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高中《课标》“阅读与鉴赏”的教学建议部分也指出要“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创设一种富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情景。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创造性阅读?阅读学家杰罗尔德·W·阿普斯在《学习技巧》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创造性阅读是“读者带着一种创造新见解的目的去从事阅读,从读物中去发现未曾有过的新答案”的一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一种融进了创造性思维的阅读;是一种把握过去,了解现在,推知未来的阅读;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独立性和开拓性的阅读;是一种不迷信权威,将自身的视野和理解置入文本,产生一个扩展的自我理解,并在理解中创新的阅读。斯巴克斯与约翰逊在《阅读能力与灵活性的培养》一书中,构建了金字塔型的阅读能力层次说,指出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  相似文献   

4.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空框结构热情地召唤着学生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召唤着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视野影响着各自对文本的感知方式和结果,阅读理解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课文的意义应该是从课文的召唤结构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互融合中生成的。而“补白”则是促进“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走向同化和融合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它使阅读更灵性、意义更丰富、感悟更深刻、课堂更精彩。一、促进理解“课文的‘召唤结构’要求学生在语文感知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原有的语感图式或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调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像、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课文的意义。”(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阅读理解是...  相似文献   

5.
温欣荣先生在《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一文中指出:“陌生化阅读”应成为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教师的“陌生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王纪人教授说:“作品意义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是读者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6.
萨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新课标倡导创造性阅读,实际上是倡导一种理想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和氛围的.而教师的适度的传授和有效的引导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点。“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以及创造、收获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大多是单篇文本,即使是单元教学,也是单元中的单篇文本。单篇文本的教学,应实践“多阅读策略教学”,教学生同时运用多个阅读策略解读课文,实现文本意义理解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以《西门豹治邺》一课为例,“多阅读策略教学”实践思路是:唤醒学生已知的多阅读策略,指引学生使用多阅读策略,启发学生巩固多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8.
《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就体现了读的重要。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要想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就应重视“读”,语文学习以读为先。应怎样读呢?首先教会学生读好文本,这也是广大教师十分熟悉的教学法。其次引导学生读会生活这本无字大书。文本的阅读,除了切实执行梁永荣曾在2004年10月《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版61页发表的《整体理解阅读方法例谈》中所提到的整体浏览,重点研读,重点段落“三重视”的学习方法指导外,更应重视课外阅读———社会生活这本大…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解”和“共享”的活动.是以文本为交流载体.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离开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那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四维空间...  相似文献   

10.
《江苏教育·中学版》1992年第5期发表了任欣伟老师的文章:《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本质》。任老师在他的文章里着重介绍了他在“创造性阅读指导”中的“尝试”,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不无一定的启迪意义;但他对“创造性阅读的思考”测未必准确。他在文章中这样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理解,有人说是鉴赏。我的看法是:阅读的本质是创造。”又说,创造性阅读“与吸收性阅读有质的不同。吸收性阅  相似文献   

11.
祁颖 《青海教育》2011,(12):32-32
一、重视课前预习,切实做好新课文的教学铺垫工作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对语文文本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新课题:设想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实施的步聚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以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这里仅就“阅读批判,张扬读者个性”谈些想法和做法。一、怎样理解“阅读批判”和“读者个性”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接受并加工文字信息的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主体用大脑进行认知、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思维过程。“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它不同于侧重审美…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以准确、具体获取文本有用信息为目的。而“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以及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感悟文本的表现形式,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教学中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有密切联系,但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这里以《印度洋上生死夜》中的一个教学细节——三位老师对课文中一段话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师应该如何理解与把握“教学中的阅读”和“阅读教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中的“闲笔”,应指那些看似闲散、游离,实则与主题密切相关且别具表达效果的文字或情节。“闲笔”不闲,因为它们在文中或延伸补充,或衬托渲染,可使文章层次更加丰富,虚实相间,摇曳生姿。这样的“闲笔”亦可称为“妙笔”。刘静老师《基于〈藤野先生〉的“1+X”教学设计》以“研究‘闲笔’的妙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关注“闲笔”、理解“闲笔”、品味“闲笔”、运用“闲笔”,整合阅读三篇散文《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我的母亲》,并将对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指导渗透其中,较好地实现了“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构思新颖、实用,可谓教学设计上的“妙笔”。  相似文献   

15.
刘贞惠 《考试周刊》2010,(15):57-5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在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谈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孟强 《山东教育》2014,(6):18-19
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本》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按照“举一隅,必以三隅反”的道理,阅读教学,乃至一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也好比一个“锁钥”,同样可以开发无限“库藏”,可以有多个维度的指向,或理解,或表达,或逻辑,  相似文献   

17.
论阅读教学中的“生本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 ,教育具有对话性 ,教学即对话 ,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理念 ,对于当前弘扬主体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就阅读教学中的“生本对话”做些探究 ,以求教于方家。一、文本接受自主化在阅读教学中 ,作为文本的教材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文本潜在的意义 ,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方能揭示出来。这正如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家H .R尧斯所指出的那样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倾听”的丧失与“对话”的误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倾听”的丧失缘于对“对话”的误会 研究者认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引进的“对话理论”,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前者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便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与“言说”两个侧面。“倾听”既是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包括“倾听”自己(读者)的言说,作品的意义便产生于两种“言说”的融合。在这里,需要辨明几个概念。其一是“倾听”。它包含阅读文本和从文本获得自己(读者)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绝非学生被动地听别人“读”课文。其二是“言说”。阅读行为产生便是言说,这里既有文本作者对读者的言说,又有读者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言说”,这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所以《标准》倡导“个性  相似文献   

19.
《阅读学新论》中提出:广义的阅读过程包括“前阅读”(选文潜心)、“正阅读”(披文人情)、“后阅读”(用意及物)三大阶段,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不仅是从文本中提取意义,还要出“意”及“物”,反观文本所反映的客观世界,进而把阅读心得化为文字,并运用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可见,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阅读和阅读后的创造性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培养注重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新的阅读。"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对文本进行独特性和富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