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反训"绎义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反义同词现象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语言现象,是汉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必须探寻其渊源、考察其成因,才能揭示其规律.本文试就反义同词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方式,是由物理概念向心智概念的跨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反映在语言层面,则是通过语法化的规律产生新词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以一词多义的话语结构得以体现.尝试借隐喻理论来探悉动词概念“起来”的语义变化,并通过例句解释其从物理概念跨入心智概念的语义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很多语言中,知觉词都有一个表示抽象思维、情感的义项(本文称之为意觉引申义)。知觉词的这种意觉转移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并且具体到每个知觉范畴,他们表现出的意觉引申义并不相同:视觉词引申出“知晓”义,听觉词引申出“听从”义,触觉、味觉词引申出“感情”义,而嗅觉词的精神方面的引申义则比较少。其原因我们尝试用“三个世界”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5.
释"相"     
“相”在古汉语中是应用性较强的一个词。传统的古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语法教学中一直把它作为一个副词来看待。该文列举大量语言事实证明 :它应另立一类代词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所谓词类活用,一般是指古汉语中的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基本的语法功能,如名词用如动词、副词,使动、意动用法等。这种现象,人们历来认为它带有明显的修辞效果与特点。对此,我们提出不尽相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词类活用导源于修辞。即由于修辞而导致所谓词类活用这种语法现象。修辞是产生词类活用现象的直接原因,而词类活用是修辞所带来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管锥编》融贯古今,沟通东西,汪洋姿肆,蔚为大观。兹撮其中有体会者,略作生发。一、反象以征这是一种解释词意的辨证而灵活的方法。反,即相反;象,即相象。以相反而又相象这种表面似乎矛盾和对立的现象,参照具体语境来阐说词义,才不至犯只顾顺求而不懂逆揣的错误,才能细致而深微地挖掘相同的词在不同语境的或相象或相反的意义。反象以征实含如下两义:(一)是辨证析理,不可拘泥,相反相成,贯通词义,从而了解和掌握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真谛,理会并运用相克相生、彼此发明的哲理。如英国文学家赠女友酸辣泡菜一器,并非…  相似文献   

8.
东晋郭璞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的《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中存在着大量的同词异训现象。所谓“同词异训”,即:同一注者针对相同语境下的同一个词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些同词异训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注释角度相近、意义彼此相承的同词异训现象;注释角度不同、意义相互补充的同词异训现象;特殊的同词异训现象。这三种同词异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郭氏致力于呈现不同文化内涵、对统治者进行政治隐喻、推动博物学发展、展现严谨的注书态度、致力于开创注书方法等主观意识和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9.
在任何一种成熟的语言中,都会存在这样的一种预压现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彼此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对立、相互并存,每一个不同的义项都有着各自的同义词以及反义词,这样,就产生了词的多义现象、同义现象以及反义现象同时并存的状况。对于汉语中的词义交叉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从语言表达和言语交际要求的四个方面(即修辞、结构、均衡、语音)去探寻。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是对古汉语的继承与发展。古汉语有两种书面语用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书面用语,在发展过程中渐与口语脱离,并且从历代口语中萃取养分,与时俱新。我们研究的主要是从上古以来的先秦时期的古汉语。古汉语在词汇的系统结构、语法的系统结构上都与现在汉语有重大差异。本文主要对古汉语词汇的性质及其词汇构成系统、词类活用现象和词义的演变做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一部古汉语虚词研究专著,该书的虚词研究方法主要体现于五个方面:1.以古音为线索发明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结合句法结构归纳概括虚词用法和意义;3.依据语言环境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4.运用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寻绎虚词的用法和意义;5.宏观把握虚词,进行综合化系统化分析。本文认为《经传释词》的虚词研究方法是科学的缜密的。  相似文献   

