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谈反证法     
王朝琪 《甘肃教育》2001,(10):38-38
一、反证法的概念反证法是数学中的一种间接证法,它不是直接从题设推出结论,而是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命题成立.我们知道,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一个命题“若A则B”成立,显然它的逆否命题“若不B则不A”也必成立.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它的逆否命题“两底角不相等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等形”,两者是一致的,也是等价的.因此,我们要证明“若A则B”,可以间接地去证明它的逆否命题“若不B则不A”.B是原命题中的结论求证.今将“若不B”作为已知,经过推理达到“不A”,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2.
清代文学评论家脂砚斋曾说过:“做人要老成,做文要狡猾。”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要做好“人”和做好“文”的关键所在。而对此进一步加以思索,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紧密的条件关系,那就是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文”。纵观文学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不朽之作,无不印证了这一点,如果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精神,就不会有保尔在烈士墓前关于“生命意义”激人奋进的议论;如果曹操没有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就不可能有《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襟和热烈情怀的表露;如果毛泽东没有建…  相似文献   

3.
《左传》中假设连词“若”既可以出现在从句主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从句主语之后,但有规律可循:“若”位置的前后游移,是联系项与话题竞争句首位置的结果。前后分句主语是否相同、前分句主语的人称只是这一深层动因在句法上某种不完全表现。当联系项“若”后的主语获得话题身份,由于话题优先于联系项获得句首位置,因此“若”后置于主语。当联系项“若”后的主语没有话题身份,根据联系项居中原则,“若”前置于主语,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4.
考试妙答录     
考生实乃世界第一聪明搞笑专家。君若不信,请看:语文试题:“清水出芙蓉”,下半句是什么?答一:碧血洗银枪。(这位老兄应该是个古龙小说迷)答二:乱世出英雄。(有气魄!)语文试题:“奇文共欣赏”,后半句是什么?答:好酒同品尝。(要么本身就爱喝两口,要么是广告看多了。)语文试题:“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是什么?答:人不风流枉少年!(此乃“新鲜人类”的心里话。)语文试题:“不畏浮云遮望眼”,后一句是什么?答:飞来峰上有晴天。(若不知正确答案为“只缘身在最高层”,似乎此答案也还蛮像那么回事。有意思的是,经…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若”从第二人称代词的“代”发展出“若人”等指称代词,“若”系指示代词初露端倪;中古汉语“若”系指示代词盛行;近代汉语只有“若此”;到现代汉语“若”系指代词消失。这个历时性变化渗透着词义沾染和词汇化理论。  相似文献   

6.
常常有人批评高校盲目追求“升格”。其实,它盲目吗?它若不盲目,谁在盲目呢?它若盲目,谁不盲目?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化学中催化剂的作用是神奇的,它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时化学反应速度很慢,但一旦加入适量的催化剂则往往以成千上万倍的速度加快反应.中学数学中也存在一类化简、求值题,若遵循思维常规,则步骤较多,计算较繁,有时甚至是无法操作的,若我们对所给条件、式子加以分析后再添加一些“催化剂”,则往往思路开阔,运算量大减,顿生“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之美妙感觉.  相似文献   

8.
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型题是高考试题的“热点”之一。求解此类试题,就必须判断几种离子间在溶液中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若离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则不能够大量共存;若离子间彼此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则能够大量共存。  相似文献   

9.
化学方程式不仅能够表示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而且为计算奠定基础,因此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初学这部分内容,通常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是“↑”,“↓”符号的标写;二是配平。在此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符号的标写是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最基本要求,可以表示出生成物质的状态。在标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标写符号,则标在生成物一侧,反应物一侧不标。 (2)“↑”的使用: 若反应物中有气体,生成物中也有气体,不标。如: C+O2=CO2, CH4+2O2=CO2+2H2O。 若反…  相似文献   

