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2.
有位业余作者,在报刊电台发过几篇新闻稿件后,被宣传部门聘为通讯员,可后来尽管他不分昼夜地勤奋采写,但稿件屡投屡“瞎”。我结合自己写稿的经验教训,就如何扭转被动局面谈点粗浅的看法。1、端正写作态度,克服炫耀才气的不良思想倾向。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好党和人民喉舌看成是自己神圣的职责,而非攫取名利的本钱。2、虚心求教,注意提高写作水平。初学写作者,  相似文献   

3.
《被告席上的记者》是我第一本有关传媒法的书,副题为“新闻侵权研究”,出版于1994年5月。这当然是特指记者因民事侵权纠纷成为被告,记者涉嫌犯罪成为被告不在此列。书名是套用湖南《邵阳日报》记者卢学义的文章题目“站在被告席上的记者”,他记述了自己打“新闻官司”的经历。那时记者因为自己职务作品发生纠纷而上被告席的不少,我在书中记载:“就自己掌握的案例作不完全统计,发现新闻侵权民事诉讼案件将新闻机构和作者共同列为被告的占7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作者就是本新闻机构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5.
要办好一张报纸,从新闻来源而言,既要靠专业的记者,又要靠业余的通讯员,两者缺一不可。要做一个称职的记者,就要有一支通讯员队伍活跃在自己周围。但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少数通讯员是得心应手,写来的稿件就能见报以外,较多的通讯员则是有很高的热情,但往往写来的稿件与见报要求有距离。这就需要记者经常地、满腔热情地去帮他们。不仅要听他们反映情况,要他们写稿子,给他们改稿子,还要开阔他们的的思路,同他们一起分析稿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注意通讯员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而恰恰是重要的新闻或重要的线索,要具体分析道理给他听,使他从中得到启发和提高。一句话,要帮助通讯员掌握进入新闻大门的钥匙。上海港客运总站的吴兆才同志,是上海几家报纸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事业余新闻报道20多年,又长期担任乡镇领导,接触过中央到地方几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其中多数记者都很重视自己的形象,他们政治水平高、办事严谨,对基层干部和群众和气亲热,采访深入细致,作风正派廉洁,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也确实有少数记者,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他们以为离开了本单位,自己的言行本单位不会知道,便放松要求。有的记者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以“钦差大臣”自居,不把乡镇干部和群众放在眼里;有的狂饮狂喝,醉酒之后胡话连篇;还有的讲“黄”话、脏话,不堪入耳;有的吃了还拿还要,甚至搞有偿新闻,严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评委,我阅读了一部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稿件,这些总结新闻采写的心得体会,都是来自各地报纸的新闻记者和业余作者之手,文章比较短,内容生动活泼,读起来朴实亲切。在采访第一线上有那么多的记者,重视采访心得体会的总结这是很可贵的。可见《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举办的这次征文,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成功的。从记者们写自己采访中“一得”的内容来看,写得比较好的,可以说是善于总结,写得不  相似文献   

8.
杨玉玺 《传媒》2008,(8):69-70
新闻舆论监督,经过新闻界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应该说解决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但是近几年来,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比如,在对媒体性质的认定问题上,因受西方新闻观影响,仍有不少人坚持“第四权力说”、“公器说”;一部分编辑记者受“纯新闻理念”影响,大局意识淡薄;少数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干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等。  相似文献   

9.
阅读袁中秋     
经常在《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等报刊上看到袁中秋写的新闻和拍的照片,刚开始笔者还以为他是哪个大单位的新闻干事或特约记者,后来才得知他是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正团职政治干部,是个业余报道员,而且在新闻宣传这一行已“业余”了20多年,可见他对新闻报道的痴情。业余报道员不像专职记者和专栏作家那样写稿是自己的职业。但袁中秋工作之余却把自己给“职业”化了。按他的话说:“看到新闻,不写有种愧疚感。”正是由于这种愧疚感,从当兵到现在已是正团职干部的他,一直笔耕不辍。数万字的见报新闻剪贴集就是对他的注释。袁…  相似文献   

