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意义】以图书情报学部分核心期刊为例,以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分类号为研究对象,分析图书情报 学跨学科知识输入特点。【方法/过程】首先,用定量方法评价图书情报学的跨学科知识输入现状,并测定各学科对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输入的影响大小。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原文献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 2-模 网络,对现阶段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输入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 输入程度低,主要知识输入学科为: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法律及社会科学总论,其中计算机科学对图书情报学研究 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期刊耦合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并通过分析学术期刊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耦合强度揭示学科内部、学科内部与学科外部的知识传播,为细粒度分析期刊耦合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方法】 以我国图书情报类17种CSSCI核心期刊2009—2014年的所有论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17种期刊的三个(国内学科内部的、国内学科外部的、国外的)参考文献数据集;在Ucinet6.0环境,从吸收学科内部知识、学科外部知识、国外知识三个维度上对期刊耦合网络进行了凝聚子群分析、密度分析和中心性分析。 【结果】 在三个不同的维度上,17种期刊的子群划分结果有差异、相同的期刊子群成熟度有差异、同一期刊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差异。 【结论】 在不同维度上进行期刊耦合分析,能够从不同视角观察学科期刊间的亲疏关系,更细致、全面地揭示期刊对应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成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因子百分位(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JIFP)在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中的局限性。【方法】 通过JCR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结合JIFP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揭示JIFP的局限性。【结果】 JIFP的数值过于依赖学科规模;JIFP过分强调影响因子排序而掩盖了影响因子数值的差异;同一期刊在不同学科的JIFP差异明显。【结论】 JIFP应用于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具有明显局限性,应慎重使用JIFP进行期刊跨学科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跨学科输入知识是指其他学科(跨学科)的知识被目标学科多次引用,并逐渐成为目标学科的研究内容,刺激知识创新与生长,进而促进学科发展。因此,识别跨学科输入知识,测量其对目标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有利于分析学科进步的跨学科来源及作用力大小,有利于把握学科创新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方法/过程】基于跨学科引用,从跨学科输入知识在目标学科的研究热度、研究广度、研究深度3个方面,构建跨学科输入知识对目标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模型,测度影响力程度。并以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程度较高的6种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通过影响力模型,测量跨学科输入知识对图书情报学的影响力大小,并根据趋势分析法将跨学科知识的影响力趋势分为上升型、稳定型和下降型。【创新/局限】本文构建跨学科知识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后续将进一步分析跨学科知识对目标学科的作用点,识别跨学科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从引用与被引用两个角度全面分析学科的跨学科性。【方法/过程】以图书情报学18 种核心期 刊为例,从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下载该18 种期刊1996 年至2015 年载文的参考文献与施引文献期刊题录信息,以题 录信息中“刊名”字段与期刊-学科分类体系进行学科匹配,确定引文学科来源,从引用与被引用角度全面分析图书 情报学的跨学科性。【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基于引用与被引用文献信息,可以从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角度反 映图书情报学跨学科性特征。即:跨学科广度大、跨学科强度高、知识输入与输出表现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和主要交流学科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被Scopus数据库收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走出去的措施和建议。【方法】采用多元统计和分析法对Scopus数据库收录的我国主办的83种人文社科期刊,从收录规模、学科领域、语种情况、对外出版和传播机构、主办单位、是否有CN号、期刊版权归属以及是否开放获取8个维度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各维度的相关特征。【结果】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被Scopus收录的比例低;学科覆盖面较广,涉及较多的是社会学科,人文艺术学科,商业、管理和会计学科等;被收录的主要为英文期刊;大多通过国外出版集团对外传播;被收录期刊的主办单位以我国高校为主;多数英文期刊没有CN号;有些期刊的版权不属于中方;被收录期刊开放获取模式转型趋势明显。【结论】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应进一步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多举措办好英文期刊,加强中文期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期刊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增强自主化对外传播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和主管单位应加强期刊管理和提供保障,适当增加开放获取期刊比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内部知识结构探索学术期刊跨学科性与其影响力的关系,为期刊发展及学者提供参考。【方法】以CSSCI图情档期刊为例,计算其知识多样性、知识均匀性、跨学科程度及影响力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发展趋势;采用回归分析探索期刊跨学科性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期刊知识多样性逐年升高,表明各期刊研究主题多元化程度逐渐提升;知识均匀性表现出较大差异,76%的期刊的知识均匀性呈下降趋势,表明大部分期刊形成优势主题并积极吸纳更多主题;跨学科程度逐年升高,期刊知识整合及创新性不断增强。【结论】期刊的知识多样性和跨学科程度显著正向影响期刊影响力;知识均匀性与跨学科程度存在相关性,但具体表现需要进一步探索。