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蓓蕾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1):39-42,53
瘐信屈仕敌国几十年,这促成了他的文学成就,使其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作品中有丰富 而真切的乡关之思被认为是自文之辞。但事实上,瘐信的失节是被迫的,是在各种客观因素下不得已的选择,他在作品中鞭挞自己,解剖自己,在对自己、人民、国家苦难的陈述中,在愤慨与感触的抒写中体现了人格锻炼的自觉,树立了一种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0,(11):159-160
苏童近日在出席悉尼作家节时说,“我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已经耕耘了近30年,但我对文学始终存有谦卑之心、敬畏之情。我自己一直认为,文学是神圣的。我不是别人所说的什么文坛高手,只不过是文学的一位忠实仆人。”苏童说,他并不是靠什么才华或天赋而成名,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刻苦与努力。是文学的魅力让他痴迷于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3.
关于革命与文学的思考,贯穿了鲁迅的后半生,他时而以革命为本位,时而以文学为本位,思考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鲁迅认为自己就象叶赛宁一样并不是新时代的弄潮者,他属于旧的时代,在革命中扮演的就是叶赛宁式的悲喜剧角色,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以悲剧之结束昭示革命时代的到来。通过苏联革命这面镜子来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并探寻中国新文艺的出路,是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立马横刀、快意恩仇!这是文学世界(抑或现实生活)中的王金年,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也许是个人性格使然吧,他似乎一直喜欢营造那样一个乱云飞渡、险象环生的文学世界,百年中国风起云涌的历史一直是他近期创作不变的审美观照,他着魔于那样一种无论悲喜都要痛痛快快的感觉,他在自己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多的自然是那种气吞万里如虎的好汉。阳刚之气、豪迈之  相似文献   

5.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柳宗元晚年谪居永州时写给韦中立的一封答书。因为韦中立给他写信,要拜他为师,所以他就写了这封回信。这封信的前半论师道之衰,表示自己不敢担当老师的名义。后半着重阐述了自己“文以明道”的主张,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这封信大概写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已是他的晚年之作。这时他的写作经验已十分丰富,同时在经历了贬官谪逐等一系列政治打击后,深入民间,看到民生疾苦,使他想到了文人的责任和文学的作用,所以能在书中系统地写出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全面地总结了自己的写作经验。我们可以从这封信中比较全面地看出柳宗元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叶舒宪教授是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积极倡导者及革新者之一。从他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之路可以看出,他常常能引风气之先并给人以学术启迪性,是因为他能从个人的学术之路以及国际学术思潮的变革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反省自己,超越自己。经过近30年的努力,由他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及好评,他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学提供了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浩然执着于在创作中体现真实性,并且坚信自己所写的真实。浩然的文学真实观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在创作中体现党的政治运动、方针政策;在创作中正面歌颂新生活,抒写理想生活;作家改造思想,以阶级观点为理论指导创作。作家特殊的个体心理认知、文学心理结构、知识结构造就他的真实观。这种以观念之真取代经验之真,使浩然的创作承载了历史的重荷。  相似文献   

8.
晚清作家苏曼殊以翻译和创作同时闻名于文坛,他并行涉足欧洲浪漫主义、印度文学和本国古典文学,让作品中不同的文学意象、文化意识得以交融。将自己与他人创作的前文本自然嵌入新的自创作品也是苏曼殊别出心裁的偏好。苏曼殊最负盛名之作以外的几首短诗体现了他的独具慧眼,他的译作与创作在语内交流的互文网络系统中具有互动对话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让孩子有一个"文学情人",这是说,应培养孩子对文学的挚爱之情,让文学成为孩子心中的最爱。法国思想家、教育家、作家卢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他自五六岁时跟他父亲一起读小说,"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吃过饭我就和父亲读这些小说。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善于利用"意象"创造自己的文学世界。他根据自己的美学追求,在自己的美感经验中,通过直觉和创造赋予简单的形象以深厚的韵味,这些寓意之象又恰好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情趣。在《山音》中,川端创作出物象、植物象、动物象、音象等众多的"象",正是这些丰富的寓意之象,让他的作品寓意深刻,含蓄隽永,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是卓然有成的散文家。这是早已得到了公认的,鸿文高论选出,说之颇详。“不贤者识其小”,我只想从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所作的探索和追求,谈一点浅见。朱自清“写过诗,写过小说”,后来搁笔了。他自己说,“诗情枯竭”了,而小说呢,“我一辈子也学不来!”但“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写可以“随便一点说着”的散文,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些话未必全是他的谦虚。他认定了散文才是合于他的文学个性的样式;“我意在表现自己”,似乎就是他在《背影》结集出版时定下的散文创作主张。然而,恰恰就是这个“表现自己”,使他经历了反复的尝试,不断的探求。所谓“表现自己”,如果我们只记得创造社作家说之又说的表述,就会把它和“由内到外”扣合起来,理解为创作是“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然而文学研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21,(1):80-88
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独到的地位,他奠定了古代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的文学样式;他的传记作品丰富多彩,许多都是写底层劳动者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他的诗文凝聚着不屈的愤世情怀,与一般士大夫不同,他是为自己追寻的大中之道不得施展而痛惜;柳宗元是自唐以来,能用楚韵为赋的第一人。他的诗文开创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一不了解亨利·劳森,就不会了解十九世纪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丛林人。这样说决非夸张之词。丛林人由于劳森的辛勤笔墨,才在世界文坛上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丛林生活需要丛林作家,而劳森恰是生逢其时。他生于斯,长于斯,十二岁时便开始写作,直到逝世前一周,还在澳大利亚文学园地里耕耘。牧羊、剪毛、油漆、搬运,样样他都干过。骑马、喝酒、打架、捐钱,事事他都经历过。他熟悉自己的写作背景,把自己的叙述建立在牢固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事实上,他就是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实主义希求作家去研究的,是穷人,是贱民,是芸芸众生中的微贱者。劳森的出生和经历使他格外关注这样的人物;素  相似文献   

