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大众媒介通过日积月累的话语生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媒介话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意识形态、权力和价值的操纵.本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批评思想、福柯的话语理论、批评性话语分析为基础,指出大众媒体通过日常运作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媒介话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意识形态批判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蒋琳 《新闻界》2014,(3):33-38
社会转型期政府参与式治理的管理模式的建立、媒介治理范式的全球传播以及媒介市场化的竞争和宽松的舆论环境为媒介参与治理提供了必要条件。兰考火灾事件中媒介通过深度报道的全息摄影、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的联动促成政府议程、新闻评论的传媒吸纳三种实践路径积极地参与治理,体现了媒介话语力量的同时如何防止媒介权力的僭越是媒体人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后冷战时代的俄乌冲突在话语博弈上体现了以下几点媒介化特征:一是博弈主体分化为“合纵”与“连横”两个话语群,并形成道德对峙;二是技术改写了博弈场景,作为物质的身体借助社交媒体构成“身体-网络视频”型外交共同体;三是在博弈叙事上,以共情传播唤起全球公众的情感认同/厌恶,以“恐惧”与“希望”双重诉求的方式对战争前景进行预设,倒逼公众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4.
向子旭 《新闻前哨》2023,(12):34-35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出现冲击并重构着媒体运行格局,以社交媒体为中介的信息交流模式在舆论生态中愈发活跃,将“杂合新闻”理念带入公众视野。本文以“俄乌冲突”为例说明媒介杂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指出传统媒体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并给出其从中突围的出路,以期传统媒体能在多元共生的新业态中保持生机。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的媒介规定性,使其在舆论形态的表现上,多表现为网络话语表达的集合。而网络话语在话语表达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带有的明显的媒介性和社会性又使其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这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微观的视角中具备一般社会舆论所具备的主要要素,同时也可在宏观视角被看作是网络舆论本体的主要表现方式和社会舆论与个体意见中起到新的缓冲作用的制约机制。网络舆论作为特殊的舆论形态,其舆论要素也表现出了本体、客体、影响范围和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俄乌冲突爆发后,社交媒体成为推动对双方有利叙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Twitter平台上俄乌冲突的相关讨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交机器人干预舆论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首先,标签成为社交机器人行动中的重要工具,一方面通过推动标签活动来制造舆论影响力,另一方面会通过标签劫持来扭转舆论局势;其次,通过大量部署意见领袖型社交机器人来引导舆论,并通过打造新账号来建立意见领袖优势;第三,分属于不同阵营的社交机器人存在明显的叙事差异。本文认为在社交机器人的干预下,网络舆论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舆论,应反思民众如何从社交媒体获取真实信息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融合和媒介社会化大环境下,广告舆论和新闻舆论一样成为信息传播和话语表达的重要工具,广告舆论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舆论研究的社会意义凸显。本文归纳了广告舆论研究状况,梳理了广告舆论研究的不同语境,提出广告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媒介融合、广告传播、舆论形成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析广告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公共舆论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的梳理,认为伴随着公共领域的转型,公共舆论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一定层面上,被社会所感知的舆论实际上是媒介舆论。作为一种自为意见的表达体系,媒介舆论上是国家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媒介和公众利益搏弈、平衡的结果,表现出现实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平台型媒体是平台化进程中的重要表征,是承载与连接网络社会关系的必要介质,通过对技术、政治、资本与情感四个层面的发掘可以厘清平台型媒体权力控制的生成机制。其中,技术逻辑以平台媒介自有法则为依托,以媒介空间的关系再造为结果,对平台遮蔽与结域进行本体反思;政治逻辑主要体现在舆论话语引导、话语管控、公共话语空间的侵占等方面;资本逻辑主要表现为平台资本主义的信息霸权与数据垄断和对平台资本劳工的隐蔽剥削与具身异化;情感逻辑主要强调平台型媒体对网络社群情感的控制与操纵。发掘平台型媒体的权力控制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网络社会批判,增强了对施控主体的社会辨识度,为平台型媒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董迅石 《新闻世界》2011,(9):214-215,262
农民工问题有许多值得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维度。进入大众传媒与农民工的话语系统,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形式,考察农民工媒介接触的具体行为,可以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关照、舆论关照和话语支持。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主义的传入,推动着晚清媒介领域新的社会势力和媒介权力关系的塑造,一种激进的媒介话语体系由此确立,并推动着一种具有世界文化意涵的媒介互动场域的生成。借此分析,可以窥视出晚清新式媒介话语空间的特性及其与西方公共领域之间的明显界限。  相似文献   

12.
