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就会在参与中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会,这种问题情境加上学生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们,引导他们在知识与情境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自主学习,学生也就能更好地接受并内化所学知识。基于以上对于创设“问题情境”与“自主学习发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需要一种自然、轻松的情境。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为学生营造积极发挥个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情境只有符合课文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需求,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激情。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互动交流,而互动交流最常用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师生的问答。只有“问”得好才能“答”得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就必须重视课堂的提问艺术,就必须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所谓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产生问题情境,对学生才会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的提问正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究。教学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如果对哪门课兴趣浓,就会非常主动地去学习这门学科,该科成绩就会高于其它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如果缺少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失去了支撑;情境只有能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才会有吸引力,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超 《天津教育》2005,(2):48-49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上述新课程所体现的重要理念中,都涉及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儿童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而绞尽脑汁,但结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6.
一、情境设立的意义及方法如何解决高中物理中“难教”、“难学”的问题,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愿学、会学、学会”即是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又是物理教学的前提,从目前众多的教改方案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都在共同探讨的问题。只有改革教法才能解决学生一愿学’,6tr问题,反过来只有学生“愿学”,教法才能更好的展开实施,只有解决了学生对物理知识“会学’”的问题.才能真正称之为“学会”.最终达成物理教学的目标。教学中的情境设立可以说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只有充分的注意情境的设立,才能更好的…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创造力才会加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情境教学,学生参与活动,师生合作探究,从而获取新知、掌握新知,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理论研究领域中,情境教学尚属新生事物,迄今为止,西方对基于情境认知、情境学习的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兴未艾。所谓“情境模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近似人们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会发现问题,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解决问题。发现——分析——解决,不断循环,使学生一步一步的掌握有关计算机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开拓视野,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分步设置问题情境,分化难点让学生“易学”。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相似文献   

10.
情境是指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在情境中培养学习...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要把社会中心的“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的结  相似文献   

12.
刘海燕 《考试周刊》2024,(19):78-81
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智慧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能结合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教与学的提升与发展。文章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现状与原则入手,结合“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参与打好基础”“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强化学生运用能力”“创设实践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等策略,探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发挥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一)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情境”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高中学生不仅关注“有趣、…  相似文献   

14.
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提出了“再创造”数学教学思想,即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去获得数学知识,而不是生吞活剥的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学的重点从教转向学,强调知识不是从外界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自身的体验来认识。二是强调数学的实践性,从实践活动中去“创造”学习,打破数学的神秘感,使数学变得生动具体。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动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意识,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  相似文献   

15.
林东 《广西教育》2009,(20):45-46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新课引入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实验需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更需要创设情境。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公式、法则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发现性、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只有这样,问题才会成为学生的真正的问题,期间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而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抓住思维这个“魂”,要以问题为载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探索问题情境的优化设置是值得每位教师研究的课题.我认为,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枯燥问题趣味化巧用故事典故.心理学认为,求知欲是积极思维的重要动机因素.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可引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的放置规律进行联想,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时,引入鸡兔同笼的典故,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诱发学生主动学习.巧引名人名言.为了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言或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科学、合理地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四基”与“四能”及“三会”能力的发展.“思考性”与“现实性”是问题情境的本质,把握好创设问题情境的“三区”能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创设问题情境需注意如下几点:创设衍生性主题,揭露知识的本质,问题遵循序列性.  相似文献   

19.
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在解决问题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又会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不断深化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内在的动力,首先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关系,让学生敢于设疑,勇于探究。其次,在教法上必须改变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教师只有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惊奇”、“疑问”,学生方能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问:你们从标题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生甲:有些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个,有些事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