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忠 《学语文》2014,(1):21-22
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荆轲与太子丹的鲜活形象。荆轲与太子丹之间的冲突有三个回合。  相似文献   

2.
人们只敬重坚贞刚毅的英雄刺客荆轲,而太子丹——行刺秦王的策划者——却成了英雄的反衬。太子丹唯一的“罪证”就是婉言催促荆轲出发。荆轲想等待一个朋友同去行刺,但那个人住得太远一时无法赶到,太子丹心里着急,也有些怀疑荆轲是不是反悔了.于是就绕个圈子婉言催促:“时间来不及了,荆卿您有出发的意思吗?如果不行,我是不是先派秦舞阳去?”刚则自尊的州轲不能容忍别人怀疑自己的人格.他怒斥太子:“你以为就凭着一把匕首去强大泰国行刺就那么简单吗?我之所以不走,是等待我的朋友,现在你认为我出发太迟,那我马上就准备出发。”  相似文献   

3.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战国时期刺杀秦王的一位有名的人物是谁?生:(众)荆轲。师:是谁派他去的?生:(众)太子丹。师:对,是太子丹。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众生惊讶)这则故事,一方面说明了太子丹的残酷野蛮,另一方面也暴露出…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让荆轲去刺杀秦王,就特意宴请他。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双手,不禁魂飞天外,连连赞道:“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秦王多次羞辱他,积仇很深。太子丹回国后,千方百计聘请著名剑客荆轲,打算入泰国刺秦王。为了诱使秦王接见荆轲,太子丹假装献地,备下督亢一带的地图;逃亡在燕的秦将军樊于期是秦国缉捕的对象,他又自愿割下头颅。太  相似文献   

6.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名篇,扣人心弦,常读常新。多次研读,愈觉文字背后波诡云谲,满目风雨。细细玩摩,竟读出了阳谋下的手腕、言语中的侠客风骨、作者的迎合之笔。现不揣浅陋分析如下:一、太子丹"阳谋"取人头,逢场作戏玩手腕燕国将遇灭顶之灾,太子丹除了施荆卿刺杀秦王之计外,别无他法,生死攸关之际,太子丹其实无路可走,且此计谋划至今,只等关键时一试定乾坤,留给太子丹的可打之牌只剩这一张,在此危急之时,依荆卿  相似文献   

7.
人情大似债     
战国时的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花重金罗致天下死士,只要听说哪里有不怕死的"好汉",他马上就去聘请,荆轲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被他"挖掘"出来的人物.太子丹竭力满足荆轲的一切欲望.  相似文献   

8.
正孙绍振先生主张在解读文本时要用还原法来揭示矛盾,他的解读实践也让一线教师叹服。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尝试着使用还原法来敲打文字的"质地"。【片段1】怒叱(学生诵读"顷之未发"一段。)师同学们,按照常理来说,荆轲是太子丹的下属,应该对太子丹恭恭敬敬才对,现在怎么敢"怒"?又怎么敢"叱"呢?大家怎么看荆轲的"怒"和"叱"?生这表现了荆轲不畏强权、性格耿直的  相似文献   

9.
荆轲刺秦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相似文献   

10.
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通常会对文中人物的形象进行品析。往往会关注文中的显性人物,如燕太子丹、荆轲、秦武阳等,通常会结合这些人物在文中的言语个性、行为事件等进行品析,却常常会于不经意之间忽略与整个“刺秦”事件紧密相关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出场时间很短暂的人物“樊於期”,还有一个就是文本中根本就没有出场的“荆轲所待之客”。  相似文献   

11.
作为刺客,荆轲可谓受人瞩目与称道。但无论从当时刺杀秦王荐刺客、交刺客、备信物、取沃土、求利刃的精心准备,还是副手的挑选,以及荆轲与太子丹的心理分析,荆轲刺秦王必以失败告终。这既有外在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荆轲个人原因。他导演了一场悲情演出却坏掉了刺秦大计。他是个好演员却不是成功的刺客。虽然过程重要,但结果往往更是我们所追求的。由此看来,荆轲实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2.
秦王要统一,燕国不答应。干般策划之后,太子丹确定了绝密计划和绝佳人选,派勇士荆轲怀揣国之大计前去行刺大国领袖:图穷匕现之际,不及荆轲得手,秦王挥剑砍掉了这个大胆刺客的一只脚丫,站不稳的荆轲靠柱坐倒下去,却也从容笑骂威权……大历史给我们和盘托出了一个悲壮千古的英武故事。但,也有其他版本的荆轲形象,在大同小异之外,更有"爆料",比如《战国策》里描述,当时倒地的荆轲的坐姿为:双腿叉开,自然向前延伸出去,明晃晃地将男性身体的私密之处  相似文献   

13.
荆轲历来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高度赞扬了荆轲面对强秦无所畏惧,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英雄壮举,为人传颂;王昌龄说:"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认为荆轲刺秦王只是逞匹夫之勇,不足称道。笔者认为,在秦强燕弱,大兵压境,燕国君臣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荆轲能不忘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挺身而出,明知赴死,却义无反顾,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14.
《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用剑"、"论剑"的记载反映出荆轲是一名士人,而且其擅长的能力是智谋与言辞,其身份应该是一名谋士。荆轲的这些能力符合战国时期使者的特点,故太子丹派遣荆轲出使秦国,是为了让荆轲骗取秦王信任,为刺杀创造机会。由于荆轲并不具有足够的刺杀实力,所以我们认为真正负责刺杀秦王的人很可能不是荆轲。  相似文献   

15.
<正>一、田光为什么笑:人物性格的探讨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  相似文献   

16.
人情大似债     
战国时的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花重金罗致天下死士,只要听说哪里有不怕死的“好汉“,他马上就去聘请,荆轲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被他“挖掘“出来的人物。太子丹竭力满足荆轲的一切欲望,不惜金钱、不惜美女,而且,降尊纡贵地逢迎荆轲“顺适其意“  相似文献   

17.
读史偶记     
(一) 当荆轲义无反顾地拔剑刺向秦王时,不知他是否想过身后的毁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荆轲视死如归的凛然,太子丹惊恐而狡黠的目光以及秦武阳眼中不堪一击的脆弱,时时交杂地出现在我的心头,令人悲之叹之。  相似文献   

18.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副手未到而仓促出发、对手秦始皇的强大、殿上群臣的共搏,以及剑术不精、情绪化等.而有的学者将荆轲失败归咎于太子丹的不能用人和猜忌、挟有私心,并认为生劫秦王方案和寄希望于暗杀的战略是错误的,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荆轲刺秦王》第二段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句中的"请"字作何解释?本人认为,这里的"请"不能理解为"请求"之意,释为"谒见、拜见"有辞书释义为依据,更符合句意,更符合原文语境,也可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得到印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荆轲刺秦王》第二  相似文献   

20.
荆轲是历史上有名的悲剧人物。荆轲踏上刺秦的不归路,可以概括为"三逼":其一、田光的"交心"把荆轲逼上只有两种选择的绝路;其二、太子的"屈尊"把荆轲逼上"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独木桥;其三、太子的"慷慨"把荆轲逼上"箭在弦,不得不发"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