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产十种乌头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我国产毛茛科乌头属的10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根据该属染色体基 数为8(x=8),可将这些种归为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种。  10种乌头的染色体在数目、大小、结构上表现出相关性。其中具根状茎而多年生的种多为二倍体,染色体形态较大,第3-7号多为近端着丝点(st)染色体, 具块茎而二年生的种多为多倍体,染色体形态较小,第3-7号多为近中着丝点(sm)染色体。染色体演化方向可能是二倍体→多倍体、大→ 小、st→sm。这进一步证明根状茎种较块茎种原始。根据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又可将这些种的染色体分为两类。这进一步支持了目前分类学上的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的划分。本文还讨论了这些种的有关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二萜生物碱的类型、生物合成、在乌头属植物中的分布,并参照国产乌头属的系统分类、形态演化和地理分布,本文讨论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1.以牛扁碱型成分为主的牛扁亚属和以乌头碱型成分为主的乌头亚属可能在乌头属进化的初期阶段就已分化,各自沿着独立的道路发展。2.乌头亚属包括以下类群:(1)以阿替生型、维特钦型、乌头碱型胺酵和 酯碱为主的保山乌头系,主要分布于国产乌头属近代发展分化中心之一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流域,可能国产乌头组的近代分化就是由该系发展而来; (2)以乌头碱、中乌头碱、下乌头碱为主的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所含乌头碱及尼奥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3)以乌头碱和松果灵为主的准噶尔乌头系,所含乌头碱和松果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4)以滇乌碱类酯碱为主的显柱乌头系和蔓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其酯碱有别于乌头碱类。3.以阿替生及C19内酯型为主的甘青乌头系及圆叶乌头系,可能为进化早期形成的高山特化类群。4. 以阿替生和C19乌头碱型胺醇为主的露蕊乌头亚属,可能为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12种乌头属Aconitum L.和18种翠雀属Delphinium L.植物的染色体。在12种乌头属植物中,除粗花乌头A.crassiflorum为四倍体(2n=4x=32)外,其他种类都为二倍体(2n=2x=16),中甸乌头 A.piepunense中有B染色体存在,牛扁亚属Aconitum subgen.Lycoctonum的二倍体植物与乌头亚属Aconitum subgen.Aconitum 植物的染色体在大小和形态上有明显区别;所有18种翠雀属植物都为二倍体(2n=2x=16),其染色体在大小和形态上极为相似,但与乌头亚属的染色体易于区别。翠雀属植物的核型不对称性程度明显高于乌头属植物,因此从染色体证据来看,翠雀属要比乌头属进化。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分布区内各地区的分布作了分析,统计了各地区不     同等级分类群的频度,认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是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最大的频度中心、     多样性中心和特有种的分布中心。  文中还讨论了乌头属内的演化关系,以及本属与邻近属的     系统发育关系,发现在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既有许多原始类群,又有大量的进化类群,提出     了本亚区不但是本属植物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而且是活跃的分化中心。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以及本亚区复杂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乌头属 Aconitum L. 27个类群的nrDNA ITS序列进行了简约法与邻接法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乌头亚属subgen. Aconitum 的蔓乌头系 ser. Volubilia 不是一个单系类群,显柱乌头系 ser. Stylosa 与兴安乌头系ser. Ambigua 各自作为单系类群也没有得到支持。特产于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的一些种之间存在非常近的系统发育关系,说明这些种可能是近期物种形成的产物。紫乌头 A. delavayi 复合体的不同类群在系统发育树上位  相似文献   

6.
 选择中国复序苔草亚属6组4亚组的代表植物14种,进行了叶片解剖学研究,观察了其横切面 和表皮特征,证明上述特征在各类群之间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这14种植物叶片的横切 面和表皮都具有一些原始的性状,表明复序苔草亚属中的植物可能在苔草属中是较原始的。在所观察 的植物中,Sect.Polystachyae植物叶片解剖学特征比较一致,说明此组的建立比较合理;而Sect.Indicae 组已有明显分化,尤其是Carex scaposa C.B.Clarke和C.densifimbriata Tang et S.Y.Liang 与其它植物明显不同,而且其外部形态特征在复序苔草亚属中也比较独特,因此赞成将它们及其近缘类群做为一个组而非亚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苔草属二柱苔草亚属Subgen.Vignea作了系统排列,并提出以下几点的看法:     1.二柱苔草亚属是苔草属中比较自然的一个类群,我国有48种、7亚种和1变种,隶属于16个 组。根据Takhtajan的世界植物区划,将它们分成4种成分,即:(1)环北方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 20.4%;(2)东亚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55.5%。实际上,只有4个分类群出现于中国-喜马拉雅森 林植物亚区,而其余的都均分布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并且在这一亚区内有8个特有成分,占特 有成分总数的61.5%;显然,中国二柱苔草亚属在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内的分化较其他地区更为强 烈;(3)伊朗—吐兰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16.7%;(4)印度支那植物地区成分和印度植物地区成 分,占总数的7.4%。     2.高节苔草C.thomsonii和云雾苔草C.nubigena类群是Subgen.Vignea中较为原始的种类, 它们为印度支那植物地区和印度植物地区成分。这样非但Subgen.Indocarex原始类群分布于东南亚 和马来西亚,而Subgea.Vignea的原始类群也分布于东南亚,这也是对Nelmes提出Carex起源于印度-马来西亚地区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8.
