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贺鹏  陈军  乔格侠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359-1370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人类生产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加剧,人类将面临对生物多样性认知、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国门生物安全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包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8个科研机构的19家生物标本馆(博物馆),是我国动物、植物、菌物及化石等标本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主要实体场馆,是2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和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标本藏量、管理和利用代表着我国战略生物资源的整体水平,在国家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国门生物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基于对其整体现状的全面分析,文章阐述了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的基本定位、组成与布局特点,馆藏标本的规模、组成与特色,以及与发达国家标本收藏机构的对比;系统概述了依托标本馆在战略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经典分类研究、志书和图谱编撰、标本信息数字化、科学普及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并阐述了对前沿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以及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支撑作用。同时,全面分析了生物标本资源收集、保藏、研究与可持续利用、信息数据共享等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及制约生物标本馆(博物馆)运行与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建设国家生物标本馆的具体思路,展望了生物标本资源收集的未来格局,以及生物标本馆(博物馆)运行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1995年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成立,旨在统一指导、协调中国科学院生物培养物资源工作,以加强对全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支撑。2015年,该委员会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工作委员会,包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1个科研机构的12个资源库。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保藏的生物资源类型涵盖了植物种子和离体材料、人及动物的细胞株和干细胞、微生物菌毒种、淡水藻种、海藻等,以其基础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区别于产业部门和大学所属的资源库,代表了我国生物资源设施保藏的水平;每年面向国家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环境治理、重大疫病防控、医药健康、生物能源开发、农作物育种等,提供各类生物资源4万—5万株/份。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的基本定位、组成、生物资源规模,及其在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并根据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生物资源收集保藏和共享利用的重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的重要信息,有巨大潜力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利用,可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物种认知、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物种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未来对标本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保藏,加强深层次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的重要信息,有巨大潜力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利用,可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物种认知、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物种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未来对标本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保藏,加强深层次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曾艳  周桔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345-1350
生物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产、生活与生命健康的战略资源,也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基石,是国际布局与竞争热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战略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发掘利用。我国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生物资源领域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国科学院整合了植物园、标本馆、实验动物平台、生物遗传资源库以及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等机构,构建我国核心战略生物资源平台,大力提升我国战略生物资源收集、保藏、评价、转化与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能力,支撑和服务生物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Z1):95-96
中科院战略生物资源网络包括5个植物园、18个生物标本馆、11个生物遗传资源库、14个动物实验平台,以及17个院属单位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重点开展生物资源的针对性收集保藏与转化评价、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实现由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向转化利用方式转变,构建生物资源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顺畅途径,支撑生命科学研究,服务生物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梁卓  褚鑫  曾艳  周桔  马俊才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399-1405
生物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组学时代的到来催生数据量级的增长将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新范式转变。因此,生物资源的大数据与生物资源本身一样,也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成为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热点和战略制高点。目前,我国亟待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全面支撑生物资源保存、利用、开发、挖掘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体系,形成包括数据质控流程、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和数据转化中心的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数据系统,支撑我国生物资源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信息平台配合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的建设,形成了包括数据管理规范、数据汇集平台、数据门户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数据生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数据的集成、共享、挖掘和利用。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生物遗传资源、实验动物、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5类资源的42家单位,集成6 981 465条数据,且全部数据资源都可以通过数据门户进行共享。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支持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和运行团队针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关键物种灭绝、国家战略生物资源受到重大影响等问题,创建了亚洲规模居首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体系,进一步发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抢救性地保存了一批珍稀濒危、狭域特有和具有重要价值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三志”是全国种质资源的数据库,国家动、植物重要的基础资料。编纂出版“三志”对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也是我国生物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完成将造福子孙后代并为充实人类知识宝库作出重大贡献。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将编纂出版中国动、植物志列入12年科学发展规划。1959年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下,先后成立了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编委会。中国科学院曾把“三志”作为重点科研项目,给予了强有力的领导,为科研、编纂提供了足够的经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兼内务秘书长Peter H.Raven给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来信,建议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命名为“中国国家植物标本馆”。现摘要予以刊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3):322-323
正2016年中科院微生物所成立了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聚焦微生物实物资源及其数据资源的功能挖掘,创新研究策略与方法,提升微生物资源的共享、开发和利用水平,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和信息发现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特别是微生物领域研究的新范式,并改变生物产业格局,催生产业新业态。中心下设生物资源保藏部,微生物资源开发与技术服务部和数据集成与服务部,依托我国最大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资源库,用于开展特色资源收集和新方法、新技术研发,结合针对微生物组学大数据分析策略研究,为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建设规模化的满足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需求的生物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     
正国家科技资源调查启动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目前的状态、利用和共享的情况如何?近日,国家2014年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启动会议在长春召开。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等所属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值5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状态、利用和共享情况,生物种质保藏机构及其保藏的种质资源基本情况,科技数据库建设和利用情  相似文献   

13.
