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益  张健挺 《青年记者》2007,(17):58-59
周报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尚无一个公认确切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周报,是《南方周末》、《申江服务导报》这样相对于"日报"的每周出版的报纸。它与周刊没有截然可分的界限,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相对较差的印刷质量和较低的销售价格。周报的发展植根于中国媒介竞争发展的整体环境,而周报的竞争策略,也必然围绕这一点展开。目前国内报业资本向周报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孙慨 《传媒观察》2005,(1):28-30
近年,周报群体悄然兴起,正渐渐地成为中国报刊业变局的新热点。说是报业“经营媒体”的需求也好,说是适应受众细分的市场也罢,它们正默默地形成了一股力量,跻身于刺刀见红的报刊市场,并且日甚一日地融入受众的生活。周报悄然崛起比起城市综合性日报的市场相拼,周报市场显得相对平静,当人们察觉她悄然兴起,她已凝结成一支不可小视的影响力。最先诞生,或者说给人较深印象的是那些生活服务类的周报,如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天津的《假日100天》之类,她们在“引领时尚,享受生活”的口号下,几乎是一下…  相似文献   

3.
正一直以来,广电报就是一张进入家庭的报纸,现在要赢得市场,扩大发行空间,其服务性必须坚持,但服务内容、形式必须向贴近现代家庭生活转变。城市平面媒体在经历了晚报、都市报现象之后,周报现象又引起了业内关注。顾名思义,周报最基本的特点是以"一周"为发行周期,是一种具备特定的细分市场、有日报的新闻视角和杂志的策划思维的纸质传播媒介。周报主要有五类:一类以时事新闻为主,快速反映一周内发  相似文献   

4.
在日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人们把目光投向周报,掀起了一股“周报热”。周报不同于日报,其运作方式必然也有异于日报的运作方式。“周报热”带来一个新课题,即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周报的特点,经营好周报。寻找读者:从广告商的需求来定位读者报纸如何定位?这是一份报纸的创办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英国曾有一份影响广泛的《每日论坛报》,倒闭之前的发行量近150万份。其倒闭的原因就在于它所拥有的读者群主要是男性,而且年龄偏大,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尽管报纸的发行量不少,但这个读者群感兴趣的是报纸的文章,对刊出  相似文献   

5.
冯巧  黄卫 《新闻记者》2003,(3):68-69
周报选择:个人订购成为最主要接触途径上海大学生对周报和杂志阅读情况的调查方法与日报基本相同(参见本刊2003第2期),统计结果发现,上海大学生经常阅读的周报按顺序依次是:《申江服务导报》《体坛周报》《南方周末》《上海一周》和《环球时报》(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和日报相比,这几份周报之间的阅读率差距都不大,没有出现像日报阅读状况中《文汇报》那样一枝独秀的情况;另一方面,这些周报的个人订购率和阅读率也比较接近,没有像日报那样出现两者间严重背离的现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了周报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  相似文献   

6.
欣闻 《新闻前哨》2014,(2):19-19
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国际金融报》在头版刊发致渎者,宣布从1月6日起,《阳际金融报》正式南日报改为周报.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时政周报作为一种市场主体和主流媒体进入读者的视野,历史并不长。我们的周报市场一直是作为中央和地方日报的补充而存在。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周报经历了“周末报热”、“法制报热”、“生活休闲报热”、“体育报热”、“财经报热”等发展阶段,尽管其中也产生了一些“大腕”,但作为日报或者是区域性报业集团“补充”的地位从来没有改变。其作为整体的市场份额以及经济实力都很难和区域性日报相提并论,又由于其相对狭隘的专业分工和读者区分.“周报”一直也无法担当主流媒体的重任,直到作为一个整体的“时政周报”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放眼汉中报业市场,生活资讯类、时尚消费类周报,业已繁多。《汉中日报·都市周刊》(以下简称《都市周刊》)既要与全国性、地域性的周报竞争,以本土化取胜,又要避免与同城媒体的同质化,困难可想而知。然而,市场细分理论告诉我们,只要在整体市场中寻找到未开发的市场面和未满足的受众群,以此作为目标市场,充分展示自身的竞争优势,就能取胜。一座婉约浪漫的城市,一份高调宣扬生活品质的新生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08,(2):78-78
东南西北部城市周报的地位对比 生活类周报在全国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生活类周报市场表现强劲,取得了很好的市场业绩,如<北京精品购物指南><上海申江服务导报>在当地的广告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当地的都市报.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在当地市场一般都有一份处于竞争绝对优势的生活周报在领跑当地市场.  相似文献   