张玉洁 《新闻世界》2013,(1):158-159
住房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房产动态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进而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通过对房产新闻的研究,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解读媒介话语的权力构成。媒介与各方利益关系作用下滋生了媒介话语的依附性权力,媒介话语内部生成机制决定着其生产性权力,媒介作为稀缺性资源而伴随产生了媒介话语的资源性权力。而这三种权力皆可为良性,但若缺乏规制或过度规制使易产生偏向。怎样在报道的过程中,力求客观公正,如实报道,让媒介话语向有利于百姓福祉的话语框架中迈进,应是房产新闻报道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媒介权力研究是西方传播学理论中直指媒介本质属性的核心议题,在我国则属于方兴未艾的新课题。本文在追溯西方传播学界对媒介权力内涵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权力的生成与作用机制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并首创性地提出了"网络媒介权力"的新概念,为新时代的媒介权力研究建构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俄乌冲突作为最近发生的一场“混合战争”,现实空间的局部冲突与网络空间的舆论对抗高度融合,舆论战体现出影响战争进程的特殊能力。梳理俄乌冲突在战争进程与战果、人道主义与行动正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家元首形象等多个层面的具体舆论交锋情况,可以看到舆论战正在向全球性扩散、全时空延展、全民性卷入升级,值得媒体从业者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银发浪潮”来的同时,社会呈现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污名化”并轨的文化症候,老年认同出现危机。文章以构成主义为立场,将老年身份视为媒介建构的产物,以批判话语理论为进路,研究老年何以成为今日之老年,即其身份在媒介话语场域下如何进行意义生产,并实现从年龄身份到弱者身份再到“坏老人”的身份转向。通过对危机之下老人不“老”的抗争话语进行批判分析,揭示媒介、话语与身份的权力交织,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下老年身份的解困。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现象,是当前人文学术的重要议题。视频博客作为依托现代数字技术的新兴媒介,赋予了大众话语表达的权力。在不断的内容创作中,视频博客发挥着自身隐形的权力,在个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之下,又重构了社会影响力,展现了技术条件下媒介话语生产的力量。本文将探讨视频博客在时代、主体和权力范畴内所能产生的新认识,以及各种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张帆 《新闻记者》2014,(1):84-87
当下中国舆论形态的变动,同时发生在全球化与媒介化两个语境中。一方面,全球化使得国际舆论与国内舆论互动显得更加频繁,舆论形态更为复杂;另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不仅是一种传播的手段和载体,更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管理的方式。新媒体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提供了话语表达空间,为民主增添活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转型中国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这些冲突与矛盾,集中表现在新媒体与群体性事件的结合上。毫无疑问,新媒体加速了社会动员的速度,扩大了社会聚  相似文献   

18.
反转新闻作为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梳理其产生的原因、互动的形式与机制,需要运用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进行阐释解读。通过话语交往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背后包含的话语策略,其中涉及话语建构参与者之间的博弈、情绪与理性的双重拷问、媒介素养与社会秩序的约束。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以期明确其中利弊,从而重构有益的舆论环境,借此弥补海量信息拥堵带来的传播意义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康应祥 《新闻传播》2009,(9):112-112
一、布尔迪厄的权力理论 布尔迪厄的权力理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现代社会,为媒介权利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将媒介权利置于社会权利场中考察.对媒介权利如何在传播场中以其工具性资本而占据统治性位置.媒介权利如何通过构成符号权利或符号暴力来运作发挥其效力等问题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媒介权利.反思媒介权利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对社会大众和个体的操纵和奴役.警惕媒介权利在人类生活中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0.
“媒介具有权力”.这是20世纪初西方传播界所达成的共识。“媒介权力”实质就是传媒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操纵和支配的力量。而媒介传输如此强大的影响,主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实现。媒介所使用的语言样态、表述方式、话语策略等都深深地影响了公众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以至整个社会的审美诉求。观察当今的大众传媒,普遍存在着语言的生态问题,如大量方言土语的运用,非汉字形式字母词的出现。网络用语对传统传媒语言的冲击,而传媒语言中的暴力.则是最突出的现象,不断地受到公众的批评,极大地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