10.
如皋市戴庄乡业余通讯员朱谦平在乡农机站工作。1990年,他的用稿量名列全市通讯员之首,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今年5个月来,已在省级和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了25篇质量较高的稿件。朱谦平是从1989年5月份开始学写新闻稿件的,他一连发出去几十篇稿件大都石沉大海,他仍坚持为报纸、电台写稿,偶尔也有被采用的,“茶干”一块,几句话而以。但他暗暗叮嘱自己,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正在这时候,乡政府表扬了小朱,说他采写的“杨桥村村民试种优良稻种发了财”一  相似文献   

11.
日常工作中不时碰到一些作者的来信,询问他寄来的稿子收到没有,处理情况如何。有些信言词恳切,极为感人。有的说,我寄去的稿子已有好长日子了,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稿件不一定会采用,但总盼望编辑同志能在百忙中提点意见,有个回音。尤其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和文学青年,对自己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花费了许多心血,熬了不少不眠之夜写出来的稿子十分珍惜,从投邮局那天起,就翘首以待,巴望着编辑的回音。然而,多年来我们有些不成文、已成习的稿约制度,却相当严重地束缚了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我们常见到的刊物的“稿约”启事,总有那么几条规矩:几千字以下,“稿件一般不退”,“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酱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事业与真情     
1992年4月19日,一位来自若羌县的中年妇女,与《巴音郭楞报》驻和静记者站68岁的虎文明结为伉俪。一则新闻记者的“新闻”在当地引起人们的注目。虎文明是一位对党的新闻事业有着执著追求的“业余记者”,在婚姻与事业发生两次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几十年坎坷孤寂的生活不但没有压垮他,反而使他勤奋耕耘,劳作颇丰。有1800篇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业余作者,从1976年至今,有371篇稿件被报刊采用。在写稿中间,自有甘苦,其中一个苦恼就是不少稿件发表后得不到样报。而目前,不少新闻单位为了节省开支更不给作者寄赠样报。我觉得这实在是有弊无益。稿件发表后给作者寄样报,好处颇多:其一,便于在作者和编者之间建立起感情的桥梁,从而赢得广泛的作者群。报刊能否办好,在很大  相似文献   

15.
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新闻单位所采用的稿件,大多出自于通讯员之手。这些土记者、业余记者为党的新闻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同时,也有相当一些通讯员在采写新闻过程中,不经意地走进了误区。 跳出小圈圈 一些通讯员认为,“游击队”不能与“正规军”相比。其实,作为通讯员来讲,自身也有记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对身边的事特别熟悉,时效性占有先机。要说劣势,那就是通讯员采写的一些稿件,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片面地从局部  相似文献   

16.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17.
用脚走出来的记者─—记攀枝花日报主任记者吴双焕鸣晓本栏责任编辑万木在百里钢城的攀枝花市,在那山山岭岭、沟沟汊汊,几乎都留有一个人的脚印。他用这双脚跋山涉水,风雨22年,走出了自己的新闻工作道路。他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有不少稿件还在《四川日报》、《人...  相似文献   

18.
我于1984年开始业余新闻写作,我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提高稿件命中率的几点体会: 一、学会钻“空子”。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呼声、建议等读者来信,记者一般是极少顾及的,而报刊又需要这类稿件。因此,我就钻这个“空子”,主攻“读者来信”。平时,我利用出差、下乡等一切机会,处处注意观察,及时  相似文献   

19.
各级新闻学会或新闻单位设立的新闻奖 ,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新闻学术水平 ,获奖者既有资深的专业新闻工作者 ,也有爱好新闻采写的业余通讯员。有相当部分通讯员认为自己“居然”有作品评上新闻奖 ,全是运气好。显然 ,很有必要端正我们的新闻“质量”观。可以说 ,新闻稿件发表或播出后的影响力大小 ,是和作者、编辑对稿件的处理技艺高低有很大关系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讯员把多出新闻精品作为追求目标 ,贯穿到平常的学习与采写实践的全过程。作为党报党刊的通讯员 ,之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稿件的被采用 ,还在于一篇好稿代表着咱们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20.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采访对象,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不少报道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失实之处,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原则,而且还欺骗和误导了公众,危害极大。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少数是记者有意之外,大多是因为记者产生的“想象力”所致。笔者在本文列举几例由记者的“想象力”制造出的“新闻”,给社会、公众所造成的影响,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让新闻更“真”、更“实”、更具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