10.
李宇西  彭剑 《新闻界》2004,(2):53-54
进入2004年,成都两家主要综合性都市报相继扩版增容.并大力推出视听新闻、评论版等全新手段.这意味着在成都报业市场上,综合性平面媒体趋向深度竞争,媒体潜力逊一步释放.市场进入门槛继续抬高。与此同时.一份名为《新潮城市生活周刊》(以下简称《新潮》)的周末报纸经过包装改版后,悄然登陆各零售报摊,试图绕开综合性日报的阻击.从侧翼切人周末市场。那么,在成都这个报业市场发育相对成熟、媒体竞争十分残酷的城市,是否有周末类报纸的生存空间,其现状与发展前景如何,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重庆成为中国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城市之一,七张综合性日报和五张周报在这个市场空间展开了争夺。重庆报业是当前中国报业市场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龚艳平 《传媒》2005,(2):40-43
本文主要阐释了财经媒体的发展和对主流财经媒体的几个基本判断,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主流财经报纸出版周期趋势的讨论。现在主流财经报纸的市场主角是周报还是日报?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并阐述了主流财经报纸的具体内涵,预测了日报市场的发展前景和瓶颈以及周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突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全国各种传媒迅即连日密集报道,形成声势浩大的“新闻潮”。特别是日报占尽先机,武汉的《长江日报》、《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等力作频出、佳构叠现,引起强烈反响。面对这样举世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效差、刊期长的周报或周刊该不该作出反应?能不能有所作为? 5月8日是星期六,当周的各周报均已出版,而待下周再有动作,势头和热度显然大打折扣,新闻资源的利用也受到制约,很难与日报一争短长。确实,有的周报便按部就班,常规发稿。更多的周报则设法扬长避短,或尽力拼抢,或后发制人,也有不逊日报的出彩  相似文献   

14.
城市周报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十余年的风雨洗礼,有些报刊已经进入成熟期,正在进行重大变革,开拓新的成长空间;而多数还处于创建期、成长期或者高速发展期。城市化的发展为城市周报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城市周报在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讯的同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主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周报的发展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对人口只有100多万的中等城市来说,就愈加艰难。就拿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来说,这里不仅有《燕赵晚报》和《燕赵都市报》两张影响较大、覆盖面较广的综合类生活大报,而且还有省市两级的各类机关报和专业报,仅周报就有十几种,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北京、上海和沿海发达城市。面对如此形势,《精品导报》在竞争中没有靠政策扶持和大的资金投入,而靠的是市场化运作和  相似文献   

16.
《红旗周报》的封面伪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周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上海继《红旗日报》创办的中央机关报。它于1931年3月9日创刊,至1934年3月1日终刊,历时三年,共出64期,另出附刊13期。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为了躲过敌人的检查和破坏,《红旗周报》以种种化名作掩护,秘密出版发行。该刊第1至9期是以报纸形式出版的。从第10期起,即以刊物形式出版。也是从第10期起,直到最后一期,都是用假  相似文献   

17.
张书新  董鸿英 《传媒》2010,(4):25-27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报业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负重前行,部分都市类日报和行业报因为经营不善退出市场。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类周报却展示出独特风景,不少报纸平稳增长之余还有突破,甚至有专家指出周报未来将成为报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情况到底如何?本期《报业观察》特约请三位城市周报的"局中人",与您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日报、晚报每天出版,能够及时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而我们作为一张专业性的周报,又如何加强新闻性,如何在新闻报道方面扬长避短呢? 浙江读者刘立言刘立言同志提出的问题,我们请《上海大众卫生报》的同志作答。——编者  相似文献   

19.
正在纸质媒体竞争日渐白热化的今天,由于时效性不如日报、晚报和网络,表现方式不如声光传媒,周报或周刊往往陷入生存夹缝中,报道什么?怎么报道?让周报、周刊记者的新闻人时刻充满了忧虑。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是当前周报周刊新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策划的战术:周报周刊的突围之路拒绝大杂烩,敢于做"慢"新闻相当一段时间,很多周报周刊为了让自己的版面内容丰富,一股脑儿的搞填充,"摘到篮子的都是菜",使周报周刊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了数十年“一枝独秀”的风光后,全国的广电报呈现集体乏力之势。这有其客观因素,从格局上看,日报与周报在打了十几年的仗后,日报军团以“数”取胜,仅仅在杭州,报摊上摆着数十种本地报纸中,口报就占了七、八成,近年来快速扩张的日报拉拢了一大批周报阅读群体;另外,即使在周报市场上,广电报原来的优势也荡然无存,因为依托日报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周刊,如《今日早报》的“城市假日”、《都市快报》的“都市消费”、《钱江晚报》的“生活家”,走的都是广电报的家庭生活服务类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