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版 )卷 2 5《别类》曰 :“夫草有莘有 ,独食之则杀人 ,合而食之则益寿 ;万堇不杀。”毕沅曰 :“堇 ,乌头也 ,毒药 ,能杀人。万堇则不能杀 ,未详。”杨昭俊曰 :“万非草类 ,‘万’是‘’字之讹。《说文》云 :‘ ,草也’。言乌头有毒 ,合草服之则不杀人。”谭戒甫曰 :“《说文》 :‘万 ,虫也’。《埤雅》 :‘蜂一名万’。盖‘万’即‘’之本字 ,《左传》僖二十二年所谓‘有毒’是也。《淮南·说林篇》‘腹蛇螫人 ,傅以和堇即愈’ ,彼高注云 :‘和堇 ,毒药’。盖堇能制虫蛇之毒 ,…  相似文献   

2.
“玄”,《说文》释之曰:“幽远也,象幽。”引伸为奥妙、微妙、深奥难识。(美)秦维聪《李耳道德补正》云:“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象”,指现象、表象、或谓象征。《周易》用卦爻等符号象征自然  相似文献   

3.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4.
《朱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2年版 )卷 4 4《以德报怨章》 :“又问 :‘“以德报怨 ,宽身之仁也 ;以怨报怨 ,刑戮之民也。”此有病否 ?’曰 :‘此也似说得好。“以德报德” ,自家能饶人 ,则免得人只管求怨自家 ,故曰“宽身之仁也”。如“以怨报怨” ,则  相似文献   

5.
九、连类取比求因果——穆勒法(上)笔者曾以《管锥之连类取比》为题,论及钱钟书先生学术著作的一大论证思维的特色,其分析的例证有心理的“失忆”,艺术技巧的“通感”,形状的符号“圆”和一个诗学共通命题“诗可以怨”。钱先生征引的诸多例证,元不以管锥为聚焦,连其同类而又取其比较。(见《金筑大学》97年4期)这连类取比的论证特色,从逻辑思路及逻辑方法审视,便是西方逻辑学家穆勒的求因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落英”,一些文学读本甚至新编《辞源》都解为“落花”,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落英缤纷”之“落”不能解为“凋落”。虽然“落”有“凋落”、“零落”之意。但“落”还有“始”之义。《尔雅释诂》曰:“落,始也。”此义在先秦古籍中运用较多,如《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王念孙曰:“《尔雅》:‘落,始也。’与诸侯落之者,与诸侯始其事也。《楚语》(上)‘伍举对灵王曰:今君为此台,愿得诸侯与始升焉。’是其明证矣。”“落”作为“始”义在《诗经》中也有例证。如《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宋朱熹注:“落,始  相似文献   

7.
黄征、张涌泉两位先生之《敦煌变文校注》由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姜亮夫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誉其“胜义纷纶”、“为敦煌变文校理之集成之作”。后辈学而习之,发现其中一些校注,尚有研究之余地,故草成只言片语,作为补注,仅资谈助。其一,卷1《伍子胥变文》中之“欲似”。校注原文曰:“欲以(似):同义连文,‘欲’亦‘似’也。王钅英《诗词曲语辞例释》‘欲[三]’:“按《通释》‘欲似’条云:‘欲似’,就是似,‘欲’字没有意义。’其实,‘欲’、‘似’二字连用也是同义重言,‘欲’即是‘似’的意思。”本文按:“欲似”中“欲”字,加深了“似”的程…  相似文献   

8.
疏与经注的合刊年代 ,目前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合附始于南宋绍熙二年 ,即 1191年 ,论者以《礼记》经注与疏的合附为证 ;第二种认为始于南北宋之间。我们以为第二种看法虽未明确指出合刊的具体年代 ,但却是正确的。因为阮元在《尚书注疏校勘记序》中“宋板”条下有着十分清晰的记载 :“注疏合刻起于南北宋之间 ,而《易》、《书》、《周礼》先刻 ,当在北宋之末也。”阮元在《〈仪礼〉注释校勘记序》《宋单疏本》下注云 :“注疏合刊于南北宋之间 ,惟《仪礼》又在后。朱子自述《通解》云 :‘前贤疏各为一书也’。马廷鸾曰 :‘余从败箧中得景…  相似文献   

9.
周,朝代名;《易》书名。《易》本是卜筮之书。这里,简约叙述一下《周易》的来源及其基本内容,好说明《周易》与数学这个《易》学的一个侧面。 传说伏羲氏观鸟兽文章与“河图、洛书”。取而象之,乃作八卦。八卦是文字之始,八种符号,即(?)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这八种符号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编了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课本中对一句话是这样逗断的:“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关于这句话,课本上有一个注释:“[虚所]集市。虚,同‘墟’。”还有一个练习题:“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 根据课本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练习题的要求,《教学参考书》作了相应的处理: 首先是“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动词,相当于‘往’、‘去’。后一个‘之’,代词,指区寄,相当于‘他’。‘所’,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 其次是“补充注释”:“[去逾四十里]去,离开(不应解成为‘来去’的去)。”  相似文献   

