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曹禺在《雷雨》中建构了具有双重功能的叙事文本;以“结局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浅层情感需要的阅读文本,和以打击这个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深层情感需要的反思文本。本文试解读这两种文本功能,发现曹禺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
2009年电视剧《潜伏》在高收视率、高关注度的热播中浪潮迭起,充满想象空间的大结局让所有追看该剧的观众感觉意犹未尽,《潜伏》创造了09荧屏最难得的“黑马”效应,也再度掀起了谍战剧的热潮。《潜伏》的成功,在于它抛弃了常规的谍战剧叙事方式,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发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产物,清宫穿越剧《宫锁心玉》建构了商业化世界和消费性思维,对大众历史观造成了冲击和重塑。可以说,《宫锁心玉》既体现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同时更是电视剧制作者为迎合受众欲望化消费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断刺》为观众呈现出了迥异于《潜伏》、《黎明之前》等谍战剧的艺术风格,尽管其在情节设置、节奏把握、角色塑造等方面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却因其开放的历史叙事、多种美学元素的综合运用、凄美动人的爱情主题等因素而深受观众欢迎,仍然不失为一部特色鲜明、艺术气息浓郁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5.
《药》是“双线结构”的说法在学术界和中学语文界至今占着统治地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药》的结构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和结局这一情节的联系性为叙事线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华、夏两家有两条基本情节线索贯穿其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我们可以称这种结构为“一写二”结构。“一”指的是一条叙事线索,“二”指的是被叙述的两个故事。“双线结构”说中的“双线”指的是“两条故事线索”,《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事实在“双线结构”这个概括语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不与叙事线索相联系的故事线索属于题材范畴,不属于结构范畴,所以“双线”与“结构”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联系在一起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石点头》中申屠娘子为夫报仇,复仇动机体现了传统女性贞节观,故事叙述强调了女性冒死反抗、鱼死网破的反暴复仇意识,具有鲜明的福建家族制度、血缘观念强烈的地方色彩。同时,这一“假扮新娘在洞房中严惩仇人”母题,来源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还经由了小说《西游记》、《水浒传》和唐宋代民间传闻等为中介,是一个古远、富有幽默意趣的复仇叙事模式的新变种。  相似文献   

7.
蔡成德 《现代语文》2009,(10):103-104
本文从叙事学话语手段中的叙事体态与叙事语式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药》如何在艺术上既有效地节制绝望情感体现启蒙的取向,又将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成功地蕴含于文中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场景”文体中采取了“叙事者=人物”的叙事体态和在第三人称小说中采取了将场面的直观描写纳入叙述者的判断与陈述,从而实现间而不隔,在绝望中追寻希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该文探讨了沈从文在创作《边城》中所精心设置的各种叙事元素,包括设置叙事空间和控制叙述时间。笔者认为,作者博采传统与现代叙事艺术手法之长,创建出独特的小说文本,让我们在新旧湘西社会的日常生活形态中,体悟出《边城》理想与现实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金瓶梅》的话语特点。第一 ,小说的叙事话语体现出晚明文化转型期的特点 ,用巴赫金的术语来说 ,即“众声喧哗”、“语言杂多”的“小说化”倾向取代了“大说”。第二 ,作者道德说教者与欲望宽恕者这两种身份同时并存于小说的话语中 ,这一特点体现了作者的悲悯心态与对欲望某种程度上的宽容。正是由于这些话语上的特点 ,才充分展现出小说可被挖掘的多义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海宝贝》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本文引入身体写作这一理论对两个文本进行细读比较,从而对女性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一种潜意识欲望的满足,因愿望而起。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古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从清朝中期开始的《红楼梦》到《品花宝鉴》,这些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叙事方法,或多或少都渗透着"梦"的因素。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索《品花宝鉴》中各式人的"梦",以此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2.
郭敬明成功地将日式“动漫”的叙事元素融入文学的想象空间,用纯净而忧伤的文字创造了一个华丽、唯蔓、神秘的奇幻世界一《幻城》。《幻城》中的动漫叙事表现为:一是奇诡想象,《幻城》是“大幻想”的结晶;二是瑰丽画面,《幻城》中大量场面描写读起来就像一幅幅漫画;三是唯美意境,真挚的情感、凄荚伤感而又华丽空灵的语言营造了《幻城》唯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的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本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本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在两个文本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女性自身的觉醒之路还很长,女性写作之路还很远。  相似文献   

