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热重分析仪、管式炉试验研究了反应温度、燃料种类、氧浓度等操作参数对稻壳、稻杆、花生壳3种生物质在 O2/CO2气氛下的燃烧特性和 NO 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 O2含量的增大,3种生物质的挥发分和固定碳的燃烧性能均随之增加;当反应温度由700℃增加到800℃时,NO 的平均排放量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当反应温度高于800℃,NO 平均排放量增幅趋于平缓;NO 平均排放量和氮转换率随着燃料中 N 含量的增加而减少;NO 平均排放量随氧气浓度变化较小,低于 NO 排放标准。增加 O2浓度有助于促进生物质在 O2/CO2气氛中的燃烧,同时对 NO 生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巨卫必画(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1分,共12分)龟感幽1.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右图是利用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电的示意图,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热量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C.风力、水力、潮汐力、水蒸气带动涡轮机转动D.发电机工作产生电能润抢机发电机2.下列物质在生产中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焦炭用于冶铁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盐酸用来除铁锈D.石灰石用于制生石灰3.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会发生改变的是(). A.物质的状态B.分子的数目C.物质的化学性质4.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  相似文献   

3.
中考主要围绕热机的能量转化、工作过程、热机效率、做功功率等知识点考查·现就常见试题类型举例分析如下·1·对热机的理解例1简述什么叫热机?热机有什么特点?解:把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做热机·热机的种类繁多,主要有蒸汽机、蒸汽轮机、汽油机、柴油机、燃气轮机、燃气喷汽发动机和火箭喷气发动机等·所有热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时放出的内能,通过工作物质转化为机械能对外做功·2·对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过程的认知例2汽油机和柴油机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柴油机吸入气缸的是柴油和空气的混…  相似文献   

4.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2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5 .了解热量的概念.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7.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的过程.8.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9.通过…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尾焰的二次燃烧现象,利用带详细化学反应模型的三维N-S方程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采用超声速H2/O2燃烧算例验证了有限速率化学反应模型的有效性;其次,研究了射流冻结流和化学非平衡流两工况的流动参数对比.结果 表明,二次燃烧主要发生在尾焰的射流边界层和混合区,该区域O2的质量分数显著减小,而H2O和CO2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大,并与温度增加区域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一类具有比例时滞的分数阶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利用一些分析技巧和Gronwall不等式,分别得到了阶数为0<ξ<1和1<ξ<2的分数阶模糊细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稳定性标准.通过数值模拟及实例分析验证了所得结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建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而且可以成为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程度的一种技术.“Model-it”软件可以让学生创建自己的模型,使得学习过程更具互动性和吸引学生.然而,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与基于建模的学习方法是不匹配的.在新加坡一所小学,有40名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了利用建模进行评估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独立创建食物链的模型来说明他们对于能量流和光合作用的理解.研究者根据四项标准(焦点和结构、准确性、完整性、功能性)对学生所建模型进行评分,并将建模成绩和学生在学校科学试卷考试中的成绩进行了比较.该文为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利用计算机建模对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新加坡教学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情况、研究结果和对教育评价的潜在意义进行了阐述,以期促进科学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动态质量特性优化问题,考虑多响应的最优性和稳健性,提出用神经网络建模、双响应曲面法和满意度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动态质量特性与信号因子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的多响应稳健参数设计问题.先将噪声因子的变化看作对响应的重复影响,利用神经网络和双响应曲面建立信号因子、可控因子与位置、散度之间的复杂模型;再运用指数满意度函数将多个双响应曲面值转化为单一的满意度衡量指标,利用遗传算法全局寻优得到最佳可控因子设置;最后利用获得的最佳可控因子组合得到信号因子与多响应之间的数据对,进而得到反映信号因子与响应之间真实关系的具体模型.  相似文献   