11.
观物取像,取像类比。中医的核心是阴阳,阴阳的核心是象。象思维是医易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直观可察,是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类比思维采用的方法是,即使不同质的事物,只要在状态、格局、功能等直观可察的外在表现方面有相似的成分,就可类比为同类事物。《内经》法《周易》之象,创造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但取象比类含有较强的主观臆测性、或然性,从而又赋予中医理论具有表象性、模糊性、不精确性等特点。故我们对取象比类应该持历史的态度,辨证对待中医理论中通过类比所得出的结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其]代词一、表示近指,指代人、事、时间。作定语。可译为“这”、“这个”等。《列女传·楚成郑瞀传》:且其人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况且这个人眼睛象黄蜂,声音象豺狼,是个残忍的人。《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相似文献   

13.
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注释精当,译语流利,广征博引,又时有创见,是《孟子》其他注本所不及的。不过有个别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守)约 1、《公孙丑上》:“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  相似文献   

14.
孙达人同志著《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第1卷第3页,有小注云:“关于‘闾左’历来有三种解释:孟康认为‘秦时复除者居闾之左,后发役不供,复役之也’;应劭认为,指闾里居左者;唐司马贞引一古说,认为‘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按陈胜佣耕出身,为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显然非‘复除者’。  相似文献   

15.
许多经典电影往往会出现令人回味无穷的精彩对白。前段时间约有两千名英国人参加了“最喜爱电影对白”的投票活动,结果“007”系列电影中“The name’s Bond熏James Bond选”是他们心中最酷的台词。下面请按顺序欣赏:襪原文:“The name’s Bond熏James Bond选”出处: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诺博士》(Dr.No)穴又译名:第七号情报员,铁金刚勇破神秘岛雪,1962译文:“邦德,詹姆斯·邦德。”襫原文押“I’llbeback.”出处: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终结者》(The Terminator)(又译名:《未来战士》),1984译文:“我会回…  相似文献   

16.
敌 国 “敌国”释作敌对的国家(“敌”有仇视的意思),如《管子·七法》:“不能强其兵,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不能使其军队强大,却能有把握地战胜敌对的国家,这样的事从来也不会有。)此义项古今相通。 “敌国”释作地位和势力相等的国家(“敌”有匹敌、对等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已没有这一义项,值得注意。例如: 《国语·周语(中)》:“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  相似文献   

17.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关于“我”字、“吾”字通过一些了解、分析,现在对“我”、“吾”的分别作如下的阐述:(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二)“我”字的作用问题;(三)“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是不是规律?(四)“吾”、“我”怎样分别? (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就是要再切实了解一下“吾”字究竟能否作宾语? 甲骨刻辞没有“吾”字。《尚书》中,今文只有一个“吾”字,伪古文25篇中,也只有一个“吾”字。这些上文已经都说过了。《论语》中共计“吾”字108个:作主语的91个,作定语的14个,作宾语的只有3个。作宾语的列举如下: 1、《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相似文献   

18.
元代诗人范(木亨)字亨父,又字德机,其籍贯为清江县,古今并无异议。至于清江当今何地,今人之见,颇显分歧。《辞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即“今湖北恩施”,《中国文学发展史》、《宋元明诗三百首》、《元明清诗文选》、《元明清诗选注》等均同此说。《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在“今江西清江西南”,《中国诗话》略同于此。《中国古代诗话选》范(木亨)小传更认为清江“今属湖北”。据《元史·地理志》夔州路施州条:“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因之。旧领清江、建始二县。元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临江路条:“唐改建成为高安,而萧滩镇实高安境内。南唐升镇  相似文献   

19.
释“趣”     
趣,许慎《说文》曰:“疾也,从走,取声。”由此可知其本义为快跑。 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看到,小篆走字上部为“夭”,象人曲身之形,下部为止,即脚趾。“走”字会意,意为人曲身而走。《尔雅·释名》:“徐行日步,疾行日趋,疾趋日走。”慢走为步,今尚有散步之说。趋为小跑,比小跑更快便是走,走为快跑,弃甲而走是其例。 “取”为“娶”之古字。左边为耳,右边为手,古人打杖论功以耳朵数目为凭,你消灭多少敌人就看你割得多少耳朵。那么,要夺取别人耳朵(击毙别人)当以死相拼,拼即抢,  相似文献   

20.
黄征、张涌泉两先生《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是后学了解敦煌文献的重要资料。笔者在学习之余,发现其中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一,卷1《捉季布传文》中之“尽”。原文曰:“尽,原录作‘斩’。原校:‘斩’原作‘阵’,据丁、已、庚、辛四卷改。按:原卷先写‘阵’,旁改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