   在对广义的罗汉果属进行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上,进一步对该属作了分类学的修订。  主张将罗汉果属的三个亚属提升为三个属即自兼果属、小球瓜属和罗汉果属。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鸢尾属Iris 22个种(基本上包括了各个亚属的代表)及其近缘属植物射干属Belamcanda的 射干 B.chinensis(L.)DC.进行了根茎的异黄酮类成分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鸢尾属植物和射干 中普遍具有异黄酮类成分,这是它们的特征性成分之一。根据化学成分的特征,鸢尾属可以分为两大类 群:只含异黄酮甙元的类群和既含异黄酮甙又含甙元的类群。从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来看,无附属物亚 属subgen.Limniris只含异黄酮甙元,是一个比较自然的类群。鸡冠状附属物亚属subgen.Crossiris,除小 花鸢尾 I.speculatrix Hance外,是一个较自然的类群。野鸢尾亚属subgen.Pardanthopsis和射干属的成分 非常相似,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是鸢尾属中原始的类群。从化学成分特征来看,野鸢尾亚属与琴瓣鸢 尾亚属subgen.Xyridion、鸡冠状附属物亚属、须毛状附属物亚属subgen.Iris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化 学成分、孢粉学、细胞学等特征,认为:华夏鸢尾I.cathayensis Migo和长白鸢尾I.mandshurica Maxim.为无附属物亚属与须毛状附属物亚属两亚属之间的过渡类型。小花鸢尾是无附属物亚属向鸡冠状附属物亚属过渡的中间类型。扁竹兰I.confusa Sealy和扇形鸢尾I.wattii Baker可能是同一个种。  相似文献   

10.
国产芸香科九里香属化学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里香是芸香科的一个小属,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及中南半岛,少数个别品种向西南   延伸至印度和斯里兰卡及向东南伸展至澳洲东北部。  我国境内共有8种和1亚种。  九里香   属植物含丰富的生物碱和香豆精,其中包括不少生物活性成分,民间亦每每选用该属植物作传   统草药。最近又从千里香的根部分离得一种新的双吲哚生物碱,命名为月橘烯碱; 该成分有强   效的抗着床活性,对计划生育有重大意义。在发掘月橘烯碱的自然资源的研究过程中,作者分   析了国产的8种九里香属植物,发现该属植物可以划分为两组,即九里香组和棕茎组。九里香   组之成员跟棕茎组的在形态上有明显分别,而且前者之根部含抗着床成分月橘烯碱和8-戊烯   化香豆精,但后者之根部则含咔巴唑生物碱。初步分析了澳洲的卵叶九里香和泰国的暹罗九  里香,其形态及化学成分亦支持将该属分为两组。作者据此发表新组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唐松草属植物的化学系统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唐松草植物所含化学成分并结合其外部形态及地理分布对属内各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 探讨。结果表明:(1)从化学系统学角度看,中国植物志中所安排的属内各组植物间的关系是适宜的。(2)植物中所含生物碱的种类及含量与植物的进化有一定关系。在较原始的组中,成分的类型和含量相对较少;而在较进化的组中,各种结构类型得到较大发展。(3)唐松草属在毛茛科中有较特殊的地位。在科内,它是联系蓇葖果和瘦果植物群的过渡类群;在科外,它使毛茛科与小檗科、防己科和罂粟科发生联系,使其成为一个自然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东亚和南亚马兜铃属的研究,修改了马兜铃属的分类系统,补充论证了演化趋势;并   在分析该属地理分布的基础上提出马兜铃属分布与分化的第二个中心——中国的横断山区。  本文确   认2亚属、7组、4系、68种和1变种,其中有3新组、2新种及13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国产灯心草属植物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中国灯心草属分类系统排列,首次确认我国产6亚属,14组(包括10个新组),4个系(包括3个新系),77种(包括14个新种),l亚种(新亚种)和10变种(包括4个新变种),对其中一些种类作了归并及处理。  相似文献   

14.
