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92年春节前夕,我与同事照例去向巴老拜年.巴老安坐在底楼客厅的向南的一角,正在阅读<巴金文集>的校样.其时巴老因患帕金森氏症,行动不大方便,每天由家人扶着,在花园里散一会儿步,大部分时间就坐在桌前读读写写.由于眼力不济,报刊上字体又小,"读"愈来愈被"听"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3种原著再版:送别永远的巴老 作家出版社新版<随想录>.巴老20世纪90年代写的<没有神>作为这个新版本<随想录>代序,<随想录>还收入巴金先生十几幅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笔者从福州新华书城、晓风书屋营业员获悉,<随想录>是近年来巴老读物中最为热销的一种,2005年作家版<随想录>也卖了不少,遗憾的是该书定价46元显然太高,如能定位在20元上下,销量会更加可观.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作家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编辑的身影.巴金最早的小说<灭亡>,是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叶圣老逝世时,巴金在唁电中深情地说,"圣老是我一生最敬爱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一组引起广泛重视的报道《老作家巴金以一颗慈爱火热的心,同‘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通信谈理想》——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六日,《解放日报》一版在这个显目标题下,发表了无锡十个孩子给巴老的信,以及巴老复信的全文,同时刊载了《呼唤与回答》的专访文章,第二天紧接着刊登了该报记者到无锡会见写信孩子的专访,十月二十日,这家报纸又登载了“寻找理想的孩子”来上海见到巴金爷爷的消息。这组报道发表后,立即引起舆论界的广泛重视和社会的热烈反响。《人民日报》在十月十八日全文转载了十个孩子的信和巴老的复信,(?)  相似文献   

5.
巴金编辑生涯与编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编辑学刊》2001,(3):7-12
巴金是享誉国际文坛的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提起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及<寒夜>等著作.此外,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曾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至今仍盛销不衰.巴金是勤奋多产的作家,他的文集多达26卷.  相似文献   

6.
刘冬梅 《出版参考》2005,(32):37-38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阖然长逝,留给人世间无尽的追思.中华大地,人们不约而同地缅怀着大师正直、真诚和高尚的灵魂,重温着<家><春><秋>里激流般青春的浪花,回味着<随想录>朴实的语句中的深沉反思情怀……而我,身为一位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回眸凝望从一个世纪的风雨中蹒跚走来的身影,追溯巴老在文学出版舞台上曾经纵横驰聘的生命历程,从心中涌起更多的是对巴老作为一代卓越编辑家和出版家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正巴金是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我因工作关系,幸运地与巴金先生结缘,并持续了20多年的友谊。初见巴金1980年代初秋的一天,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告诉我,巴金家中有一批外文书要捐赠给"上图",他嘱我前去巴金家了解—下情况,听听巴老的想法。这可是一份美差呀,想着快要与心中仰慕的巴金见面了,我激动极了。早在读初中时,我就从国文老师那里借阅小说《家》,书中的人物情节让我浮想联翩,"巴金"这个名字也深深印刻在了脑海中。也正是这位国文老师,帮我改名为"斌如"。我原名"慧英",他认为太俗,且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文武  相似文献   

8.
《世纪良知——巴金》李存光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全书收入社会各界人士及巴金亲属和外国友人回忆评说巴金的文章70余篇,多侧面地层示了巴金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思想追求和人格魅力。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品之外的巴老,他的忧患,他的律己,他的自剖,他的反思,他的热情和朴讷,他对于友谊、爱情的执著和坚贞,众多的笔触汇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巴金。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中国的良心,是世纪的良知。人文社出版此书意在贺伴随世纪走过的巴老九七华诞,同时也献给敬仰巴老的读者们。  相似文献   

9.
10月11日上午,由上海市档案学会和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08年"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拉开帷幕,这是连续第四年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纪念巴老的系列讲座。本场讲座邀请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有"越剧王子"之称的赵志刚先生作"谈越剧《家》"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已经过去,回望一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事件,有些内容平淡无聊,有些内容却是回味无穷令人深思.岁束年终,<天府早报>联合<新快报>、<新闻晨报>、猫扑同等媒体共同盘点"2009中国网络大事件".其中,"贾君鹏"因为红得突然、迅速,甚至"莫名其妙"而位列第三.  相似文献   

11.
“场(Ba)”、熵与情报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春玉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4):135-138,22
介绍“场(Ba)”的概念及其种类;揭示不同的“场”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概述熵的由来及信息熵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场(Ba)”与熵的內在联系及“场(Ba)”、熵与情报学的关系,并给出基于熵的“场(Ba)”的作用量的计算方法。最后提出“场(Ba)”和熵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是情报学未来研究的新课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巴金和胡乔木都已辞世多年,想起当年他们之间的交往,似乎也折射了那时政治和文艺某些纠结的历史印痕,仍然觉得很有意思。胡乔木在"文革"前就是思想文化界的重要领导人,"文革"后更是中央高级政要,处于意识形态中心地位,常常既要表现他的礼贤下士,爱护团结知识分子的善意,同时又要紧紧掌控所规定的思想空间,两者交替使用,在思想文化界留下了许多"佳话"。巴金作为作家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文革"后执意真话直说,坚持独立思考,反思"文  相似文献   

13.
吴臻 《档案与史学》2014,(11):23-25
使用了“迂回战术” 1980年,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刘光清从上海师范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四川中路220号的上海市档案馆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去年11期刊载的《巴金档案征集记》一文,述及上海市档案馆为南京肉联厂牵线搭桥、向巴老约稿一事。而我,便是当年那位带着肉联厂同志寻到档案馆的牵线人之一。1988年,我在上海第二商业局档案室工作,有一天接待了三位南京肉联厂的同志。那时上海市场供应的肉类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该厂,因此我们局和他们的关系也较密切。见面后,南京同志开门见山,希望获得帮助,代为联系巴金先生并请他为该厂即将到来的厂庆题词。  相似文献   

15.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6.
17.
知识场与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场和知识场的概念内涵,场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提出了隐性知识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场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彩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4):122-133
依据知识管理的知识场理论与情景学习的场景理论,将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场划分为实习场、主题知识社区和社会知识网络三个层面,分析三层知识场之间存在的相互嵌套关系,提出连接三层知识场的动力机制,并分析每层知识场所对应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与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这是八大处公园档案室珍藏的一张百年老照片.照片上中间那位,僧人打扮,须发皆白,道骨仙风,一看便知是位阅历颇深的僧人.僧人两边那两位,身穿长衫,毕恭毕敬,对僧人充满景仰之情.这三个人是谁呢?照片镜框里衬着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