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陟降”一词在《诗经》中凡四见,如:《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周颂·闵予小子》:“念兹皇祖,陟降庭止。”《周颂·访落》:“绍庭上下,陟降厥家。”《周颂·敬之》:“陟降厥士,日监在兹。”“陟降”应作如何解释呢?人们一般都引用毛《传》:“言文王升接天,下接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系统是以多义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单义词在语言中占少数。多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个引申义由于被经常使用而意义固定下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义项,已不能再按照其本义或基本义来解释了。《醒世姻缘传》中"走起"一词的词义多样化,正是这种词汇演变规律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释“瓜子”     
“瓜子”一词,是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常用的方言俗语,其义与通语称白痴为“傻瓜”或“傻子”相同.前人所作的笔记杂著,偶也记述“瓜子”一词,而于词源则语焉不详.如清代黎土宏《仁恕堂笔记》中说.“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则知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但现在通行的辞书转引记述此词甚为纷乱,或作“瓜子”,或作“爪子”,或“瓜子”、“爪子”并存而不辨其误,所以本文首先辨正各书引述讹误,然后考释其词源本义.  相似文献   

4.
古文《尚书》又被称为“晚书”,学术界关于其真伪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但不少学者对其持有保留态度,并为其证明。古文《尚书》是研究《尚书》的重要部分,也是必要途径,即使其真伪仍然有待商榷,但其中的语言内容、思想内容和历史内容等对于当今的各领域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对此,文章分析了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现状、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背景及意义,重点从并列式复合词、偏正式复合词和其他复合词类型具体研究了古文《尚书》的复合词,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反义共存”现象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义的现象.如《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里“乱”与“治”相对.但是“乱”又可作“治”解.《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唐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治理之臣有十人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乱”字既当“混乱”讲,又当“治理”讲,表示相反的意义.这种正反两义共存于一词的语言现象就是“反义共存”.训诂学家称这种语言现象为“反训”.自从晋代的郭璞提出“反训”以后,历代的注释家、训诂学家有的沿用它、赞成它,也有人反对它.笔者认为“反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词义经过发展演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兼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在客观现实中,相反的现象和两个对立的事物常常相关,这种对立统一也必然反映在语言现象里.事实上在古汉语书面语中,这种“反义共存”于一词的语言现象较为常见,因此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现象,对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词义是大有稗益的.本文不准备对“反训”这一训诂学术语的是非再作评论,只是试图通过词例引申分析证明这一语言现象的客观存在,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因,即主要从词义引申角度作一点尝试性的探讨.现举例如下:受有授予的意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相似文献   

6.
“字形义”是汉字有意义的部件所反映的直观意义,“本义”是汉字创造时通过形体所表现的词义。本文以甲骨文为对象,分析字形义与本义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提出判断本义的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散文写作,同古代诗歌写作一样,都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最早的散文家,都是历史家;最早的散文,都是历史著作。那时,一类以记言为主,如《尚书》,另一类以记事为主,如《春秋》。《汉书》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春秋》文  相似文献   

8.
古书中有的名词不能按它自身的意义去解释,而需换成与它相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才可以解释通。人们把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左传》庄公十年) (2)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3)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4) 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5)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严复《辟韩》) 上列五例中的“鼓”、“目”、“手”、“妻”、“侯”五个词本是名词,但若按  相似文献   

9.
公、颂、谷、容四字,索其本义,皆容貌也。 公,许慎《说文解字》释日:“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日:背私为公。”黄约斋《字源》认为厶即是○,是一个小圈子,加八示分散,化私为公的意思。这仍不脱韩非之意。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认为,韩非《五蠹》中“自营为私,背私为公”这两句名言,“虽然两千年来信之不疑”,但“只不过是杜撰骋辩而巳”。他说,公“象双手提起一釜形的省文”。  相似文献   