从露蕊乌头全草中分离及鉴定出4种二萜生物碱:  talatizamine, 14-acetyltalatizamine,condelphine 及 isotalatizamine。根据现有的植化资料,其系统位置似更接近于林地乌头及塔拉斯乌头。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松属l7种2变种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的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的角质颗粒突起与凹陷雕纹变化不甚明显,但胞间凸缘的特征差异较   为显著,如单维管束松亚属(白皮松组除外)为红松型,双维管束松亚属为油松型,而白皮松组   则为白皮松型。此一特征为松属的分类研究,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     本文综合讨论了松属针叶的结构及角质层内、外表面结构特征,木材解剖,木材管胞内壁   的瘤层特征,树皮显微结构,以及染色体组型分析等资料,作者认为:松属中两个亚属的划分是符合自然的,同时将原属单维管束松亚属中的白皮松组分出来,自成白皮松亚属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苹果属花粉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和进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苹果属Malus 26种及5个杂种的花粉形态,描述了外壁纹饰形态特征的 变化类型,并对其进化趋势作了推论,指出外壁纹饰类型具属内分组意义。苹果属花粉在形状。大小、沟孔位置及数量、外壁纹饰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外壁纹饰的主要演化趋势可能是:由密的细条纹型到具有穿孔的、较少条纹型。杂种的外壁纹饰对于判断亲本种的关系有一定意义,属内种间的杂合导致了多倍体种、新变种、栽培种的大量出现,甚至是新种产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阴山荠属的校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genus Yinshania was established by Ma Yu-chuan and Zhao Yi-zhi in 1979, when only one species, Y. albiflora Ma et Y. Z. Zhao, was discribed from Nei Monggol.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genus Yinshania is revised and four new species, two new varieties and four new combinetions are reported.  There are so far eight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in total in this genus.      Importa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genus are analysed, which shows that the lateral nectariferous glands positioned at lateral base of the brevistamens are triangularovoid; there are dense minute pustules on the surface of valves, which is easily neglected because the pustules disap- pear or shrinked when dry; simple or furcate hairs are present in the most species, seldom absent; the shape of pollen grains is relatively steady, elliptic or long-elliptic, with the polar view trifid- circular, the equatorial view elliptic or long elliptic, the aperture 3-colpate, exine reticular.      The type of genus Yinshania is changed.  Cochlearia acutangula O. E. Schulz was published in 1929, but Y. albiflora Ma et Y. Z. Zhao in 1979.  They are the same species and a new com- binetion, Y. acutangula (O. E. Schulz) Y. H. Zhang, is made. Thus, the type of genus Yin- shania should be changed to Y. acutangula (O. E. Schulz) Y. H. Zhang.      Besides, He Ye-qi 6121 (paratype, P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Y. acutangula var. albif- lora, is separated from it and transferred the typical variety, Y. acutangul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fruit shape the genus Yinshania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namely, Sect.  Microcarpa and Sect. Yinshania, and then Sect. Yinshania is subdivided into two series.      Sect. 1. Microcarpa. Silicles widely ovoid or subglobose, 1-2.2 mm long, 0.8-2.2 mm wide, the ratio of length and width about 1.1.      Sect. 2. Yinshania. Silicles oblong, oblong-ovoid or long-lanceolate, ellipsoidal, 1.5-4.5 mm long, 0.3-1.5 mm wide, the ratio of length and width about 2.5-3.3.      Ser. 1. Henryanae. Raches flexuose; plants densely  hairy; leaves  3-5-foliolate,  seldom pinnatipartite or pinnatisect.      Ser. 2. Yinshania. Raches non flexuose; plants sparsely hairy; leaves pinnatisect or pinna- tipartite.      The genus Yinshania is a genus endemic to China, with their range from eastern Xizang to western Hubei from northern Guizhou to central Nei Monggol.  The taxa are mostly of a small area.  Sect. Microcarpa is concentrated in Sichuan and southern Gansu;  Sect.  Yinshania is spread from Xizang and Sichuan, nouthwards to Gansu, Ningxia, Shanxi, Hebei and Nei Mong- gol (Ser. Yinshania); and from Sichuan south-eastwards to Guizhou and Hebei (Ser. Henrya- nae).  There are five species in Sichuan.  The present paper conjectur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centre of the genus i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its adjacent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