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自然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人的社会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人的精神属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人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唯有结合人性的思考,尊重关爱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实效。这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部分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目标产生曲解,一味追求现代社会"人的自由"而陷入信仰缺失的困境。片面追求"尊重人性"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少科学审视,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中丧失方向和信心。笔者主要探讨如何超越现代性的困境重塑高校大学生信仰。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人性为本位",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把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和发展人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温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明晰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理论精髓并加以适用,将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大学里的音乐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贯穿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利用《大学音乐鉴赏》这门课程,挖掘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教育素材,充分地展现生命的价值,激发生命的潜能,培育热爱生命、尊重生活、感恩社会、关爱家人的优良品质的当代大学生,这对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位的教育活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要从人的类本质与人的社会本质两方面入手,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其理论着力点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相契合。高校应与时俱进地不断总结完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并将其基本理论贯穿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高校的根本性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灵魂,其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教育的和谐与否。德育的人本追求要求要着眼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即德育是关乎人的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把生命教育纳入德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和德育和谐度,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基于人性而产生、发展,又以完善、升华人性为使命的伟大事业。教育具有的人性诉求,内在地要求教育目的必须基于人性、归于人性;教育内容要丰富人性、升华人性;教育过程要倡导人性、弘扬人性。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都把人作为价值的起点和归宿,但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历史、逻辑的局限性。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明确的价值主体、实现途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的膨胀,使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地球,到今天已是满目疮痍,危机重重了。作为科学领域中的生物课,该秉承什么样的教育观?笔者认为:理想的生物课教育就应该是在教给学生以科学和智慧之前,先教给学生以“人性”。这种“人性”就是一种让“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格。从而使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使我们的社会进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达到与时俱进,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的教育思路.而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主体特性,尊重人的个体多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基石.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要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本主义思想已经逐渐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和重视,并且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念。文章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指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开创了人本主义的先河,作为西方古典的人本主义思想,它强调人性的解放和人性中精神层次的追求,这两方面对于今天我们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最高的价值取向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尊重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是达成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是释放高职教育自我发展潜能的内在要求;是高职教育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高职教育实践中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要把握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坚定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自信;要构建以"尊重"为价值旨归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文环境;要以"珍视-赏识-期待-引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高职生;要不断探索、诚意遵循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这是构建实践教育理念的核心问题。什么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性、优化人的本质、塑造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把教育对象知识技能的增长,特别是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主张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个性中的核心就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自律性、创造性,尤其是创造性。因此,我们提倡以人为本,既不是无视社会的极端的个性张扬,也不是无视他人利益的以  相似文献   

14.
资格与人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格在社会生活中很重要,但人格更重要。尊重人格,实施人格教育,才能鼓励创新,才能科学发展,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因此,现行的资格教育应当让位于人格教育,在人格教育基础上再实施资格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现着竞技体育的利社会性和利人性,其价值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竞技体育在发展中应该凸显、确立人的地位和价值,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以此采确定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目的,评价竞技体育的运行和发展;二是客观存在的制度、体制厦微观行为活动对人发展的影响,避免竞技体育的异化为其教育价值带采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文件中,强调指出高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确立为指导高校德育创新必须坚持的新理念。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在当代高校德育的发展和延伸,也是对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既要切实把教育、引导、激励大学生的个人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作为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又要把尊重、关心、帮助大学生成才作为德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更要把提高、增强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人才作为德育工作的任务和目的,从而不断推进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历史所积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并被本民族大多人所认可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这些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长期受到人们的推崇,成为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支柱。而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场所,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巨大的综合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科学幸福观形成价值、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文明的向前推进,肯定人、注重人、尊重人的人本思想已受到管理界广泛推崇和践行。高校教育管理专业作为管理高级人才的基地之一,其理念的方向和具体施用影响深远。在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核,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具体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理论渗透在声乐教育中,是以人为本发展观在声乐教育实践中导向价值的体现,也是声乐教育发展的根本准则。其主要体现在:声乐教育的物质载体——人之"喉",即以人的嗓音乐器为本;声乐教育的直接结果——人之"歌",即以歌唱的情感抒发为本;声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人之"悦",即以听众的审美需求为本。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一切活动都不能离开对价值的追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理应有它的价值所在。本文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智育、审美、情感等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价值探讨的同时,还重点阐述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其它学科学习的促进价值,并提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艺术的"本体"价值,而且还要重视挖掘艺术教育的"外沿"价值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符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