9.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飞行的子弹能够穿过木板是靠一——能做功,上紧发条的钟表是靠——能做功. 2.滚摆在上升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3.把一块糖放入水中,过些时候糖块不见了,杯子里的水变甜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这种现象说明——. 4.若完全燃烧0.5千克的酒精,可放出1.5×10’焦的热量,则酒精的燃烧值为 5.质量相同的水和干泥土,在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水的温度变化比干泥土——. 6.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应使燃料燃烧得更 7.甲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比乙物体强,则甲、乙两物体摩擦后,甲物体将带—二电. ’8.一个物体是否带…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06年河南省)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A)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2(.D()2将00燃6年着泰的木安条市分)二别伸氧入集气瓶中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1所示,下列过程在X处不合理的是()(A)人和动物的呼吸(B)植物的呼吸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D)发展利用氢燃料3.(2006年烟台市)下列各项实验中(如图2),所用试剂及实验操作均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机械手系统的高度耦合、非线性等动力学特性,系统结构和参数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不可预知因素,研究机械手的轨迹跟踪问题.方法:利用神经网络来构建机械手的逆系统模型,将其与被控对象串联构成伪线性系统,从而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实现了机械手的在线建模、解耦控制.结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迅速的跟踪给定的期望轨迹,脉冲干扰并未系统带来明显影响.结论:方案对控制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稳定性以及抗干扰性能,有效地解决了机械手的轨迹跟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以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一亿"这个数有多大。2.通过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数学建模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相似文献   

13.
实验与制作     
NH3在02中燃烧的实验探讨师范学校《化学》教材第一册中介绍NH3的性质时,书中写到“NH3在通常情况下不与O2反应,但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NH3与O2发生反应生成NO和H2O。”现很多的习题中又出现了“NH3在纯O2中能安静燃烧,生成N2和H2O”。这两种说法是否相矛盾呢?通过反复探究实验,最后得到证实:不用催化剂NH3确实能在纯O2中安静地燃烧。具体如下:一、实验装置:二、实验仪器、药品:分液漏斗、锥形瓶、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具支试管(去底)、玻璃导管、浓氨水、碱石灰、纯O2。三、实验步骤:1.拔图所示安装好装置,检验其气密性;2.依…  相似文献   

14.
目的:前后墙对冲燃烧锅炉在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沿炉膛宽度CO体积分数呈中间低、两边高的分布特点。该分布特点往往伴随着锅炉效率降低、炉膛出口NOx排放偏高、侧墙结渣和高温腐蚀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前后墙对冲燃烧锅炉内CO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为机组运行调整与燃烧系统改造等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创新点:1.针对煤粉炉燃烧过程中存在剧烈气固反应流的特点,定义了与气、固相质量变化无关的风、煤分布系数ηa和ηp,进而得到了风/煤混合系数η。2.对比炉膛不同区域内的CO分布与风/煤混合系数分布,结合炉膛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解释了前后墙对冲燃烧锅炉内CO分布特征的形成过程。方法:1.建立一台660 MWe前后墙对冲燃烧锅炉的数值模型,并通过现场测量数据与模拟数据的比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表5和图3)。2.定义炉内风、煤分布系数与风/煤混合系数(公式(1)~(3))。3.对比不同特征截面上CO分布特性与风/煤混合特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图4和5)。3.分析风的分布和煤的分布分别对风/煤混合特性的影响(图6和7)。4.综合考虑炉内气流结构、风和煤的分布及其混合特性,揭示炉内CO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图4~9)。结论:1.对前后墙对冲燃烧锅炉而言,燃烧器区域出口的CO大量聚集在炉膛中间至侧墙区域,燃尽风区域出口的CO则主要集中于侧墙附近。2.CO分布与风/煤混合系数分布基本一致。3.在整个炉膛空间内,风和煤粉皆有向侧墙流动的趋势,但煤粉更加聚集在侧墙周围。4.在燃烧器区域,对冲气流使得风与煤粉向侧墙流动,然后在炉膛四角形成涡流;四角涡流导致烟气在沿侧墙上升的过程中发生明显的气固分离,使煤粉被甩至侧墙附近并在那里燃烧,形成高浓度CO;5.在燃尽风区域,燃尽风与侧墙附近烟气的混合并不理想,因此侧墙附近的高浓度CO难以消除,最终导致沿炉膛宽度的CO体积分数呈中间低、两边高的分布特点。6.基于上述结果,本文分析了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1.通过全面的实验研究考察阻尼在流固耦合(FSI)问题中的影响作用;2.提出一套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和有限元方法(FEM)相结合的耦合算法,并对流固耦合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创新点:1.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惯性驱动问题中阻尼的影响并使用本文提出的数值方法进行验证;2.该数值方法能够在不解耦的情况下对完整系统进行求解。方法:1.构建数值模型模拟流体和弹性结构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2.利用SPH和FEM对流体和结构分别进行模型化;3.采用接触力学对系统中的流固耦合机理进行建模。结论:1.基于SPH-FEM耦合的FSI模型可成功模拟自由液面形状、橡胶板的位移以及容器壁上的压强;2.模拟结果显示,在连续相互作用的惯性驱动问题中阻尼并不是必要的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氧气知识是初中化学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现将氧气知识考点梳理如下,并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氧气的典型考题进行研析. 考点一: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原理及方法:如图1,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通过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最终集气瓶内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相似文献   

