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这个错误,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又被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毛泽东进行了艰辛探索。这种探索虽然未能由毛泽东本人达到既定目的,但为我们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毛泽东的探索抓住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不乏良好的开端。探索的代价没有白付,我们今天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正是纠正和避免毛泽东曾经犯过的错误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毛泽东创立的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历史必然.毛泽东在创立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理论基础;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为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建设伊始,他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曾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寻求自己的革命道路,包括方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但经过了近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仍然没搞清.1957年后长期"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促使人们不能不深思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怎样运用这个理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究竟应确定什么样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中中,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既遭到过严重挫折,又取得了举世眠目的巨大成就。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获得的和发生的。正确地总结这些成就与失语,经验与教训,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毛泽东本人对社会主义的构想.他的理想社会主义模式,不仅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而且使社会主义带上了很多主观和空想色彩.其实践中的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也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毛泽东的晚年却不自觉地离开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正确的思想,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从整体推进的层面全面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研究两位伟人的思想脉络,对于认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当代中国的国情与时代特征,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面临着重大历史关头,就是能否扭转“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境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开辟新的道路。这样,正确评价毛泽东,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成为历史的要求,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性问题。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这个重大决策的魄力和远见。同时也为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使中国尽快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长时间的艰辛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某些错误的判断,并在实践中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失误,但他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所提的见解,为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还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就此谈点粗浅  相似文献   

10.
一、一个基本事实毛泽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开创者和领头人的毛泽东,其毕生的使命是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中两文化交汇、冲突的大背景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寻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他不仅带领我们胜利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由此成功地选择了社会主义;而且还带领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具体道路和模式进行了艰苦卓著的探索,奠定了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毛泽东建国以来陷入的种种悲剧或错误,都跟这个伟大的探索直接联系在一起。毛泽东这些探索是中国人在实践上…  相似文献   

11.
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主要领导者。不仅建国之后前27年的胜利与挫折,都与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识、探索和采取的措施紧密相关,而且,时至今日,从总体上说,我们仍然是在毛泽东指明的方向和开拓的道路上前进。因此,认真而深入地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就不仅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在本世纪20年代初,毛泽东经过认真地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调查中国的实际,亲自参加革命实践,确立了唯物史观,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从这时开始,毛泽东就成为一个坚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并且义无反顾地终生为之奋斗。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怎样走向社会主义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巨大的理论创造。他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1929年的几封信反映了他和红四军领导人朱德、陈毅等人的争论。争论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实际上是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还是依然囿于“城市中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继续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当然,争论是从微观着手,毛泽东在信中归纳了14个问题。本文选择了罗霄山脉中段政权问题、军事观点与政治观点、地方武装三个问题剖析这场争论的意义,说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在争辩中逐渐形成的发展轨迹。这场争论还涉及中共中央的多次指示信的指导和帮助,这些都促进了不同认识的统一,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原则,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又摸索出适合我国经济状况和农民觉悟程度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纠正“左”的错误,推行并完善了农业生产责任制,逐步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振兴农业道路的大致轮廓。党中央现行的农业政策,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问题基本理论的继往开来;中国农民逐步走上富裕之道,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殷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错误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大跃进”左的错误的一个表现就是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犯了超前的错误,不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的性质,对此必须进行调整;他批判了那种“人民公社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的错误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时期仍然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并且要注意遵循、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曾不断地进行认识与探索。他曾相信改良主义,继而相信无政府空想主义,最后才走上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发表了许多光辉的思想,但也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错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无论是成功的地方还是失败的地方,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一方面是毛泽东同志自身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来研究中国问题的成果;另一方面它也是毛泽东同志与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斗争的结果。现在我们通过对调查研究思想的研究对我们党和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高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工业现代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之一。虽然在建国后的实际工作中,毛泽东并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但是他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提出的正确思想,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种创新式的运用与发展,是对世界工业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一种创新的探索与尝试,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8.
50年代末,毛泽东在领导全党纠正“共产风”等“左”倾错误的过程中,在认真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和阐发了一系列正确思想,反映了毛泽东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努力,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它不但对50年代末60年代初纠正急于过渡、剥夺农民等严重错误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以后我党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了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认为革命和建设实践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现代化国家,其本质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构想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都集中体现了他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的唯物史观.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依然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并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其成就和特点。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坚持认为民生问题既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又是革命斗争的目标。这一时期的民生思想是以民生和革命关系为基点。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建设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思考转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问题上,其民生思想是以建设与民生关系为基点。当然也必须看到这一时期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了"左"的错误,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现问题后,积极调整纠正了这种失误,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而后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发展进程和民生问题实际,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理论体系,现今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也体现出了党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