1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 2《分论·三礼》中言 :“‘三礼’的名称 ,比较地发生得很迟 ,从前并没有。东汉末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才合称‘三礼’。”我们以为梁启超这一看法有误 ,主要依据有 :第一 ,《后汉书·马融传》曰 :“融才高博洽 ,为世通儒”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 ,可见马融就曾注“三礼”。第二 ,郑玄本为经学大师 ,但其学授自诸人 ,他曾为马融弟子 ,并从马融学习《周官经》。据《后汉书·马融传》曰 :“北海郑玄…  相似文献   

12.
杭州大学等十院校《逻辑学》编写组编写的《逻辑学》一书(1980甘肃版)在谈到概念与词义的关系问题时有这样两段话:“有些基本意义相同,但在文体色彩或感情色彩上有细微差别的词,如‘爸爸’和‘父亲’,从概念上讲,仍然可以算作同一个概念.”(46页)  相似文献   

13.
许多书都把《世说新语·汰侈》篇“使黄门交斩美人”中的“黄门交”作一个词来解释,说“黄门交,即黄门校,侍者之称”。历史上“黄门”曾为官名或官署名,旧有黄门令、中黄门、黄门侍郎、黄门监、黄门省等名称,未见有“黄门校”这个官名。《世说新语·汰侈》篇里的“黄门”是指供  相似文献   

14.
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复合词“可怜”不同,古代汉语中的“可怜”却是两个文言单词,具有助动词“可”和动词“怜”的意义与作用,含义要广泛得多。 说它广泛,是指它除了本义外,还有一大群引申义。 那么,它的本义是什么呢?是怜悯、值得怜悯。《尔雅·释训》:“怜,抚掩之也。”《广雅》:“抚掩,谓慰恤也。”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说多叫人怜悯啊,征人早巳战死沙场,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而思妇却还不知道,还在梦境中盼望他早日回来团聚。王安石《明妃曲》:“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庭,是说明妃心里知道这次一去匈奴再也不能回来,多么叫人哀怜啊,她眷恋祖国,穿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能”、”可”、“欲”、“敢”等词的用法,对《左传》一书作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这些词被人们认为是助动词,其语法功能是帮助动词的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基本属性;因为是表示“能愿”的动词,它们还必然地、经常地以动词或动宾词组作宾语,这是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17.
关于“章”字的结构,现行一些语言书籍说法不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界说百题》第34页写道:“结构复杂的字,用偏旁一分析,就便于称说,如经常听到人们说‘我是姓弓长张,不是立早章’。偏旁对人们辨认、书写汉字也是非常有用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册第47页写道,“如‘章’,《说文解字》注为:‘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章的本义指音乐告一段落。这个本义,可从‘章’的造字结构得到说明。从音,就是指与音  相似文献   

18.
一谈近体诗的人一般只谈五言和七言诗,而不谈六言诗。其实近体诗还应包括六言诗。六言诗起源很早,它是诗从四言体发展到五七言体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诗体。单句六言诗见于《诗经》。如《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惟以不永怀。”《邶风·北门》:“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王风·扬之水》:“曷月予还归哉?“《王风·中谷有蓷》:“嘅既其叹矣,遇人之艰难兮。”《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魏风·伐檀》:“寘之河之干兮。”《秦风·权舆》:“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七月莎鸡振羽。”《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句式以六言为主兼以杂言,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  相似文献   

19.
说“夭夭”     
说“夭夭”对于《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夭夭”一词,大致有三种理解。一、《毛传》:“夭夭,其·少·壮也。”《郑笺》则进一步发明毛说,谓诗以少壮之桃兴起“妇人皆得以·年·盛时行。”(行:出嫁。)毛、郑相得益彰,颇诱惑了两千多年众多的治...  相似文献   

20.
《尚书·吕刑》是关于西周时期重要的刑法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吕刑》之中包含的关于“礼”的思想,维护着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吕刑》体现着西周对”礼”的认识以及用刑来维护礼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