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在理念上,应超越保护主义,让儿童学会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注重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儿童学会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方法上,学校及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将媒介知识融进相关课程或课外活动;传媒应通过制作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向儿童普及媒介知识;研究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可通过参与式行动的开展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的创新受到内在需求和外部压力两趋动力的影响,而在创新的维度上,电视新闻则始终沿着媒介技术和新闻理念这两条脉络,并在它们所构成的新的媒介空间中,寻求着新闻自身发展的延展性和社会功能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目前我们的新闻媒介产品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媒介产品的信息结构与自身定位不符;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重叠;新闻报道的无序化;新闻信息与非新闻信息相互冲突;媒介形象与风格的不一致。其原因源自媒介从业人员职业理念的冲突;运行管理机制的缺陷;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欠缺及自律与他律的松懈。要提升新闻媒介质量,既需外因的促进或保障,也要靠媒介自身的改革和整合。内部整合主要包括理念的整合、资源的整合、机构的整合和生产流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应访承认,媒介本身是有娱乐化低俗化的“原罪”的,媒介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以健康的竞争来对抗这种趋势,受众特别是儿童的家长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当然,媒介也要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和技巧,以构建媒介与儿童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结构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变迁,儿童的社会地位和经验也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人们愈来愈重视儿童成长的媒介环境,关注媒介文化对于童年的影响成为研究的一大主流。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媒介参与权利往往被尴尬地忽略。要对当下儿童在媒介环境中所遭遇的“被建构”困境作出解读,可以先从“童年建构论”开始延伸,阐述儿童“能建构”属于自己的童年,并对尊重儿童的媒介参与权利方面作出有效呼吁。  相似文献   

6.
孩子是上帝派来拯救大人的天使。不尊重儿童的人,是愚蠢的。对于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儿童这一群体,媒介要尊重他们的权利,通过报道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如参与权、表达权、选择权等。良好的媒介接触和媒介启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大有好处的,有助于他们日后成为会参与表达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7.
吴跃先 《新闻界》2002,(2):28-30
市场是公平的。三个失败的媒介经营案例给了我们以下启示:现代化的媒介经营首先要树立全新的媒介人才理念,还要树立媒介产品理念、媒介资本运营理念和媒介风险理念。如果不遵循这些规律,“媒介先锋”们并不能“先到先得”。  相似文献   

8.
当前严峻的乡村儿童手机使用问题成为社会各方讨论的焦点,但乡村父母在其中的角色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以GH乡父母媒介干预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和问卷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发现,GH乡父母主要采取单一、威权式的规则和限制媒介干预策略,以主体性、交往性为要义的社交性干预和灵活柔性的技术方案则处在边缘位置。这一情况与特殊的乡村家庭经营理念、关系以及空间等结构复杂勾连,使原本不协调的父母媒介干预遭遇到更大的困难。这一情况在影响乡村父母对儿童手机实践脆弱的监督和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可能进一步加剧乡村家庭的亲子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9.
梁波 《传媒观察》2015,(4):48-50
成名于上世纪60年代的马歇尔·麦克卢汉是电子时代媒介理论研究的奇葩。他提出了众多标志性的媒介思想,如媒介即信息,媒介杂交论、冷热媒介论,然而麦氏理论中还有众多被忽视的理论概念和命题,譬如赛博空间、信息时代、技术(媒体)是延伸也是自我截除,电视是听觉和触觉的等理念。这些理论为认识新媒体时代,人、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对规范和反思人、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尼尔·波茨曼的媒介环境论出发,探讨在新的网络扩张时期,网络是如何恶化儿童生存环境的,并试图寻找避免真的发生“童年的消逝“这种悲剧结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尼尔·波茨曼的媒介环境论出发,探讨在新的网络扩张时期,网络是如何恶化儿童生存环境的,并试图寻找避免真的发生“童年的消逝“这种悲剧结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瓦尔特提出“儿童图书馆学五定律”,这是新世纪以来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学五定律”的首次拓展和应用.该五定律是对新老“图书馆学五定律”的继承和创新,启示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儿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提高儿童图书馆员的阅读指导能力和媒介教育素质,并延长服务时间和拓展服务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时间作为考察受众媒介注意力测量的基本标尺,分析了现有媒介注意力测量方法的不足.论文着力于两点,以创新媒介接触时间的研究范式:一是对媒介接触进行多维透视,通过物理空间、行为空间、心理空间、媒介空间和关系空间把握和解析受众的媒介接触时间;二是采用时间预算法来获取媒介接触时间的定量指标,让受众实时记录自己一天24小时的行为、所在地、情绪以及媒介接触类型,实现即时性测量,利用时间的连续性将受众的物理路径、行为路径、心理路径和媒介接触类型路径串联起来,进一步分析受众媒介接触时间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不可否认,因为接触率的下降以及媒介形式的限制,使得平面广告抑或影视广告的影响效果越来越有限了.所以未来的广告创新更多的是广告媒介的创新,即让生活中的环境或事物巧妙地成为广告媒介,并且和诉求内容形成"珠联璧合"的场景,在意想不到的视觉空间中,给予观者以心智上认同的诉求,这就是所谓的"和消费者一起生活"的植入式广告操作手法.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传统广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面临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变现的严峻挑战。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的突围路径,提出相应策略,包括:明晰专业定位,立足受众市场;坚持技术赋能,重塑广播模式;追求场景适配,延伸传播空间;打造品牌形象,更新盈利理念;接入公共服务,拓展媒体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媒介纺织成的信息时空里,每个人都别无选择地浸润其中,不谙世事的儿童也不能幸免。过早地接触媒介,对儿童的成长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较早地借助媒介之手探寻求知的民办;坏处在于,媒介的双刃剑会无意中伤害到不设防的儿童。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媒介是怎样伤害儿童的。  相似文献   

17.
电视体育传播中媒介话语权的失衡是媒介传播中常见的问题,因此,电视体育传播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事件的客观真实性;构建高品位的体育文化内涵,增强体育传播的深度和价值;发挥电视体育大众传媒社会公共平台传播职能,构建普通弱势群体媒介话语表达空间;增强电视体育大众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感,杜绝媒介传播领域在强势群体领域的极化。  相似文献   

18.
赵军  杨宁 《新闻战线》2022,(13):25-28
<正>媒介融合趋势下,广播媒体的改革空间巨大,潜力无限。广播新闻栏目《新闻晚高峰》主动迎接媒体变革和市场挑战,从制作理念到传播手段各环节大胆突破,强化主流媒体的职责担当,创新理念,拓宽传播渠道,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凸显,传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李文杰 《东南传播》2022,(5):98-100
图像时代有别于印刷文化的精英逻辑,新媒介图像化的狂欢降低信息接受的门槛,无法将成人与儿童分类的同时,也为儿童打开了成人的后台。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儿童成为被凝视消费的对象,并在抖音上扮演成人,儿童的外在形象、行为、话语呈现成人化倾向,而儿童成为手机的接触者或私人使用者时,手机图像中的成人话语体系进一步侵占儿童成长空间。但儿童在媒介实践中也会根据媒介需要进行媒介选择,反抗儿童成人化现状。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媒介需要和媒介选择”这一词语来自施拉姆的“儿童是媒介的使用者(USER)”的思想(见《我国儿童生活中的电视》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它说明,在儿童与媒介的关系中,儿童是主动的选择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儿童使用媒介是因为媒介对儿童有用,可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或社会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