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何小琴 《新教师》2019,(8):61-62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本性是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适时地"设疑",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促进认知冲动,进而拨动思维之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设置疑问.  相似文献   

2.
以疑启思,寓思于疑——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与“思”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贵有疑.以疑启思.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疑问,那将有助于通过释疑解惑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教学则应该从设疑、激疑开始.本文试图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疑惑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学生进入初中后,感觉数学越来越复杂,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寓教于乐,使学生主动学习,才能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是我的尝试. 一、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教师必须具有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思维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思维的试金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就疑问引发思考,并积极的体验学习的过程。本文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设疑引思,旨在激活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陈江兵 《考试周刊》2010,(10):63-64
在教学过程中“设疑”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高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好“设疑”艺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探讨了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相似文献   

6.
高职数学课设疑就是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契机、途径和重要内容.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使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  相似文献   

7.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平定师范学校王庆云(一)引发性设疑学习新知,有时先设置一个疑问,确定要探索的脑标,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进入有关问题的轨道。这样的设疑,对学生学习新知具有引导、启发的作用。如教授通分之前,先让学生比较下列两组分数...  相似文献   

8.
艺术性的"设疑"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探讨了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相似文献   

9.
<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法也需要改变。为改变政治教学中枯燥的、督促背诵的教学方法,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  相似文献   

10.
刘晓山 《广西教育》2011,(28):42-4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精心设“疑”,让“疑问”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擎,让“疑问”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突破口,让“疑问”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进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1.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求知过程就是不断产生疑问并不断加以解决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应该设法使学生产生疑问,而后帮助学生逐步解决疑问,而不该只把现成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运用设疑、质疑、解疑、留疑的方法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设疑,主要指教师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教材,用设疑展开教学,精心设计一些饶有情趣、生动活泼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进入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实际上就是在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  相似文献   

12.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适时适度的设疑 ,巧妙的设疑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求知欲 ,开拓学生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  一、新课设疑  导入新课时设疑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思维活动。例如 ,在教学“圆的知识”第一节课时 ,我是从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设置疑问 :“车轮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的而做成圆形的呢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对圆研究探索的学习兴趣 ,由此导出课题引入新课。然后我说“从今天开始 ,我们将要比较系统地研究、学习圆的有关性质及其应用”。  二、教材重难…  相似文献   

13.
设疑问难是促使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有了疑,教师才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解疑,学习新知识。然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怎么去产生“疑”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去科学地设疑;学生善于问难。  相似文献   

14.
设疑是指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结合笔者多年的教改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疑。 逆思设疑 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思维呆板单向。在学生学习了概念和规律之后,可引导学生从反面多向进行思考,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代数第一册介绍了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形,这是学生很熟悉的,因而感到学而无疑,平淡无奇,为此可提出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5.
要培养学生以疑释疑叶文兵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疑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要“生疑”首先要设疑。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数学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前置课程,学生对数学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本文对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状态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根据教学难点、重点等一些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采用设置疑问的方法提出一些难度比较适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出来,有效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使孩子们用刨根问底的心态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在教师设疑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展开合作探究,实现能力、情感和认知的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设疑"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设疑过程中,应善于根据数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时地巧设"疑问",有疑则必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一个恰当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扬起探索的风帆,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创造发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职业高中课堂改革和"轻负高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莉 《宁夏教育》2007,(6):50-50
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时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