货币供应量却一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与手段;央行近年来实行对人民币贷款规模控制而同时增加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贷款额度的信贷政策;同时,建模所选用的数据来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作为本外币政策的连接点,外汇储备及其变动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影响从基础货币投放到实现货币扩张的速度,即货币供给时滞.我们运用基于自向量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对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时滞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外汇储备的增加会缩短货币供给的时滞,并且其对广义货币供给时滞的影响比对狭义货币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1 外汇占款问题成因分析 所谓外汇占款,就是指国外净资产改变而产生的货币供给.具体的关系链为:国际收支顺差→国外净资产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应该指出的是,这个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被动的.我国外汇占款逐渐增多,并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主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本文在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关系为出发点,重视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提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近年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状况为依据,运用Markway 3.0(马克威)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计量分析.旨在通过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外汇储备关系的实证分析,探析目前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影响程度,并对此提出消除负面影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货币错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有效性不尽如人意,表现为基础货币可控性降低、货币乘数不可测及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等。本文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实证分析货币错配对当前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结论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降低,原因在于我国存在的债权型货币错配。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二者与货币供应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我国货币乘数总体保持上升趋势,货币流通速度总体保持下降趋势,货币乘数的上升阶段对应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阶段。综合起来看,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基本冲销。货币供给量仍然适合作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9.
货币供给不是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以及公众的资产选择等因素都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使其具内生性。在现行的国际收支政策和汇率机制下,外汇储备增长也是造成中国货币供给内生化的特殊因素。因此,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一方面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向利率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还应对现行的汇率机制进行改革,适时稳妥的实现更具弹性的汇率安排。  相似文献   

10.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与汇率渠道方面入手,构建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因素模型,以探讨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具体影响途径与效果。实证研究表明,我国2005年之后房价的持续上升与货币供应量、个人按揭贷款额度和汇率三者有一定关系。从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与货币供应量、个人按揭贷款额和汇率长期存在稳定关系且呈正向变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是货币当局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本在区分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框架下,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角度对我国货币供给的性质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证了现阶段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控制实践所表现出的无效性提供了一个解释,最后为我国现阶段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我国货币政策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传递的有效性,考察货币政策与消费、投资和产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基于VAR模型设置合理的约束条件,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工业总产值、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一年期贷款利率共七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只存在短期效应,货币供应量存在内生性;货币渠道的产出效应大于信贷渠道,信贷渠道的价格效应大于货币渠道;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注重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作用的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货币定义与计量更加困难,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双顺差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加大货币供给量来买入外汇市场上过多的外汇。本文深入研究了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量(M1,M2)的关系,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量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并对比了对M1,M2影响的差异。最后提出了减弱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建议,以增强央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长期低迷和失业率上升,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美国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流动性货币.这使得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通过构造VAR模型,检验美国货币供应量、中国货币供应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中美汇率等四个变量与我国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有刺激作用.其中外部影响因素中中美双边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程度最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则次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为例,选取全国保费收入、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两个指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脉冲检验等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之间的月度数据进行检验,得出我国保费收入与侠义货币供应量M1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另外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影响特征,即货币政策对当期保险需求的影响显著,而且影响周期较长,影响较深远。然而,保费收入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7.
国民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有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也需要货币政策的调控,但外汇储备过多会削弱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实现预期的效应,就需要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对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削弱外汇储备增长和货币发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3~2012年共40期季度数据,通过在货币供应量(M2)、货币市场利率(CHIBOR)、贷款利率(LR)和产出水平(GDP)之间构造VAR模型,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以数量调控为主,利率传导机制只在货币供应量向货币市场利率传导环节通畅,货币市场利率和金融机构存贷利率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政府通过制定贷款利率来直接干预经济的渠道也不畅通.完善货币政策调控需要优化货币市场结构,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确立金融机构完全市场主体地位,促进民间金融发展,为金融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性效应进行简单分析.并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84—2001年间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收入波动的关系进行考察后,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性效应总体是明显的。在长期内我国各经济主体对货币供给有较强的制约能力,货币供给受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影响较大。这就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控制的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被削弱。  相似文献   

20.
所谓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其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币值。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具有克服市场固有缺陷、弱点,以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功能。1998年下半年中央作出决定:扩大内需,增发国债,加上配套货款10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扩张性特点的货币政策操作,旨在适度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保持宏观经济的高位运行。这表明我国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了积极的货币政策。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积极的货币政策呢?本文就其实施的依据及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