12.
词的本义,即词的原始意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一词多义的问题,而且知道不论一个词有多少项意义,几乎都是由它的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申演变而来的。如: “左、右”,甲骨文里一个象左手,一个象右手,这就是其本义。后来除了表示方向的意义以外,转化为助手、帮助、协助的意思。如《尚书·毕命》:“周公左右先王”。如果字形加了人旁,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右手力大,专指神的帮助,写作“佑”或“祐”,《尚书·汤诰》:  相似文献   

13.
一 在古汉语中,经常有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表达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成为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这就是所谓的“凝固结构”。凝固结构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凝固”,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1922年陈承泽著的《国文法草创》中,首先提出了“致动”(即使动)的语法术语。“使动”确实能够简明正确地解释古汉语中某些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示的某种语言现象和内容,所以六十年来“使动用法”巳为大家所接受。但是,现在人们通常把可以套用“使宾语动”的公式的语言现象作为“使动用法”的定义,把“使动用法”的译文与解释混为一谈。有些古汉语著作中,出现了滥用或错用使动用法来解释某些语言现象的情况,反而加深了理解古文的难度,甚至导致了误解古文的内容。应该正确理解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5.
翻开古藉,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字形体虽一,但由于属兼类词,词性不同,含义也各异;还有些字,虽不属兼类,但由于词义的引申、假借、通假,加之随时代变迁而出现的词义演变等,从而产生多义现象,为人们阅读古书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会因为对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把握不准,而影响到对段义,乃至篇义的正确理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反复阅读体会原文之外,就要借助于工具书来解惑释疑。由陕西师范大学辞书编纂研究室刘学林和迟铎先生主编,刘天泽先生审校的《大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多义字词典》(以下简称《多义字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正是应这一需要而编的实用而又颇具特色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语言中的词是表义的,而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演变而成,“这”成为近指指示词,与其原有实词词义的虚化演变是分不开的。“这”无论是作动词,还是作副词和指示代词,都具有一种趋向性的指示义。这种趋向性指示义的不断强化,可看作是其由动词逐渐虚化演变为近指指示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英汉两种语言从语言形态上来说,分属两种不同形态的语言,汉语属“词根语”、“孤立语”,这种语言的词本身不能显示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它们的形式也不受其它词的约束,在语法手段上讲究语序和虚词.而英语属“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主要语法手段是词的内部屈折,一个构成形态可以表达几种语法意义.“无形态语”是汉语与英语的根本差别,而这种差别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因素上对我们接受、使用英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干扰.一、汉语词的多功能性使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忽视它们的词类.汉语的某一词类往往不只充当某一种句子成分而是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动词“学习”:  相似文献   

18.
语料库研究表明,词项的搭配行为显示一定的语义趋向:一定的词项会习惯性地吸引桌一类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构成搭配.词汇系统中的季节词作为人类时大自然认知结果,其词义系统既反映了人类生活中共同的客观世界,又反映出不同语言社团所面对的有细微差别的世界.季节词汇语义场是研究不同语言词义共性和差异的重要语义场,本文拟以汉、英语基本季节词“春”和“spring”为例,借助现代语言研究工具语料库,对二者的语义韵特点及翻译进行比较,以期对季节词的语义韵比较和翻译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从而对词汇搭配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然字词汇释     
然,在古汉语里,常常充当应答词和指示代词的角色。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含义变得越来越虚了,往往只跟在别的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后面,起个“人云亦云”的作用,充当一个不甚显眼然而相对稳定的配角——词尾。也许,正因为它的“虚”,而又善于扮演配角,在语言的海洋里,喜欢跟它组合在一起的词却日见增多,几乎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然氏”家族。在这个意义上讲,称之为“然字短语”也未尝不可,自然为了照顾语言习  相似文献   

20.
不少英语学习者在了解了一个单词的一两个意义后,就觉得大功告成了,以后再遇到这个词时,不注意上下文是否有变化,总是用那一两个词义去套,结果是理解失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英语词汇具有一词多义的显著特点。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共有的现象,在英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术语外,英语中单义词是很少的。本文将对英语多义动词进行习得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