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电视"无痛人流"广告中存在着现代消费社会"女性范例"的符号化过程。具体地说,广告通过女性对男权意识形态的臣服(情色身体)——女性对技术意识形态的接受(技术化的身体)——女性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接受(消费化的身体)的符号化机制来构建"女性范例"及"代入感身份"。并且,广告中还存在着技术意识形态和消费意识形态的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2.
霍娜 《今传媒》2010,18(10):87-88
消费社会中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符号,似乎生活中的万物都可用符号来代替、转化。广告的符号化是这个社会最明显的特征。而符合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成为人们认同广告以及产品的动因,即欲望机制。广告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欲望叙述,既不断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欲望,也重新组织着人们的欲望。本文从消费社会入手,阐述消费社会中广告如何叙述、唤醒消费者的欲望。  相似文献   

3.
徐艳 《新闻界》2008,(2):119-121
本文试图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奢侈品牌广告的视觉元素,解构奢侈品牌传播的符号化过程,研究奢侈品牌的符号价值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杨晓玲 《青年记者》2009,(14):109-110
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人们对消费品的占有小再以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消费把人的欲望与炫耀商品的附加值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商品的形象塑造和意义赋值来完成它的符号化过程。在这种千变万化的符号系统中,广告是其中最有体现性、最丰富的模本。广义的广告是“广而告之,广泛地告知公众某种事物的宣传活动”,狭义的广告是“为一个商品或劳务经由媒体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所作销售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卢漪 《新闻世界》2012,(7):221-223
"广告符号化传播"是近些年随着数字互动营销的发展而逐渐兴起,成为被国内符号学研究学者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依托,对近年来"广告符号化传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广告在设计中符号化倾向,国外广告业界已经广泛认可。我国的广告人如何以"中国"为诉求点,在广告设计中尽可能多地采用具有中国特色和人文传统的传播符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这里,我们不妨从创意设计过程、广告视觉功能和设计表现方式的符号化维度,来寻求和探讨用符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大众消费呈现多种消费模式,符号消费作为核心概念,越发对更多领域产生更广泛影响力。涉及信息符号传播领域的新闻生产受到的影响日益凸显——符号消费作用下的自媒体新闻生产呈现符号化传播趋势。文章试从符号消费视角管窥自媒体新闻生产的符号化肌理,探析符号消费对自媒体新闻生产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中,生产者以自我的立场为出发点,将广告作为工具来控制消费者,燃起他们购买本不需要的产品的欲望.广告符号暴力以一种温和的、不易被发现的形式存在,通过把物符号化,对物品进行等级、类别的划分来制造差异、等级、个性等社会分隔,人们以占有和消费物品来进入这个充满差异、等级的符号体系,获得自我与社会的认同.广告利用雄厚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等竭力推销商品,通过集体的推定来复制个体的欲望,使得个体心甘情愿地购买商品.真正使消费者沦陷的是广告中的关怀,它一再强调消费者无需作出改变,社会以慈母般的关怀来迁就个体,使消费者融入一整套技术和政治秩序,以此保持广告良好的约束秩序.  相似文献   

9.
日本商业传播中的“中国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传播中的“国家符号化”现象。正如中国的商业传播常常以他国形象为宣传点一样,在日本茶饮料的商业传播中,也把“中国”作为主要的卖点,大量使用“中国,’作为暗示性的符号,号召日本人民消费特定的产品。本文通过对日本广告中的“符号化的中国”的研究,探讨了日本商业传播中的符号操作手法,并在DIMT模式内,阐述了符号真实与传播q-的真实偏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消费的符号属性与房地产广告符号系统的运行机制 现代社会,消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产品物质层面的功能和效用,商品的符号化意义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重视.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除了要满足其基本的物质性要求之外,还想获得更多的精神层面和心理上的满足,充分彰显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个性品味和生活价值等方面的意义,进而得到礼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象征性的符号化消费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消费社会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而广泛为人们所接受的。符号是建构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它不仅进行商品推销,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创造出虚假需求,直接导致了消费异化,进而对社会文化和道德伦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对符号化消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从而警示世人。  相似文献   

12.
刘薇 《今传媒》2011,(12):33-34
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对符号的需求与消费已经远远超过对于物质实际功能的追求,体育用品品牌就是符号化消费极度明显的一个行业。本研究选取阿迪达斯2008年到2011年的平面广告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找寻广告文本中潜在信息包括哪些,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传递给受众的,并归纳出如何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合理的运用文本中的潜在信息。  相似文献   

13.
骆容 《新闻传播》2009,(10):48-48
《消费社会》认为消费世界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作为明星的媒体工作人员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被符号化.本文试图通过明星主持人的符号化解读,阐释其所指意义给受众带来的特殊消费方式,进而揭示明星制效应的某种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阐明了什么是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从广告是一种符号语言和广告传播是一种符号操作两个方面解析广告对符号消费的介入,寻找到广告如何构建符号消费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翔 《新闻世界》2009,(11):131-132
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环境的变化,广告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告逐渐从借助产品进行传播变为借助符号进行传播。本文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理论,浅析广告的符号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以大众文化手段进行孔子符号化的视觉形象消费,在传受关系上发生了变化,由“要我认同”变成“我要认同”,受众的认知经验凌驾于传统符号意义的内涵,孔子的精神化因素,统一归纳在消费的符号生产机制之中,消费时代带来了符号化的视觉转向,视觉形象的生产与消费也由单一转向多元,由集体被动转向了个体主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最近几年国内院线电影中同性恋的形象的再现进行探究,结合鲍德里亚对于消费文化的相关论述。从影像消费的"看"与"被看",同性恋视觉形象建构的"去蔽"与"遮蔽",同性恋符号消费的审美价值,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笔者发现,虽然院线中可以出现同性恋的形象,然而同性恋群体只能穿上特殊的外衣(符号化)在影片中寻求话语表达,当欢呼"符号性灭绝"已经不再的同时,他们已经深深的禁锢在消费社会的符号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蒋海飞 《东南传播》2010,(3):110-112
本文通过大学生广告影响消费调查问卷对北京某大学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调查人数的95.9%认为广告对于购买商品的决策影响较大;男生消费时影响最大和最少的分别是电视广告(3.62)、邮寄广告(1.63),而对女生则为商场促销广告(3.93)、广播广告(1.87);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消费时影响最大和最小的是电视广告(3.63)、传单式广告(1.6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则为电视广告(3.48)、邮寄广告为(1.87)。由此得出,广告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形式广告对消费的影响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来自城市和农村大学生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商家在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时,只有因人制宜地进行广告宣传,才能够真正达到想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卢伟 《报刊之友》2013,(10):140-142
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广告作为引领消费的一面大旗,广告通过构建一系列符号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操纵,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了一定影响。广告符号对物的符号价值的建构,通过g『领流行与时尚刺激人的消费欲望,制造理想生活的乌托邦,在广告符号的控制下人极易被物所奴役和异化,本文试图从批判的角度在消费社会的视野下去探析这些广告符号。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消费群体由有着共同心理需求的消费个体组成,他们有着特有的消费心理特征,对不同消费群体心理需求的准确把握,广告诉求才能直抵消费者的心里,影响消费者,使其产生购买行为。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是广告诉求的需要,更是广告实效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