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建生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6):45-48,67
采用《锻炼态度量表》对九所高校10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福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现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水平中等略偏上,其中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等不够理想;男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显著好于女生;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城乡学校变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低年级学生的行为态度、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等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针对考察结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体育锻炼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心理因素是影响其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体育兴趣、体育动机、体育态度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3.
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是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体育锻炼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心理因素是影响其锻炼的重要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体育兴趣、体育动机、体育态度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是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体育锻炼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心理因素是影响其锻炼的重要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体育兴趣、体育动机、体育态度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根据新疆中学生体质调研教据,应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激发、问卷调查法等,对新疆中学生进行了锻炼态度与体质健康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锻炼态度与学生体质健康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与行为控制等,而体育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与行为控制与体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了解城市初中学生是否经常性地进行体育锻炼 ,是否有自我锻炼的习惯以及是否掌握了自我锻炼的方法。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城市初中学生自我锻炼的行为经常性进行了分析 ,针对初中学生不经常性地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阐述了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作用 ,提出了如何养成自我锻炼习惯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医药专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锻炼行为状况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医药专科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处于较强烈层次,但是比本科学生弱,男生锻炼动机要强于女生,临床专业学生锻炼动机强于药学和护理;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较单一,内容不丰富;男生锻炼行为分值要高于女生,临床专业学生锻炼行为分值高于药学和护理;每周锻炼次数较多,每次锻炼时间少,锻炼方法不科学;研究发现,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P<0.01.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在受高等教育阶段开始呈现出身体素质下降、心理疾病凸显等问题,而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本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会受到锻炼态度的影响,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编制出《大学生锻炼态度量表》和《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以江苏省7所高校9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上述两个调查问卷对其进行测查。  相似文献   

9.
通过1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大学新生和老生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的差异,了解大学新生体育锻炼及动机的特点。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锻炼参与积极性高,锻炼动机多元化,以健身、社交和娱乐为主;(2)较多大学新生的锻炼行为在锻炼时间、频率、运动量和坚持性上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标准;(3)大学新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少,内容不丰富,对体育知识和锻炼技能掌握不够,锻炼行为不具有可持续性;(4)随年级增长,大学生的锻炼动机减弱,锻炼频率下降,开始退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5)随年级增长学生开始参与更多的体育项目,锻炼内容变得丰富,每次锻炼时间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性锻炼,首先要将学生从锻炼的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化,让学生从"要我锻炼"到"我想要锻炼",便可达到自主锻炼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可以从端正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提高体育锻炼意识、科学的锻炼方法和习惯,以及从兴趣上来巩固其自主性锻炼。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山西师范大学1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把锻炼的频率、每次锻炼所需要的时间、锻炼强度、锻炼的持续时间等几方面作为判断大学生是否拥有锻炼习惯的重要指标。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因素。为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改革,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动训练对矫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河南农业大学146名学生进行测试后,选出12名患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以每周三次,每次进行俯卧撑、2000米跑的方法,锻炼10周。实验结果提示,长时间结伴方式的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运动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调查现阶段云南省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以云南省6所大学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体育锻炼时间、次数、强度、内容和形式等调查和分析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结果表明,必须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指导,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改善体育场馆条件和增加器材设施等,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真实了解大学生的锻炼行为是如何形成的,此研究采用行为干预理论,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对处在不同阶段的401名大二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干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高校探索健康行为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现实地位和历史使命,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和研究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影响锻炼的相关因素,对指导学生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发现除敌对因子外,体育锻炼者在SCL-90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非体育锻炼者,并且在部分因子上的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和非常显著性差异。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的影响,持续一个小时左右中等强度的锻炼最为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云南省4所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及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是积极的,其体育价值观也是积极向上的;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不足、时间少;活动项目主要以散跑步、球类为主,健美操、隔网球类(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在女生选择的项目中占有一定比例;懒惰、场地器材不足、学业重没时间、无人组织指导等主客观原因是影响云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天津市6所高校934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消费和体育信息的获取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意识总体上是积极的,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多数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积极、有效.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建设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体育行为特点,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230名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采用的结构方程模型与研究假设和构想概念拟合度较好;锻炼条件、锻炼氛围和锻炼承诺三变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坚持行为有较好地预测和解释。其中,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坚持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因——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图(锻炼承诺)。锻炼氛围对锻炼坚持行为的直接作用路径在有无锻炼承诺群体中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即能使个体从无锻炼承诺向有锻炼承诺转变,促进有锻炼承诺的群体更长久地坚持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20.
身体锻炼不仅增强体质,而且促进心理健康。运动处方是根据人的不同特点,为了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制定的运动计划。本文着重介绍了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运动处方的特点,总结出了六种不同的心理状况需要的不同的运动处方,期望对于不同的心理状况的人群以科学的锻炼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