10.
辨析语病,是近十几年高考语文必考的题型之一,在这里,笔者向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辨析语病方法(一)关键词审读法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一个语句,若出观“能否”、“是否”、“有没有”之类的两方面的词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一个语句,若出现了关联词语,我们就要考虑,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否恰当,是否放错了位置,是否使用不当等。此外,并列词组的运用,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改革正在迅速地向前推进,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教育改革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学校的内部结构来看,某一环节若出了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就会成为教育改革的“瓶颈”,客观上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唧唧复唧唧”应当如何理解河北沧州市三中杨洪辉《木兰诗》首句的解释历来莫衷一是。初中语文课本新旧教材或谓“织机声”,或谓“叹息声”,都很值得商榷。首先,从民歌的前后句看,若说是“织机声”,那么下文说“不闻机杼声”,就显然前后矛盾。其次,若说成“叹息声...  相似文献   

13.
《老子》曾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成就和充盈到了“大”的境地.它就可能出现好像欠缺或空虚的形态:声音和物象“大”得超出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范围,也就听不到其音,看不到其形了。  相似文献   

14.
给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要求填出光学器件的光学“黑箱”问题,是光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下面介绍一种解答方法.首先,根据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光学仪器是面镜还是透镜.若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分布在“黑箱”的同侧或相邻的两侧,则此“黑箱”内的仪器为面镜(包括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若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分布在“黑箱”不相邻的两侧,则此“黑箱”内的仪器为透镜(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聚散情况,判断光学仪器具体是哪种面镜或哪种透镜.设入射光线是平行光.若出射光线也是平行光,则此仪器为平面…  相似文献   

15.
女生宿舍里,我正端着杯子,拿着牙刷,哼着歌儿在刷牙。若若不怀好意地走到我身边,双手环住我的脖子,害我差点窒息。凑到我耳边坏坏地说:“告诉你一个秘密哦!这个秘密是我经过了长期观察和十多年的经验所得,再加上我这个金脑袋和高智商……一般人我不告诉她……”“好了好了,如果要炫耀你的那点儿智商的话,我还是不听了。”我打断她。“好了,听着,我发现我们的班长帅哥喜欢你!”.我听到这话时,由于连锁反应,口中刷牙的水突然喷了若若一脸。接下来,肯定是若若高分贝的叫声:“你你你,蓝小米!我可是说实话啊!你这个反应,莫非,莫非……你也对他有意思?”“你可别乱说!你说的那个……那个传说中的酷班长?我们……我们,就是多有想象力的人也不会把我们扯上关系啊!”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记叙文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下面介绍七种技巧:  相似文献   

17.
数学命题的四种形式孙援朝命题一般表现为“如果……则……”的假言形式。简单地说,就是“若A则B”,其中的A称为条件,B称为结论。数学中的命题形式可以更简略灵活,如“对顶角相等”、“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等等,都不表现为“若A则B”的形式,对这样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有些同学读书时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一本书读完了,却收效甚微。为了扎实学好知识,牢固打好基础,我们必须暂时放慢读书速度,学会“咬文嚼字”,像嚼橄榄那样,慢慢嚼出字里行间的余味来。这对于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分析鉴赏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初中《语文》中有一首诗叫《敕勒歌》,歌中有“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从字面上看,平白无奇,不难理解,但若深入“咀嚼”,你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风吹草低”才“见(读xiàn)牛羊”,如果“风不吹”“草不低”,“牛羊”不就不“见”了么?这不正说明草原的肥沃,牧草的繁…  相似文献   

19.
“有”与“无”是异名同谓,同属形而上的层面,只是认识上的差别,并不存在空间上蕴涵与被蕴涵的关系,也不存在前后相续的时间次序。“正言若反”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以言去言,最终消解差别,使人领悟不可言说的道。说它显示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在未弄清作者本意的情况下,人为拔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常因教学语言上的失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并在学生面前处于尴尬境地。“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偶尔为之,无伤大雅。但若经常读错字、说错话,甚至被学生称为“白字先生”,那问题可就严重了。笔者总结出教学语言避误的六种方法,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