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O叶帆     
《视听界》2002,(Z1)
作者:badkid 发表日期:2001-07-15 00:0106 现在是很晚了吧,本不想上网的,只是朋友说没有事情做,就来看看吧,想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写一个什么好一点的东西了,于是一边走的时候就边想着写点什么,想着自己这几天的工作总是打扰叶帆,于是便想着是不是写一点什么来说说叶帆,也算自己对《夜色温柔》  相似文献   

2.
七八年前或五六年前,曾有同志问我:你不出本书吗?我笑,使劲摇头,不出的态度是很坚决的。又过了几年,又有同志怂恿:你也出本书吧。我笑,轻轻摇头,不出的态度松动了许多。前不久,当有同志再次向我提出这个建议时,我笑,没摇头也没点头,但心里在说:也未尝不可以出一本哩。出书为啥?给别人去看。这是我过去的想法。因为是这样想的,又觉得自己写的那些东西不一定有人愿看,甚至会惹人笑话,所以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学新闻也有一半多时间了,但很“低产”,不是说见报少,而是写稿少,总感到把本单位一些好人好事报道后,就再也想不出还要写些啥,平时看到有的通讯员好像总有写不完的东西,心里很羡慕人家,可自己就是学不来。因此,想请编辑解答一下。 广西柳州 史秋云 史秋云同志: 从信中看,你和部分通讯员一样,都存在这个问题,写稿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写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似乎舍此便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因此报道路子越走越窄。很显然,这主要是报道题材单一,不会拓宽报道面的缘故。当然,写具有典型意义的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和经验,这是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继续坚持做下去。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各个方  相似文献   

4.
爸爸的祈求     
这几天要做的事太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向我要爸爸序跋集的照片。二三十张,我还没有动手找。武汉海豚出版社的编辑发短信告诉我,姑姑翻译的书《学校》的文字已经录好,今明两天就快递过来,我答应姑姑帮她看一遍,她的眼睛看不见字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送来的稿子不多了,可仔细改起来也要花去我不少时间。而我在写的稿子越写越没边。越写越收不住.每天的进展也不快,我心里着急,想得晚上睡不好觉。我想到爸爸健在的时候,他常常会为了写稿子和编书心急如火。他那时的心境,  相似文献   

5.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6.
凡搞几年新闻写作的人,也出过一些力作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哪就是时间一长易患“新闻疲劳症”,有股厌烦之感。因而让许多具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从眼皮底下溜走了。当别人捕捉写到报纸上时,自己又拍大腿自嗟自怨:我也觉察到的,为什么没有动手呢! 这个问题(或叫毛病)我也犯过,深有体会,细究起来,克服它并不难,关键是要经常想想当年自己奋斗拚搏出土的“第一篇”见报稿有人称之为“处女作”,对治治新闻疲劳症有好处。记得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在我眼里满是新鲜事,正是山新水新人更新,走路碰到新闻,村头巷尾听到新闻,田里场上到处都有写不完的东西,说实在的前几年。在我笔下出了不少令自己满意的“村头新闻”,可近年来倒又感到没东西写了,  相似文献   

7.
雷锋、焦裕禄、蒋筑英、张海迪……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但人们可知,是谁报道了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从而使他们享誉全国的?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十有八九并不知道。不说别人,我夫人和儿子读报,就从来只看“热闹”而不管作者是谁。夫人一次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到报上刊登的一件事。我一听,那不是我写的吗?遂问作者何人,她道没注意。本人是一个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且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记者,压根儿就没名,只偶然写一两篇东西,故连自己妻儿都不关心我的什么名不名。这也罢了,但我心中挺有名的那些记者,竟也多不为人所知,不禁使我心  相似文献   

8.
拾来的东西不外三种,一是大自然中原来就有的,二是别人丢下的,三是自己丢下的。我在这里的摭,完全是拾自己丢下的。而且大都是1988年的事情。记者的职业要求,两只眼睛总是向着前方扫描,捕捉刚刚发生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以最迅速的方式和手段,告诉最广大的受众;很少有机会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有些记者,勤奋一生,到了拿到离退休证书以后,心里好像空荡荡的,几分愁怅,几分茫然,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绝不像当作家的那样,从童年,大学到炮火烟硝,儿女情长,一本又一本,写个没  相似文献   

9.
嘴巴     
友直 《档案管理》2005,(2):93-94
前些时,我给我的家人说,我现在是“三懒一勤”:腿懒,不想多走路。带来的问题是深入基层少,了解情况少,决策就可能失误;手懒,不想动笔。我也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记不写.看过就忘,忘了就不能指导自己的工作,有时忘了事还会贻误大局;脑子懒,不想记东西。记东西是要下工夫的,一遍,二遍,三遍,甚至是“长亭外,古道边,口念脑记无数遍”。脑子是越用越灵.越记越想记,厚积薄发。这是我的“三懒”。说到“勤”,仅指嘴巴也即是说,  相似文献   