期刊应注重学科知识多元化发展,提高优势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程度,以促进期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Scopus和WoS收录开放获取期刊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引导科学社群定量认识开放获取期刊在当前高水平学术期刊中的整体情况和发展速度,为国内同行进行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采用引文分析法、多元统计法分析Scopus和WoS收录的OA期刊分布情况,比较各学科OA和非OA期刊各项评价指标均值差异,以及它们在这些评价指标的进步速度上的差异。【结果】发展中国家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程度普遍较高,然而中国出版的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程度却比较低;Scopus和WoS在医学、药学、生物和地球科学领域OA比例较高;Scopus和WoS收录的OA期刊在各学科上的期刊评价指标均值均低于非OA期刊,然而OA期刊相比非OA期刊在期刊评价指标的进步速度上更具有优势。【结论】建议从国家层面对开放获取期刊予以经费支持并制定相应的开放获取政策,在期刊开放出版领域普及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向科研社群普及开放获取期刊的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新时代开放科学快速发展背景下,基于开放获取主要类型与不同期刊资源禀赋,提出遵循共同价值准则且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差异化开放获取思路。【方法】系统梳理相关文献,明确国内外开放获取最新趋势,根据调研数据与办刊实际,运用层次分析法、访谈法、归纳法设计我国学术期刊差异化开放获取推进策略。【结果】根据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现状及类型,结合案例提出采取全方位开放获取策略提升传播效能、采取渐进式开放获取策略满足学术需求、采取探索性开放获取策略促进知识共享等主要举措。【结论】学术期刊应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有重点地选择契合自身实际的有效路径来推进开放获取,以更好地发挥传播学术成果、促进科学研究的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通过对不同类型虚拟社区中基于问答交互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跨社区、跨学科的差异分析,为各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知识交流支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选取ResearchGate、知乎、小木虫、CSDN、经管之家等虚拟社区及其中的编程语言、金融学2个学科版块,结合熵权法计算的社区学科问答综合度量,建立多元虚拟社区问答交互知识交流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社区学科的相对知识交流效率,并进行跨社区和跨学科的比较。【结果/结论】多元虚拟社区整体规模效率较高,但纯技术效率有待提高,且社区规模对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跨社区层面,综合性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垂直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跨学科层面,经管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理工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创新/局限】本研究突破学科差异视角,从社区类型本质差异切入,开展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问答交流效率差异分析,以指导不同类型虚拟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建设模式。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科范围,且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与情感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期刊引证指数(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JCI)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及评价应用。【方法】 系统梳理JCI设计理念及相关理论,从InCites-JCR采集相关数据,对JCI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与影响因子相比,JCI对引证时间窗口、文献类型、被引频次计数方法等设计更加合理,并且对被引频次按照学科、出版年和文献类型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能够更加合理地用于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尤其是期刊的跨学科评价。【结论】 JCI应用于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设计体现了跨学科评价理念,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梳理并综述期刊跨学科性测度及期刊跨学科性对期刊评价影响研究的发展态势,总结期刊跨学科研究的内容和进展。【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数据库检索期刊跨学科性和期刊评价的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和分析重要文献,对期刊跨学科性及其对期刊排名或期刊评价指标的影响进行系统综述和述评。【结果】在不同学科领域,期刊跨学科性对期刊评价或期刊排名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学科领域的跨学科期刊在期刊排名中占据优势,而有的学科领域的跨学科期刊在期刊排名中处于劣势,在有的学科领域中期刊跨学科性对期刊排名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在评价跨学科期刊或利用期刊排名进行学术评价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能够达到提升期刊影响力、彰显期刊学术价值、树立期刊学科品牌、打造期刊个性化名片等目的。【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外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融合现状,总结适合国内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模式。【结果】 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闻报道,挖掘学术论文的社会价值,期刊集群整体营销以及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结论】 将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提高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梳理和分析跨学科期刊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构建和优化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方法】明确科技期刊相关跨学科评价指标的概念和特征,并据此来检索相关文献,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结果】跨学科期刊评价指标可分为基于被引频次绝对数值、基于被引频次排序位置、基于引用量绝对数值3种类型,但这些指标大多存在引文同质与自引操纵等缺陷,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结论】要构建跨学科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提高引文区分度,纠正偏态分布,还需提升新指标的认可度和使用度。  相似文献   

15.
