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家教委邀请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座谈,制订了《关于试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关于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力争三年内在全国试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于1994年开始实行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及录取办法。《关于试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指出: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国家认可的省级考试。它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日前印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该省将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将进行首次新高考。根据方案,在考试科目与分值上,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变用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中学唯一标准的不合理状况,从机制上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进行约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在普通高中试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和《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分类与科目设置的意见》,决定在1991年高中入校的新生开始进行高中毕业会考,1994年将改革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实行新高考。怎样才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指出,从2018年起,本省升入高中的学生将实行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新的制度设计,高考科目只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其中英语可以一年两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高校的招生要求,从另外的六门学科,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历史中选择三科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这个制度设计看,无疑提升了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语文教师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憧憬,同时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看,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畏惧感,原因在于语文学科涉及听说读写诸多方面能力,并不是一个短时期内就可以速成的科目,需要平时多下工夫。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从200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进行重要改革。据了解,普通高中会考将向社会开放,允许非在校生参加会考;根据新课程的实施,会考科目及考试时间将作调整;同时取消会考补考次数的限制,学生在校期间未能按时毕业的,离校后,仍可回原校报名参加不合格科目考试,直至成绩合格,合格后发给毕业证书;对素质教育成效显著的部分省示范高中,将逐步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免试制度。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中等教育考试政策改革经历了"五年三案"的变化,2021年北京市将正式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新政策取消高中招生和毕业考试,将两考合一,实行全学全考,目的在于强化中考的评价功能,保障素质教育实施,进而在本体论上追问"教育的本源";在认识论上审视"以学定考"的价值,在方法论上阐释优化高中选拔学生方法,从而建立和完善中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嘉定县教育局开展“改革小学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课题研究,做了几件事:①刹住了初三重读风;②取消重点初中,应届小学毕业生按居住地就近入学;③去年在全县25所中心校中,允许办学思想端正、教改基础较好的4所学校自行组织毕业考试,不参加县小学生毕业会考以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以往,初中毕业生面对“三考”:毕业考试、中师提前招生考试、升学考试;去年“三考改为二考”:毕业考试(兼中师招生考试)、升学考试。  相似文献   

8.
法国高校招生考试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色彩较为浓厚的国家,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但是,却以全国通行的高中毕业会考证书作为高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招生的公正性和统一性。所以,要了解法国高校招生考试,必须从高中毕业会考入手。一、高中毕业会考(一)高中毕业会考的起源与发展在中世纪,法国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是合在一起的,高中教育是由大学的文学院(初级学院)实  相似文献   

9.
《学苑教育》2019,(9):6-6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北京将建立初中学业考试制度,将初中毕业考与高中招生考合二为一,并于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相似文献   

10.
考试快讯     
山西取消初高中毕业会考记者 2 0 0 1年 9月 9日从山西省教育厅获悉 ,山西决定明年取消初、高中毕业会考。与这一决定相应的改革措施还有 :小学一律取消统考、特长生考试和百分制考试 ,学生成绩实行等级加激励性评估制。中学将减少考试次数 ,部分学科将实行开卷考试。考试将重视实验操作能力和英语听说能力的考查。初中实行就近免费入学。普通高中将逐步实行学分制。中小学不管哪类考试 ,学校和教师都不能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 ,更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公开排队 :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按学生考试成绩对学校予以排队排名。中考招生将改变单纯按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初中英语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目标仍存在诸多商榷之处,如以“教”评“学”,注重教师“预设”,对课堂“生成”关注不力;形成性评价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关注不够;以中考为轴心,全面性及公平性凸显不足。有鉴于此,应采取构建“以学定教”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注重“三维目标”“不走样”地落实;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关注;切实推进中考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等策略及措施,促进初中英语课程评价的顺利实施,并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评价的衔接。  相似文献   

12.
高考改革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那就是公平与正义。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高考改革的基本使命。正确地引导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升中学师生的幸福指数,是高考改革关注的焦点。只有将高考改革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大框架中来,才能取得进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香港高考实验评价改革:实地考察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实验评价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近些年来,香港地区在高考实验评价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其实验评价的架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的观点,强调学生学习的前概念和概念的变化,开发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价工具。实验评价的运作具有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和系统规范的评估机制,如实行教师评核、将探究作为评价的长远目标以及迈向基于发展的学生评价等,对内地正在进行的学业评价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年适逢科举废止100周年。百年已逝,但人们对古代科举制度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高考制度的了解和评价往往不够全面、不尽客观。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科举和高考的印象,147位在校大学生接受了“科举与高考印象”的问卷调查。在了解大学生对科举制度和高考改革的印象、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简略分析他们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进而为如何正确看待科举与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恢复高考30年,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聚集在高考制度上,有人盛赞30年来高考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丰功伟绩,有人以专业的眼光评述高考的得与失,也有人挑剔高考的是是非非,并主张废除高考。有没有人知道亲历过高考洗礼的大学生们如何看待高考,他们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本研究用实证的方法,对在校大学生如何评价高考的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的高考改革能更多地关注考生的需要与利益,使我国的高考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考制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社会发展需要高考,个人发展也需要高考;高考功利性太强,教育性不足;高考改革的重点是录取制度,其次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高考方案为全新的"3+X+1"模式,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坚持平稳过渡,体现新课程理念,呈现了强化素质考查、促进课程改革、强化素质教育以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考试科目的改革、高考命题的创新是高考改革的"初级阶段",多元评价、自主招生,将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最终追求。  相似文献   

17.
高中新课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追求,新高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基本目标。新课改与新高考的适度平衡,可以提升中国基础教育的软实力。新课改只有通过新高考的检验,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分析现有高考制度及其影响下的应试教育,阐述素质教育与基于素质教育理想的高考观,以温家宝总理关于素质教育与考核的谈话精神为指导,借鉴美国大学新生录取标准多样化的做法,提出了我国高考改革的若干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高考改革的大势是由传统的统一考试转向更为个性化的单独考试,但这种变革在给考生和高校带来一定好处的同时,也引起个人和社会负担成本的大幅增加,并影响到教育公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考表明,更加完全的统一考试,加上自由的个性化组题和统分相结合,即构成统考组题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考生"各得其所",高校"各取所需",避开对统一分数的过度竞争,实现社会的最优配置.个人(考生)仅负担一个很小的不变成本,只要稍微提高一点社会成本(高校的录取费用等),就可大幅度增加个人和高校的效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部科学省计划于2020年度对现行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以"大学入学共通考试"取代现行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主要措施有两项:一是在高考中引入民间英语考试;二是在部分科目中加入主观叙述等题型.该措施引发了广泛质疑与批评,文部科学省最终宣布两项措施皆暂缓实行,改革至此停摆.其问题在于改革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公平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