《大众科技》2009,(12):2-2
我国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近期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式投入运行。该资源库共收集保存8444种、近7.5万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新闻     
《科学中国人》2014,(4):96-96
国家科技资源调查启动 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目前的状态、利用和共享的情况如何7近日.国家2014年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启动会议在长春召开。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等所属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值5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状态、利用和共享情况,生物种质保藏机构及其保藏的种质资源基本情况,科技数据库建设和利用情况.以及研究实验基地的基本情况等。本次调查由科技部、财政部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5.
加强植物迁地保护,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植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迁地保护是解除威胁的重要方式,植物园和种质库是迁地保护的主要载体。全球植物园迁地保护了105 634种植物,约占全球植物总数的30%,并且保护了超过40%的受威胁物种;同时,全球500多座种质资源库收藏作物资源300多万份。中国的植物园迁地保护了20 000余种本土植物,约占全国总物种数的60%;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和资源圃共保存种质资源50余万份。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在加强植物保护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文章在介绍植物迁地保护状况的基础上,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加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建议,以期促进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档案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科技资源。新时期,国家对科研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野外台站开放共享与网络化建设对野外台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野外台站档案管理的新问题,文章在调研中国科学院137个野外台站及50个依托单位的数据、文件和档案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并探索完善建议。文章对提升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丰富科研档案资源内容、构建基础科技资源体系具有一定实践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大数据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也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将包括基于宏观与微观生物生态数据协同整合的大数据库和大数据深度挖掘与模型模拟运算库,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源数据整合和共享的标准以及数据集成应用的方法,实现古生物化石数据与遗传组学数据、生理与性状数据、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跨学科数据融合,与地理、气象、遥感、环境、国民经济等跨领域数据整合,形成完整的共享数据集或栅格化图集。利用分析模型和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多源生物多样性数据集的挖掘和利用,构建开放开源的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处理利用的通用接口,建立一个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包括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大数据系统,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标准化、可视化服务,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支撑我国生物多样性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18个国家和地区120个标本馆收藏的万余份八角属植物标本的研究,提出3个新组合,对13个种、6个亚种、3个变种和2个变型作了归并,确认全世界现有八角属植物34种3亚种和1变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疾病资源已成为参与生物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大型疾病样本资源库。我国在收集临床病例和样本资源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分散、规范失据、共享困难、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临床研究的发展和成果转化。为配合北京市政府启动的“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计划”,北京市科技管理部门以“政府主导,各方共建”的方式、以“共建、共用”为目标,充分利用北京地区医院多、病种全、疾病资源丰富的优势,委托首都医科大学作为项目主持单位,王晓民教授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于2009年5月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十大类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简称“北京生物银行”)。这是国内首个由政府出资建设的以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信息电子化为特征的生物银行,与国际上同类生物银行相比,具有病种多、规模大、参与机构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藏东南察隅河流域是西藏地区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其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部分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本研究通过线路与样方调查的方法,对察隅河上游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并简单分析了期园林应用价值。结果表明部分植物具有园林利用价值,可为乡土植物在高原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