温芳芳 《情报科学》2017,35(11):121-125
【目的/意义】分类号与关键词对应关系的研究不仅能够推动计算机自动分类技术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改进 共类分析和共词分析的效果。【方法/过程】以国内9种图书馆学期刊近五年发表的论文为例,构建中图分类号-关键 词隶属关系网络及多重共现网络,对分类号和关键词的对应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研究表 明高频共现关系能够直接判定中图分类号与关键词之间的隶属关系,此外还证实分类号-关键词多重共现分析较 之传统的单一共现分析方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更好地发挥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类期刊引领学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传播研究成果的职能,提升科学学等学科的显示度提供参考。【方法】从栏目设置、研究主题、开放获取、新媒体平台等角度对该类期刊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研。【结果】科学学期刊建设与学科发展存在沟壑,期刊间栏目设置和主题趋同明显,开放获取程度不高,新媒体平台内容匮乏。【结论】提出重视科学学理论、方法论等基础研究成果的刊发 ;以学术引导资政;突破同质化,打造和而不同、共生有序的专业期刊群;完善开放获取与特色平台建设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研究数据期刊的载文特征,对于数据期刊管理和相关学科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 《Scientific Data》和《中国科学数据》两种数据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分别获取文章的作者信息、收稿时间、 发表时间、学科类别、参考文献数量等内容信息,经过初步处理后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剪除无用规则并匹配后得到 关联特征。【结论/结果】通过关联特征发现:《Scientific Data》的作者以美国为主,英国、德国、中国、日本等国家也积 极参与,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主要集中在20-40篇之间;《中国科学数据》的作者主要是中国科学院部分院所,但院 外机构较少,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主要集中在0-20篇之间。两种期刊所载文章的收录发表时间差大多在100-200 天之间,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均是两种期刊的重点关注领域,但两种期刊对社会科学领域重视程度不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依据结构功能理论和期刊数据政策的相关研究,科学设计评价期刊数据政策的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层次分析法打分赋值评价指标体系中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计算权重。【结果】 构建的期刊数据政策评价体系中,提高期刊质量、规范数据质量、便捷读者应用等指标权重较高,在期刊数据政策中较为重要。【结论】 建立了较为系统、全面、可操作的量化期刊数据政策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分析已有期刊数据政策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参考文献各指标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为撰写高被引论文、科学评价计量学指标等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3年Web of Science中凝聚态物理学科下的12种期刊共计8847篇论文为样本数据,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测度了参考文献的4类指标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控制期刊影响因子的前提下,12种期刊的代表时间维度的普赖斯指数都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大多数期刊中,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表征跨学科性的香农指数也对论文的被引频次有显著正影响;而表征论文质量的篇均参考文献被引频次中值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确。【结论】 参考文献的一些指标可能影响论文的被引频次,结合实证结果,对科研工作者合理利用参考文献产出高质量论文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大数据时代,从认知与挖掘学术期刊的数据视角,探究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化,传播价值重构的路径。【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学术期刊数字化以及网络传播现状;对比学术期刊数据化需求,从科研行为,学术传播,科研场域等维度分析学术传播从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型策略。【结果】 盘活学术期刊的“数据”能延伸学术知识资源的价值链。【结论】 大数据时代,挖掘学术期刊的数据及其价值,可以促进学术期刊的“数据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