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视报道"定义于电影电视的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的基本传播功能,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或"历史事件的报道",核心功能是告知事实的"报道".针对"影视报道"百年来饱受事实失实的"假面"困扰,本文在能指、所指语言结构和"媒介事件"原理语境下,拟从"影视报道‘假面'困扰源自语言能指、所指结构原理的失衡"、"影视报道‘假面'的本质是演绎‘媒介事件'"、"‘大摄影'技术语境下影视报道的‘假面'消遁与真实回归"、"‘伪记录'演绎‘艺术记录'的有限空间"四方面探寻影视报道守真品格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明铭 《新闻记者》2003,(7):44-46
用事实说话”的“核心是‘说话’,‘用事实’是方法”。 这是最传统的理解,长期以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规范性的内涵”。但是,当我们现在再来诠释这一概念时,我们是否可以注入某些新内容呢?  相似文献   

3.
2001年第2期的<编辑学刊>刊登了邬红伟的文章<也谈"著编合一">.该文从两种编辑谈起,否定了"著编合一"的可能性和存在性,又根据刘光裕"有出版才有编辑"的观点,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得出:"从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看,在出版活动中,‘编'与‘著'是分离的","只要出版还存在,即使到了知识经济社会,进入网络出版时代,编辑这门职业仍将存在,'著'与'编'作为两项不同的工作,两者不可能合一".  相似文献   

4.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界常讲的一句话,也是媒体记者一直在坚守的行为准则.特别是随着微博的兴起,"人人皆媒体".每个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声,给传统媒体提供了很多不确定的新闻源,记者们在获得新闻源后,便会直奔现场,因为"新闻的力量在于用事实说话,媒体必须谨慎线上线下求证."  相似文献   

5.
郝雨 《今传媒》2007,(1):61-62
新闻是要"用事实说话"的,而新闻理论则必须"用概念说话"."用事实说话"的新闻人人爱看,"用概念说话"的理论却显然不会有多少人喜欢.  相似文献   

6.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7,(6):114-116
用事实说话,这是中外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基本原则之一,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新闻靠事实影响受众,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善于用事实说话.对此,中国记协原主席吴冷西曾指出:现在我们有的记者不会写新闻,特别是不会用事实写新闻.他以徐州酒厂女工吴继玲,在粉碎葡萄时一只手被机器轧断后,在各方大力协作下送到上海抢救的报道为例说,这件事本身就已十分感人,足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但记者偏偏加上一笔:"真是社会主义好啊!"似乎不这样写,别人就不晓得.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材料,一般置于评论的开头部分,用以"挑开话题".这类事实材料一般新闻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尽管它们并不一定是评论要分析和判断的对象.它们在业内被称作"新闻由头".比如,原人民日报评论员范荣康的<新闻评论学>中所说,"多数新闻评论,不过是拿新闻作‘由头',从新闻生发开去议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有一段话更多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就是"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不妨循着"三个代表"的思路,把它归结为"三个一切".有的同志讲,"这‘三个一切'具有强大的震撼力、穿透力和推动力".我认同这些评价,觉得这都是发自肺腑的一种文化自觉和思想感悟.进而认为,"三个一切"其实就是"三个代表"在改革问题和发展问题上的具体指向,甚至是又一轮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乃至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政治宣言.我们有必要用"三个一切"的要求,检验并审思我们的文化理念、出版理念.因为,在改革实践基础上的观念反思和理论创新往往是新一轮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相似文献   

9.
陈凌 《编辑学刊》2004,(4):48-50
翻开中外两千余年的翻译史,人们不难发现,"从西方最初的‘直译'、‘意译'之争,到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到前苏联的丘科夫斯基、卡什金的有关译论;从我国古代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易'等,到后来的‘信达雅'、‘神似'、‘化境'说,等等,几乎都是围绕着‘怎么译'这三个字展开的".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研究,不再囿于狭隘的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而是更多地从广阔的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研究翻译,由此摆脱了"历史上翻译研究常见的经验层面而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层面".国际翻译研究领域的这一深化和进展,大大拓展了我们研究翻译的视野,先前遭到忽视的边缘领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笈"不同"籍"     
<三湘都市报>2006年3月10日A10版<传奇天门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鬼谷子还在天门山创立了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并著有武林秘笈<天门三十六量天尺>."连小学生也会发现,句中的"笈"应是"籍".  相似文献   

11.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南方某晚报2006年12月20日A2叠《25年后再相见,几分惊喜几分唏嘘//新老"霍元甲"北京聚首》一文,把"醒木"误为"惊堂木".原文是这样的:"昨天‘聚会'由评书大师刘兰芳的精彩评书进行整个串场.  相似文献   

13.
60年前那个初春乍暖还寒,21辆陈旧的吉普车和大卡车疾驰在华北大地上…… 1949年5月25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就是从这个小山村出发,毛泽东率领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临行前,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战友们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人物写作,"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是一种通病.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是会败坏受众的脾胃的.恩格斯在论及文艺作品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个论断,给我们开出了写好新闻人物的"药方".  相似文献   

15.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述东汉人张芝之草体字迹"号‘匆匆不暇草书'",后世多将此语理解为因时间仓促而来不及或是顾不上使用草书书写,即读作"匆匆,不暇草书".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望舒 《出版经济》2001,(10):10-13
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郑重谈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郝雨 《今传媒》2006,(4):15-16
几年前,关于新闻是否“用事实说话”的问题,以及“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曾经在学术上引起了一场争议。这最早是由尹连根博士发起的。2001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接着,《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呼应尹连根的观点;此后,陈力丹又在《采·写·编》上发表了题为《用事实说话是宣传方法而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的文章,从更高的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到2003年,《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等杂志还连续发表争鸣文章,前者如何光珽的《论“用事实说话”》,后者如李时新…  相似文献   

18.
本刊今年第2期发表了何光珽先生的《论“用事实说话”》一文,针对陈力丹等“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文章发表后,本刊收到一些稿件,或对何光珽先生的文章进行商榷,或从另外的角度对“用事实说话”发表意见。在此,我们选登其中三篇论文的部分内容,以期使“用事实说话”这个新闻学基本论题的讨论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香消玉殒"只用于女性 2011年5月22日<新京报>B05版有一个通栏标题:"挑战者'香消玉殒里根致词悼念--寒冷天气导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时爆炸".这使我想起2005年2月28日<辽宁日报>上的一段话:"不幸的是,1986年1月28日,就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仅73秒时,麦卡利夫人与其他6名航天员一起香消玉殒."两篇报道都使用了成语.香消玉殒".用得对不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场被认为具有"拯救美国"之功效的"揭发黑幕运动".对于这场由大众传媒唱主角的意义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美国人编撰的新闻史均作了比较详细记载,而我们中国人编撰的几本有关"外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和教材,只有李彬的<全球新闻传播史>有所提及,他在论述普利策及其<世界报>同"社会大黑洞""进行不屈不饶地揭露与抗争"时说: "以后兴起的揭丑报道与揭丑记者,即所谓‘扒粪运动'与‘扒粪记者'也就源于此."[1]其他著作对此都没有提起过,仿佛美国新闻传播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过这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