17.
有关原子量:H:10:16N:14C:12P,3 1 AI,27 Cu,64 Mg,24 Ca,40 Sr,87Ba:1 37 第I卷(非选择题共83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保护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阅读1一2小题的有关内容并选出答案。 1.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状漂浮物,颗粒很小,不易沉降。它与空气中的50:接触时,50:会部分转化为50:,其污染更严重,飘尘所起的作用是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载体 2.你认为减少酸雨的途径可采取的措施是:①少用煤作燃料②…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7,(2):54-57
针对一类非线性系统建立精确机理模型困难、仅用单一模型构建软传感器不甚可靠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多模型传感器构建方法,该方法利用数据驱动技术建立一类非线性系统RBF神经网络、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核部分最小二乘3种预测模型,用系统多个预测模型的融合值代替传感器的输出构建软传感器;最后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一阶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多模型软传感器预测输出和实际系统响应基本重合,说明多模型软传感器能为非线性系统建立准确的模型,对复杂工业过程的建模有一定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铁矿石烧结需要对原料进行制粒,而焦炭被细粉颗粒覆盖,会影响其燃烧。本文旨在建立制粒模型分析粘附比例和粘附层的有效面积,并研究铁矿石制粒粘附层厚度对NO_x生成的影响。创新点:1.建立制粒模型计算多组分原料制粒的粘附比;2.结合制粒模型计算粘附比和在不同粘附比下进行NO_x释放实验,并对制粒中的焦炭进行合理分布。方法:1.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原料颗粒参数与制粒粒径分布的关系(公式(1)~(11));2.通过实验和制粒模型分析水分以及各种原料的特性对制粒粒径分布的影响(图4~10);3.通过管式炉实验分析不同粘附层厚度对NO_x释放的影响(图12和13)。结论:1.制粒模型可以用于多组分原料的制粒粒径分布和粘附比预测;2.粘附层对焦炭氮释放有较大影响,需要对烧结中的燃料进行合理分布;3.通过原料成分和对粘附比的预测,可定性分析铁矿石烧结过程中NO_x的排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使用引射器的基础上,低温风洞排气系统利用风机和加热器可进一步降低排气羽流的沉降危害,但也带来了高能耗。本文旨在探讨排气出口倾斜角度对低温风洞低温氮气排气过程的影响,并验证采用倾斜排气出口结构对降低低温风洞排气系统能耗的可行性。创新点:1.提出低温风洞倾斜出口排气方式;2.建立低温风洞排气塔缩比模型,并开展倾斜出口排气过程的实验分析。方法:1.根据相似性准则,建立低温风洞排气塔缩比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比倾斜出口排气过程和传统垂直出口排气过程,验证倾斜出口排气方式是否可降低羽流沉降危害;2.通过实验与模拟对比,验证低温羽流扩散数值模型的准确性;3.通过仿真模拟,进一步量化研究倾斜出口排气方式的节能潜力。结论:1.相比传统垂直排气方式,30°或45°倾斜出口的排气方式可有效降低低温羽流的沉降危害;2.以0.3 m低温风洞极端排气工况为例,采用30°或45°倾斜出口,在无风条件下可节省15.9%的加热能耗;3.采用倾斜出口排气方式可以提高排气系统的安全下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