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思维障碍主要包括“问题解决中的思维障碍”和“概念思维障碍”,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前者主要有:“先入为主”的障碍,分割、孤立障碍,思维方式简单化、片面化障碍,知识断链;后者主要有:概念生成中的障碍,概念分析中的障碍,概念组织中的障碍。根据认知建构理论,教学中应进行随机通达教学,实行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有利的概念教学。  相似文献   

2.
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成就了汉英颜色词“白(white)”的共性,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汉英颜色词“白(white)”的个性。隐喻与转喻认知是“白(white)”的词义由颜色域向非颜色域扩展和延伸的主要手段。汉英互译过程中,认知机制是实现译文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思维桥梁。  相似文献   

3.
人作为一种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实践体存在,其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随着当今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速度飞快,新时期人的社会属性不再是本族群内部的沟通交流能力的完善,而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更为广阔的人文格局和国际视野以及一定水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由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一套基于自己本族群内部文化传统而建立起来的认知系统,思想格局,文化习惯,人文理念等等,进而形成交际主体文化认知"场",因此个体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的过程中,会因为文化认知的差异"场"而产生种种跨文化交际障碍甚至是矛盾。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主要举措。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在传统教育认知框架限制下多以灌输为主,将本身具有层次性、结构性的思政知识杂糅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传授,致使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据此,依据布鲁纳的结构中心整合理论,构建“知识-认知”结构整合模型,通过知识解构、价值嵌入、认知重构三种整合机制,以认知耦合、维度叠加、思维训练的结构性方法,解构知识、嵌入价值、锻造思维,在情境应用中达到“育知”和“育人”整体目标,以期能够提升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能力一直是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重难点,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构建一个“44535”的教学模式,即围绕文化导向、专业知识、思维训练、学生活动4条主线,融合“讲述中国故事、文化对比、树立跨文化意识、培养解除跨文化交际干扰意识”4个层级,设计“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理论、语言比较、非语言比较、文化比较、文化适应”5个教学模块,按照“引导思维、主动思维、创新思维”3种思维训练步骤,组织"课前报告、小组研讨、总结陈述、个人反思、作业延伸”5种活动,并应用于“中泰文化比较”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文化教育。本文从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中的"中介语"和"石化"现象,结合中西哲学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分析了造成文化教学不尽人意的原因,并以认知理论为视角,对文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根,为了探明中西体育养生文化的差异,揭示其融合的方法与过程,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融合”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逻辑分析和现实解构阐释。研究结果:1)差异是中国体育养生文化以朴素自然的古代哲学和体系完整的传统医学为基本理论,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西方体育养生文化以现代医学为基础,并深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2)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分别根植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思维观,且二者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中方具有“直觉、取象、辩证、经学”等特征,西方具有“逻辑、抽象、形而上学、质疑”等特征;3)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追求目标不同之处在于中方重注天人合一,内外兼修,西方则更重视人的物质形态本身,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对健美人体充满了崇拜以及对力的赞美。研究结论:使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摒弃分歧和冲突的对立格局,在冲突中发展,相互融合重构,共生与并存是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未来的基本走向。研究价值:为进一步认识中西文化的根源,加深和领悟中西养生文化及理论,促进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个自信”是十八大以来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的内涵在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充分肯定,意义在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自身文化的位置。文化自信的认知过程,关键在于形成批判性思维,善于用自己的文化去阐释世界。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包括学习传统文化、理性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吸收外来文化、赋予自己的文化以时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将认知理论运用到语篇研究中,可以在对语篇进行明确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语言生成与接受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系统进行发掘。本文将使用图形背景理论和隐喻理论来解读《钗头风》所表达的“长歌当哭,情何以堪!爱已成往事,情永存心怀”的爱情主题。  相似文献   

10.
从西方与东方哲学和美学来看,交流与对话已经成为认识与解决当代世界问题的一种认识理念和思维方法。从对话理论的视角,从目的性、价值性和民主性等方面,对“互动”探究式教学的概念描述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与实践的意义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互动”探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哲学和美学对当代世界现实实践的迫切需要的应答,也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丰富和创新教育方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功用独特,愈来愈受到世人重视。太极拳在萌芽、发展变化过程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其拳理、拳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太极拳理论,加快太极拳发展步伐,为建设现代太极拳理论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墨子》中的“物”涉及许多层面的意义,以往在墨学研究上较忽略此一向度的探讨。文章指出《墨子》对“物”的使用,包括了认知物、思维物与表达物,其使用方式不仅有整体概括,也有相对性概括。从“物”相关的命名、用名的语词代换,可以考察墨家在概念分类、建立言说上各层次思路的发展过程。透过《墨子》论“物”的理论架构,可以了解先秦各家“物论”的特性与彼此间的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1)“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2)“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体现了社会历史进步的客观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任务。“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观念与价值的统一,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统一,道德教育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和人们的认知方式决定了文化定型的客观存在,文化定型已成为人们在跨文化认知、交际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如果善加利用,将有效地推动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16.
"体育文化"悖论(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引入发生学理论,透过已然的“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对定义背后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进行结构性反思、解构和重构,从而拓宽人们对文化和体育文化的认识视野,帮助人们拆除文化及体育文化“广义”与“狭义”之间的认识藩篱,彰显“文化”和“体育文化”在主客体共同作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启示,为针对不同“生态”的文化特性采取相应的推动文化和体育文化发展的操作办法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图式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听力、阅读、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能力的培养领域。文化图式即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总结分析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探讨文化图式对该层次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培养的启示及其文化图式建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体西用”思想是从19世纪60-90年代流行的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是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文化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派别对有关中学和西学、体和用的含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说。一般来说,“中体西用”经历了一个作为“体”的中学范围日渐缩小、作为“用”的西学范围日渐扩大,所关注的重点大体经历了从器物到政制再到文化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观点认为语言影响甚至决定思维。然而,"认知"假说则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本文阐述了皮亚杰的语言思维认知观,维国茨基的语言思维认知观和言语思维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共同体的认知阈值经历了三个层面的变化:一是把人类历史社会作为理论认知研究对象,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认知阈值,以个人自由发展的实现情况界定共同体的类别;二是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理论认知研究对象,分别以血缘、地缘、友谊等因素作为研究阈值,引出不同类别的共同体;三是不限地域和领域,不限国家和民族,把现实人类社会作为理论认知研究对象,以共同最高目的作为认知阈值,只要有共同最高目的——共同的价值追求、规范或者目标等等,都可以成为某一种共同体,共同体的宗旨是协作、进步和发展.共同体三个层面认知阈值的改变蕴含着理论思维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