14.
《包法力夫人》的叙事是以欲望作为表达的,人物的运行法则以欲望的非中心化而随行随止,欲望这面旗帜,构成了小说真正的叙事动力;而子爵和浪漫小说所催生的想象这两个缺席的在场作为文本的叙事干预,在小说中则具有结构的功能,既推动又延缓情节的演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左传》有两种最基本的叙事形式,一为“每事自为一章”,一为“分年散见,隔《传》相接”。前者这种类型笔者曾已具文讨论过。本文所要分析探讨的是《左传》“分年散见,隔《传》相接”叙事之例,它是《左传》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叙事形式。另外,还准备谈谈由上述两种基本叙事体例演化出来的一种变例,即“绝不相蒙而连缀成篇”者。明了这几种叙事体例的特点,对于认识《左传》这部先秦历史名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女性市场写作路向的发展轨迹、深层原因和思想启悟进行了客观描述与理性透析。认为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女性文学已经出现一条欲望狂欢的市场写作路线,其根本原因在于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审美嬗变,作家另类出征的名利心理。作品欲望叙事的话语构建,读者隐私窥探的欲望想象和出版流通的营销造势及其相互运作。最后指出市场写作的局限性以及道德重构与家园守望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16,(5):103-111
窥探,包含了偷听和窥视等过程,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窥探情节的出现往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金瓶梅》设定的偷窥行为有四十余处,而明崇祯年间刊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中的插图展现窥探主题的也有十五幅之多。本文拟从崇祯本《金瓶梅》插图中的窥探场景入手,探究相关插图的表现形式,分析窥探场景的空间分割特点和插图叙事视角,找出窥探场景插图的创作规律,并且探讨窥探场景的图文关系,包括在情节描绘上和人物形象塑造上插图对文本的选择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王淑芹 《文教资料》2006,8(3):36-37
鲁迅写于1919年4月的短篇小说《药》,是耶稣受难叙事的“中国现代版”,但这并非无意识的巧合,而是鲁迅有意为之。鲁迅的用意何在?通过情节辨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良苦用心。寒冷是行文的基调,也是鲁迅的心绪。《药》的写作与发表正值五四运动发生之际,借此我们或许可以窥探作为启蒙先驱的鲁迅在当时对此事件保持沉默的一些因由。  相似文献   

19.
《封神演义》是一部富有争议性的古典小说。笔者论述了它的“重复”问题,认为:一、重复并不会影响其成为经典文学;二、有时模式化的叙事可以起到反复加强、给读者留下极深印象的积极作用。此外,还重点论述了《封神演义》的“反重复”,认为其“反重复”主要是通过意外叙事来实现的:一、叙事上会使用饶有趣味的小技巧,插入小情节;二、讲究战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其“反重复”叙事让读者感到新鲜意外,保持较旺盛的阅读精力与兴趣。  相似文献   

20.
<正>因为联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把《孔乙己》《社戏》《故乡》三篇小说放在一起,发现了三篇小说都有“豆”在其中。《孔乙己》中有茴香豆,此豆和孔乙己关系密切;《社戏》中有罗汉豆,此豆在江南水乡很普遍,蕴含着平桥村的风味和人情;《故乡》中有干青豆,此豆乃闰土送“我”的“礼物”。三豆虽至微,但都有深义。笔者从三个方面解读小说中的“豆”,以窥探鲁迅先生文笔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