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美籍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提出,为了克服科学沙文主义霸权倾向,必须把科学与国家、教育分离开来,以便实现科学与教育的创新。他对科学与教育的看法很奇特,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科学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微观结构单元,科学学科研究是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研究的延伸和细化。建立在科学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科学学科学,是钱学森所倡导的科学体系学或科学知识体系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学科。通过梳理科学学科30年来的期刊文献,可以大致圈定科学学科学的主要论题。为了推进科学学科学的有序、可持续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应该实施强化学科意识、借力关联学科、扩充学术队伍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维庆 《现代情报》2009,29(7):44-46,50
原创性研究是图书馆学最高水平、最高层次和具有历史性突破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现状的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还处于一个常规发展时期,原创性研究的基础还很薄弱。图书馆学研究的原创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累积和科学培育的过程,科学累积主要包括整个社会的累积、图书馆学自身的累积、学术思想的累积和个人知识的累积。科学培育主要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价值观的树立和学术传统的营造。  相似文献   

4.
科学治理视野下的中国科学共同体: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志波  李正风  王彦雨 《科学学研究》2010,28(12):1778-1784
科学共同体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参与科学管理是科学治理的基本要求,自律、自主和自治是科学共同体参与科学治理并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而自律性、自主性和自治性不足是我国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治理目标的实现,应从决策机制、管理模式、组织建设、学术评价和精神气质等五个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青年创新人才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主力军,高水平人才出自名师的指导和培养。本文论述了创新人才具备的科学素质和能力,以及在市场经济务件下,创新人才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过程中应克服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创新文化、科学精神与城市技术人才吸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伦蕊 《科学学研究》2009,27(2):170-175
 城市独特的创新文化是其吸聚技术人才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对沪、穗两市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经济因素对城市的技术人才吸聚能力并不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而城市创新文化对技术人才的流动和聚集发挥了引致作用,形成了一种人才集聚的自组织机制。通过深入考察沪、穗两市创新文化的现实特色及其历史渊源,本文发现,海派文化能够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和新事物,因而成功实现了向现代理性主义的转变。而由来已久的弱包容性文化特质使得岭南文化既没有强烈的儒家人文文化作背景,又未能在开放契机中充分吸纳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中的价值理性。相比之下,海派创新文化更重视基础科学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方面,具有自由探索的纯科学倾向;而岭南创新文化则更重视实用技术和科学的社会功能,具有功利化的倾向。正是城市文化品格的不同导致沪、穗人才创新模式与流动向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科学传统与中国科学事业的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首先阐述了科学传统的结构——科学探索的热情、方向和技艺,以及传承和发扬这门技艺的组织、规范和社会基础,进而分析了欧美科学传统的诞生与成长及其移植到中国的曲折历程。文章最后指出,将现代科学传统移植到中国,以建立自主的学术传统,是实现中国科学事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与周光召先生30余年共事过程中的重要时刻为脉络,重温先生的独特人格魅力,以及先生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赤子之情。从感叹先生的精神为时代树立了丰碑,到高度肯定先生为“两弹一星”、国家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发展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从重读先生的“科学精神七要点”,到引申出先生及笔者本人毕生都在恪守的科学精神。笔者和先生始终认为学术民主和自由争鸣是繁荣科学的唯一途径,学术宽容是唯物的科学态度,青年人才的成长是国家发展的未来,科学道德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笔者也寄希望通过全面感受光召先生的科学光芒,进而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寻求到启迪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到:“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把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章对“科学语境”、“科学修辞”、“科学隐喻”相关论文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给出了中国关于这三个主题的研究概况:这三个主题研究的时间较晚,而后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单位来说,主要是个别学者从事这三个主题的研究,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而山西大学已经形成了团队研究的态势,是我国在这三个主题研究上的重镇,在郭贵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研究团队成员在上述这三个主题上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制定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基础科学规划, 必须深入分析基础研究的特点,遵循基础研究的发展规律;深刻理解科学的文化传统,培育 和弘扬科学精神,大力推进学科综合、交叉与融合,对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提升基础科 学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介了自动化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根据10个国际期刊和5 个国内期刊的统计分析,提出了自动化科学的一些未来重要研究方向。根据两个现代企业的 自动化技术的调研,揭示了现代企业对自动化学科的迫切要求。总结了自动化科学中 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早期的科学研究以个人为主,随后他们被组织在大学与科学院中共同进行科研活动,但学科之间也产生了条块分割。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融合,呼唤不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20世纪末高速发展的通信与网络技术,为形成新型的科研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虚拟的科研团队将是未来科研方式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袁维新 《科学学研究》2008,26(2):249-254
 科学发现是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历来是科学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等学科研究的中心课题。本文拟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创造心理学、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史等方面对科学发现的过程与本质作点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者就如何高科学标准选题谈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并介绍了自己科研究 工作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6.
科技资源是从事科技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与信息资源,是提高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科技资源共享可以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建立了科技资源需求、内容、方法体系框架,包括:(1)科技资源共享需求体系,主要是高端化、个性化、绿色化和人性化需求。(2)科技资源内容体系,主要是知识、数据、产品、人才、软件、硬件等科技资源。(3)科技资源共享方法体系,对科技资源描述、集成、评价和分享方法的具体内容、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科技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科技资源进行描述、集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资源分享。本文的研究意义是:(1)对科技资源的内容、共享需求和共享方法的全面研究,有助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标准体系和信息平台的顶层设计。(2)将科技资源描述、集成、评价和分享作为一个高度关联的系统进行研究和实践,有助于解决科技资源共享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科学具有经济化、社会化、系统化、规模化、全球化等明显特征,这些特征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起到指导和启示作用:经济化要求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支持,社会化启示其选题要瞄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系统化指导其加强跨学科、跨单位联合申报,规模化需要构建新型研究基地、打造科研攻关团队,全球化要求长期孕育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8.
项目管理模式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年12月科技部等部门颁布规定,要求以国家财政拨款资助为主的各类科研计划的课题以及相关的管理活动要采用课题制,对科研课题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可行性分析、应用价值分析和潜在问题分析认为,项目管理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改善课题完成情况,并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科学研究最初只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界好奇心驱动的自发活动。近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与技术科学日益紧密的结合,使科学研究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基础科学研究对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意义并从中谋取了丰厚的回报。虽然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基础科学研究因其公益性和非功利性而只能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进行投资。可以说,投资基础科学研究,就是投资国家未来。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科技水平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这和其具有较为完善的科研评价制度密不可分。日本就科研评价颁布了专门的法律,不同层次的评价法律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的科研水平的提高,本文对日本有关评价的不同层次法律法规提出的背景、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日本科研评价法律涉及面广,体系完备。第二,由法律基础长期推动而形成的评价文化在科技界被广泛认同。第三,完备的法律体系、广泛认同的评价文化保证了科研评价的客观公正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