14.
著述思想,是作者对自己著书立说想法的说明。萧统编纂《文选》,不仅为齐梁 文坛一时盛事,而且功在后世。他虽未申明什么是自己的著述思想,但并不等于 他对此没有自己的看法,它散见于其诗文之中。本文的任务,即是要从萧统留下 貌似散乱无序的文字中总结归纳出其著述思想。萧统著述观念之模糊,是由其文 学思想中含有很浓厚的审美意味所决定的。在文学的实用功能、认识功能、教化 功能及审美娱乐功能中,萧统明显向后者倾斜。这就决定了他对文学的基本态度 是欣赏和把玩,在赏玩式审美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一种超越世俗欲望的高级精神 愉悦,所谓“炎凉始贸,触兴自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答晋安王书》),这 种态度是昭明文学观念的精神底色,决定着他对文学的最基本态度,从而也最终 为响到其编纂动机和著述思想。这一点同刘勰等人相比,会看得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15.
中唐时期,士族家庭在婚姻上依然保持着门第观念,而在仕途上,则已经风光不再了。士族出身对士子的仕宦生涯所发生的影响渐小,他们能够守住的是“婚”的底线和优美的家学家风。无嗣之忧与柳宗元的士族出身有直接的关系,这关涉如何传宗接代以继承家学门风。对于柳宗元本人来说,建功立业已经遥不可及,而以著述传世尚可。这就需要有传人,所以他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传播自己的文学观念。家族教育的兴盛、文学教育的看重本就是河东柳氏的传统。没有子嗣意味着家学难以为继的局面。对柳宗元的文学活动做一番考察,就会发现,这是他文学创作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柳宗元对自己身后事的处理中同样存在无嗣之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约翰·厄普代克的创作思想和他的“兔子四部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出版了许多小说 ,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美国小城镇的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找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素材 ,通过自己的小说把读者引向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在他的作品中 ,他向读者展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兔子四部曲”是厄普代克的经典之作 ,代表了他的最高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7.
张炜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作家。他的文字是纯粹的、诗意的,他的做人也是纯粹的、真诚的。他的作品,每一部每一时期好像都可以看到他在某些地方的特别之处,他的每一段落都可以拿来诵读。这就是纯粹的文学。张炜用自己的文学营造了特殊的精神领域。在当代文坛,张炜无疑是既具复杂性又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他始终带着明显的个人特点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从《古船》到《九月寓言》,从《外省书》到《丑行或浪漫》,他的创作道路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初春时节,我再次采访了张炜,与过去的访谈不同的是,这次我们谈到了他中学时期的写作之苦,他对于中…  相似文献   

18.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学作为“不朽之盛事”,具有扬名的功能,并主张以“诗赋欲丽”为途径来形成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从而取得文学实绩,达到扬名之目的。这既是他对文学特征的新认识,对文学功能、价值的新认识,也是对创作主体价值的新认识。他的主张与实践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二南》学术,在从经学迈向文学后,又从文学走向理学.是文学、理学二元一体的解释学。就文学的一元来说,朱熹认为《二南》诗篇是里巷歌谣,是低社会地位诗人抒情的咏叹,他还把自己认为是文学表现手法的赋、比、兴运用到解释中;就理学的一元来说,朱熹认为《二南》是文王王道政化后的诗篇。体现着文王王道新民之功的社会、人心、人外自然和谐及其三者之间的大和谐:家齐、国治、天下平、其民睥璋、庶类盛多。整体上看:作为诗歌,《二南》诗篇能指的多样性、意义的含混性,决定了朱熹关于他的文学、理学二元一体解释的合理性;二元的冲突也导致其解释上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性,如《操有梅》等表达男女情感之诗,就不是所谓的“中和”之音。  相似文献   

20.
姚文燮是清初有名的诗注家,他在他著名的《昌谷集注》中采用了一种“以史注诗”的文本解读方法。其实,他的“以史注诗”就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历史文本存在的“情节化操作”印建构来服务于文学文本。其主观意图就是通过史料的解释、发挥来重塑李贺,进而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营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精神在清初思想的大混乱中赢得一片安身立命之地。姚文燮的“以史注诗”就是力图在历史背景里对文学文本进行挖掘,从而找出所谓的“意义”。他这种极具功利性的行为壅塞了李贺诗歌的审美空间,消解了李贺诗歌的想像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