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原型意象与自主情结是原型批评理论家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反思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寻根文学作家们受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自主情结”的驱使,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2.
枫树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经典意象,这一意象经常和诗人的悲苦情绪联系在一起,如羁旅、相思、离别等等。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发现,所有这些情感都与回归相连,都源于苗族的口传神话传说——《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所确立的枫树意象影响了苗文化,影响了楚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邓恩诗歌,具体分析了邓恩诗歌中的原型意象,以说明邓恩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受到原型的支配,既是"艺术的工具",同时也是"更高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4.
大量地使用典故、圣经和神话原型意象是艾略特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之一。在诗歌《圣灰星期三》中,艾略特运用意象、原型、典故、象征和残缺的情节等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诗歌图画,传达了渴望宗教救赎和精神复生的心声。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庞杂繁复的原型意象,解读了瑰丽的诗歌图景下诗人的感情经历。  相似文献   

5.
原型一词古已有之,其内涵在不同的理论中有不同的阐释,而就在文学理论内部的阐释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我们理解、把握直至运用原型带来了麻烦和混乱.在文学批评呈现综合性文化批评态势的今天,对原型的本质进行探讨与挖掘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此问题基础上探索纷繁多变原型意象背后的规律性,即原型的结构性:二元对立性,方能更直接、更深刻地重新认识原型这一既抽象,又具体,既多变,又稳定的人类文化与文学基因.  相似文献   

6.
原型是一种积淀着文化因子的文化意象,它是一种约定性、稳定性的意蕴,这种意蕴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母亲原型就是这些原型中的一种。铁凝小说中的母亲原型有着复杂的文化象喻特征,它们是远古神话的延伸与映射。通过原型批评的方法来解读铁凝小说中的母亲原型可以获得关于女性文学及性别文化研究的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7.
原型有文化心理的和认知心理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意象,后者则强调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但两者均与文化相关。文章试图从原型与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的认知关系、以及文化定势对原型的影响,阐释认知中的文化渗透,进而揭示原型和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在对世界的理解中形成的两大模式———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构成上讲,回族文学主要建基于伴随人生始终的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和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在融合中产生的回族文化。相应的回族文学原型主要有:源自中国主体文学的原型、源自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原型和回族文化自我显现的礼俗及语言原型。后两种原型成功建构了回族文学的民族特征,这也成为民族特征最普遍最主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运用神话原型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也层出不穷。但是,文章认为,将神话原型批评只限定在运用“神话原型的交际作用”来找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主题等是不够的,还应深入神话文本进一步探讨这种神话原型意象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蝇王>作为一个带有典型神话原型特质的文本,以主题原型为目的、以人物原型为中心,以情节原型、场景原型、象征原型、意象原型等为主体,互为因果、互相映照,从而建构了一个基督文化与希腊神话基础上灵光四射的原型王国,这是<蝇王>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也是戈尔丁人性追问和人类命运忧患的灵魂故园.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诗歌的研究和翻译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而诗歌的翻译又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活动,应更多考虑其美学价值。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的体现应从翻译要素及相互关系、诗歌语言的比较与使用、不同文化的比较与转换等诸多方面入手,方可保持诗歌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2.
芦笑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02-103,105
柳永与苏轼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立场,在宋型文化的普遍意义上标志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俗与雅,市民与士林,边缘与正统。然而同处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他们的词既是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载体,也注定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却也正是因它们之间的不同而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中西生态诗歌意象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其翻译涉及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语境,需要立足于当代文化和翻译理论,以文化研究为基础,重新审视唐诗特别是唐代生态诗歌的翻译与接受,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达到中国文化向异质文化融合、共生的文化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原型范畴,翻译是对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进行原型分析进而确定最佳译文的过程。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也应该从原型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从而使译者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15.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中国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化认知、理解功能方面,还是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文人想象中国的作品迥然不同的特征。在文化认知功能方面,随着历史的流变,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歌呈现出一种逐渐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我"与"他"的不平等关系转换为"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的态势。在文化理解功能方面,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强调换位思考在两岸对话过程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过程。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受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维的影响,主张让不同的文化多元共存,达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晚清诗界革命深受日本启蒙诗歌影响:一是走日本启蒙诗歌学习西方诗歌的道路,由是晚清诗歌创作获取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视野;然而,诗人接受域外学资源时特殊的民族化心理,使晚清“欧洲意境”诗歌与日本启蒙诗歌相比,质地迥异。二是以日本启蒙诗歌通俗化特征为取向,日本启蒙诗歌有助于晚清诗界开启大众化序幕以获取大众化启蒙形式。  相似文献   

17.
叶燮是继刘勰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位理论大家。他的《原诗》是继《文心雕龙》后又一部系统的论诗理论著作。布瓦洛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言人,《诗的艺术》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思想。叶燮与布瓦洛分别作为中国和法国的著名作家和理论家,两人的诗学思想有一致之处,但由于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土壤和生活环境之中,两人的诗学思想又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起源过程中,诗与音乐(作为“声音”自身演进的成熟形态或结构体)在历史之维上具有深刻的同源性,但诗与音乐在明的精神结构中所以分割开来,成为两种有着本质不同的精神(显现)方式,则表明它们在思维之向度上存在着深刻的本体论差异,从本体论角度,弄清诗与音乐的分界及交互关系,以对“声音”的现象学分析为中介,对于深入认识诗与音乐各自的本质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诗诞生后的十几年间,诗坛上出现了许多“飞升”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群落。“飞升”意象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深刻地展示了现代诗人的孤独意识、死亡情结和怀疑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诗歌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意象在汉英诗歌的鉴赏及翻译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语言习惯、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的差异造成了汉英诗歌中意象的文化寓意的差异。文中选取了汉英诗歌中有关景观、植物和动物三方面的典型意象对这一差异进行了比较,以期达到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