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通常,企业报编辑的工作主要有两大块,改稿和组版,最能体现编辑功底、最耗费编辑精力和时间的,我认为是改稿.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十年,每天收到和处理的大都是通讯员的来稿,在这些来稿中当然不乏佳作,但大多数来稿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常,企业报编辑的工作主要有两大块,改稿和组版,最能体现编辑功底、最耗费编辑精力和时间的,我认为是改稿.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十年,每天收到和处理的大都是通讯员的来稿,在这些来稿中当然不乏佳作,但大多数来稿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个合格称职的编辑,必须具备基本的"六艺",即: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校。但是,市场经济需要营销,在出版业内,也提出了"全程营销"的要求。对于编辑来说,也相应提出了新"编辑六艺"。传统的编辑六艺,主要侧重内容的合格优质,新"编辑六艺",则主要侧重形式的合格优质。  相似文献   

4.
漫谈文稿编辑"信达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作新 《编辑学报》2002,14(3):182-183
探讨科技文稿的编辑加工如何做到"信、达、雅".以"信、达、雅"为尺度,对个案进行分析.认为文稿的编辑加工要实现"信、达、雅",要求编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编辑业务能力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5.
也谈"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期在《大学出版》杂志上拜读了一位同志的有关"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目前实行的策划编辑制,其负面影响"日益彰显",常常导致诸如"选题质量很难保证","文字编辑参与选题策划的意识淡漠……编辑群体资源浪费","编辑整体素质弱化","工作质量、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甚至"不利于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发挥作用",故而认为"对我国绝大多数出版单位来说,不宜实行策划编辑",而应实行编辑策划制.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第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策划编辑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第二,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应该并存.  相似文献   

6.
编辑要善于"借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登武 《编辑学报》2010,22(6):542-544
在对科研成果评判、扬弃、更新与组织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善于:向作者和审稿专家借"智力",以获得阐释创新信息的能量和增强内在的学术张力;向读者借"识力",以优化编辑创意和修正信息评判标准;向其他媒介借"传播力",以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并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编辑"这个词作动词时,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资料和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说明,作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其劳动对象是别人创作的作品;编辑所做的工作是为别人的作品"补漏拾遗、锦上添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作嫁".尽管,近年来"策划"概念的提出,使得许多编辑的工作重心从"事后把关"转到前期介入,成为选题策划的主动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为人作嫁"的角色定位有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刚刚工作的时候,有前辈提醒,编辑更多要会做"减法",同时谨慎做"加法",说的是编辑工作需要去芜取精、删繁就简,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帮记者洗练信息,升华稿件,但因为没到一线采访,编辑不能轻易增加新闻事实,以防出现偏差或错误。几年工作下来,觉得前辈所言确实有理。但笔者最近也在思考,编辑不仅要会对来稿做"减法",也需要做好更多的"加法",为报道"赋能"。这里的"加法"不是说编辑要凭空增加报道内容,而是说在采写编评排的新闻生产全流程中做增量,创造融媒体时代新的新闻范式。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一生有60多年致力于编辑出版工作,他对编辑职业的认知经历了由不知到"知之"的阶段,他对编辑职业的热爱由"好之"升级到了"乐之"的境界。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和实践证明:对编辑职业的"知之",需要具备自信心、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对编辑职业的"好之",需要从浓厚的兴趣和全身心的投入中培养;对编辑职业的"乐之",需要从作者的感激、读者的好评和同事的敬业乐群中体味。追忆叶圣陶对编辑职业"知之、好之、乐之"的心路历程,旨在承继和弘扬其敬业、乐业精神。  相似文献   

10.
"出版"被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因此对作为出版之重要环节的"编辑",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常人们是这样来解释编辑概念的,即"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做准备的工作".这个释义的关键在于"选择"二字.它意味着在图书出版中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编辑工作者,被赋予了"选择权".  相似文献   

11.
稿件退修要做到"三心"、"二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稿件退修是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提高稿件信息的效价,使稿件趋于完善,从而提高论文和期刊的质量①.笔者将退修工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认为做到"三心"、"二意",即责任心、平常心、虚心及注重文章的新意、发掘文章的深意,是做好稿件退修工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说起编辑工作,一般都认为是"来料加工",即把作者交来的稿件,经过鉴别选择,拾遗补阙,条理规范,字斟句酌,形成内容比较完整和形式比较完美的图书。实际上,编辑工作还得有另一功,这就是"找米下锅"。它不完全依赖作者来稿,而是通过制定选题、约稿和组稿,促使作  相似文献   

13.
谈现代图书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川民 《出版科学》2008,16(1):14-17
现代图书编辑应该做到"博"与"专"的有机统一。要做到既"博"又"专",就必须读书、写书、评书。  相似文献   

14.
应注重学术期刊的编辑审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刊物质量除了与来稿的质量有关外,编辑的审稿能力与刊物的学术质量密切相关.[1]如何将一块块瑕瑜互见的"璞玉",雕刻成流光溢彩的语言文字艺术品,全凭编辑的功力.在整个编辑工作中,审稿工作是编辑工作的重点.以下结合笔者多年的编辑经验,谈谈对此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增加睿智和通达的底色."随着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作为编辑应该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播好中国的声音;作为编辑,要有主人翁精神,要有为文化市场繁荣"当家"的担当;作为编辑,肩负着繁荣文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应当具有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作为编辑,可以骄傲地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问世,都离不开我们的眼光、胸怀、智慧与辛劳;作为编辑,更要勇敢地承认,"十二五"规划完成"喜忧参半"中的"忧",编辑责无旁贷!因而有必要重提主人翁精神,有必要响亮地提出:编辑要"当家".就是说,如今的编辑,生逢其世,更应该紧随时代,当家做主,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16.
编辑在工作中肯做"有心人",肯下苦工夫,就能够练就一双慧眼,从大量的自来稿中发现既与刊物内容相符又有较高水平的文稿,提炼出刊物需要的、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让自来稿中这些隐性的资源成为办刊的信息库。  相似文献   

17.
如今,少数报刊编辑为了"利想钱图",什么话都能说出口,什么事都能干得出。2006年3月,某省级杂志社的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我们编辑室收到你的很多来稿,内容很好,文笔不错,准备近期陆续刊登。为感谢  相似文献   

18.
朱凌燕 《传媒观察》2012,(10):47-48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高品位、高质量,是一份刊物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然而,对一份刊物而言,其作者群往往是参差不齐的,稿件(尤其是自发来稿)质量更是千差万别,正是编辑工作的"深度",才能保证刊物的品位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编校工作中"宏观"与"微观"的思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的革新,当今大多数图书、杂志的出版都趋向于采用"编校合一"的体制.相对于传统的"编校分离",在"编校合一"形势下,已经淡化了编辑和校对的区别,编校人员无论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还是在稿件的"三校一读"过程中,都需要用审稿的眼光审视手中的稿件.  相似文献   

20.
孙梅 《编辑学刊》2002,(3):77-78
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全球化.某些西方国家以其强势经济推行其文化观念,企图在全世界实施文化霸权.作为一名编辑人员,应该对这一点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学习、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等于"全盘吸收",更不是"全盘西化".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第一防线,编辑人员首先要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