10.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11.
因为自己还没有一本作品结集,所以总觉得没有资格为别人的文集写序。至于为一位尚未谋面的作者写序,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今天我竞然破了例,而且决定写完以后,一定要赶在今晚作者出国之前把它送上门去,并希望能有机会促膝倾谈一番,是因为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他在新闻写作中所追求的,竟和我那么一致。庄子说过:“空谷闻跫音则喜。”对我来说,则不仅是喜,更重要的是思。 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  相似文献   

12.
初搞报道时,往往凭道听途说写稿,不深入采访就草草成篇。因事情没感动自己,文章就是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结果稿于发出去不少,就是不见报。产一次我写了一篇小故事,自以为是“大作”,保准一碰就响。可让老新闻干事一看,说太子巴了。我不信这个邪,就投向报社。编辑回信说:文字基础还可以,但没真情,不能发。又一次,我耳闻目睹了~件事,感到很有意思,便写了一篇稿,老干事看了说,真实但不见真情,不可能采用。结果真的石沉大海。那么,怎样才算有真情呢?我在思索寻觅。一天,下连采访,得知战士姚宏亮因见义勇为而受伤住院…  相似文献   

13.
1986年我开始写稿,一连发出20多篇,别说省里,就连市里的新闻单位也没沾上边. 这几年,我们二矿宣传科重视通讯员的学习提高,连年订《新闻爱好者》,发给通讯员学习.宣传科定期办培训班,通讯员队伍不断扩大,发稿数也逐步增多,许多人初步掌握写稿要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始是宋文吉给我一本《新闻爱好者》,并告诉我,从这本书上能学到写稿方法.从那以后,我认真阅读,反复练习,慢慢入了门.我越写越有味,越写思路越开阔,矿广播站经常用我的稿子,局和市以上新闻单位也发表了我的作品,还两  相似文献   

14.
阅读的角度     
阅读需要角度。角度和感觉常可划等号。大仲马写《三剑客》,小仲马写《茶花女》,血缘的关系并不能改变各自的寄托。情感这东西,固然需要理智来稀释,但从纯粹意义上,它是人类内心最隐秘,也是最不易说清的。因此你只能感觉,用自己的感觉感觉别人,听别人的感觉来印证自己。这非常重要。就如同我们吃一枚橘子,有说酸,有说不酸,甚至有人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基层班组和站段当了10来年业余通讯员,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了“八不写”,供同仁们参考。一是有损党、国家企业声誉及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决不写。二是企业的经营、销售、效益、技术、决策等商业秘密不写,以免给企业在市场竞争造成泄密和损失。三是没有构成新闻五要素的“残缺新闻”不写。四是自己没搞懂的不写。如今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东西、新技术很多,自己写稿时,首先要对其中的原理、名词等搞懂,否则,就会“开黄腔”、闹笑话。五是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写。六是指名道姓的批评报道不要轻易写。若遇…  相似文献   

16.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已刊发的内容雷同。但这颇难,别人写过的不许再写,便越到后来越难写。灵机一动,不妨来点求异思维,别人往高度上攀登,向深层次  相似文献   

17.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也用得上。的确,从个人角度来说,编辑是为别人辛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过手几十篇稿子,绞尽脑汁修饰润色,见诸报端都是人家的作品。这块版面编得好了,人们称赞的话语往往是这篇稿写得好,那  相似文献   

18.
在实际工作中,我逐渐清晰地感觉到,似乎存在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记者思路。记者的思路,与一般群众不同,与领导者的一般想法不同,与理论家不同,与其他文化工作者也不同。粗看起来,记者都是记录别人的行为,别人的言论,别人的想法,似乎很难说什么有记者自己的独特的东西,很难说有什么记者的思路。细一研究,大为不然。许多成功的新闻作品,往往就成功在有记者自己的思路上,许多成功的记者,往往也成功在有自己的思路上。那么,什么是记者的思路?这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这里记下的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几个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19.
有朋友问我,博客是个啥东西,我说,博客不是东西。后来想想,说这话有点像说对口相声。 我就问自己:你也写了三年博客了,博客到底是个啥东西。我想了想,然后很认真的回答自己的提问:博客是个好东西。  相似文献   

20.
这一两年来,我写的一些新闻作品如《与雷宇对话》、《一位国家级专家竟去读硕士研究生——程抱垒的选择发人深思》、《“孟维娜’行为”追踪》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或引起反响,或引来争议,不论誉毁,身边的好友也罢,同学也罢,有一种评价倒是相同:“你写的东西有嚼头,不会看了就忘”。于是有人奇怪:你是正在读书的研究生,哪来的这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我作答:我写的这些东西,充其量只是几发“马后炮”。这不是假谦虚,发现并率先报道这些新闻的都是别人,我不能掠美;在别人报道过的领域继续开掘,犹如“马后炮”,这才是我的实绩。如果说要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