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现象,从屈原起,贬谪又和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唐南贬诗人诗作均有屈原情结.刘禹锡、柳宗元受屈原<离骚>、<九歌>等作品的影响,突出怨愤精神;元稹、白居易理性较强,对屈原的忠直精神表示认可,但并不学习屈原意志;韩愈与李绅通过与屈原悲惨遭遇的比拟,抒发自己无辜被害的怨愤,偏重于个人情怀的表现.初盛唐贬谪诗人的屈原情结,是中唐诗人的渊源,二者尽管有理性与情感之别,但总体上中唐时的悲剧气氛要比初盛唐时期浓厚得多.  相似文献   

2.
中唐诗歌的繁荣得益于中唐贬谪诗人的人才辈出,同时受当时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贬谪诗歌勃然兴起.中文诗歌离不开意象,贬谪诗中的意象处理关系着诗歌解读的成功与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凡优秀的贬谪诗,都凝聚着译者在意象处理中的匠心独运,精思巧构.诗歌通过相关的意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  相似文献   

3.
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文化方面较之北方强势文化区仍属于弱势文化区。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事贬谪江陵,由强势文化区进入弱势文化区。元稹寓居江陵近五年,创作的江陵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不乏对楚俗的描写。从强弱势文化角度来切入,元稹诗歌中流露出对弱势文化区陋俗的一种批判色彩。究其原因,是元稹受传统儒家思想、农业为本思想及身处弱势文化区无力用强势文化观念改变陋俗的矛盾三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和中国历史上,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是唯一直接参与了中唐两大事件--永贞革新和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其人生充满悲剧的色彩,然而从政的经历和长期的贬谪,也锻铸了他那孤独而不屈的灵魂.柳宗元在对现实和传统所作的深刻反思中,表现出极其卓绝的识见和光彩四溢的才华.本文以柳宗元在长安、永州、柳州三个时期丰硕的文学成就,说明子厚是开一代文风的改革家,中唐文坛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5.
贬谪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常见的人生经历.在中固古代文化背景下,柳索元作为贬谪南荒达十四年之久的谪吏,在贬谪时渡过了他一生政治上啊晦暗的时期,却创造出辉煌的思想作品和文学作品,其影响直至"五四"时期.其贬谪时期的心态是复杂而充满骚怨的.  相似文献   

6.
中唐文学与当时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永贞革新之前,引起中唐大量诗人贬谪的主要原因不是宦官专权和党争,而是权奸擅政。权奸擅政在使朝政日益腐败黑暗,大规模朋党产生,加深皇帝对朝臣的猜忌,宠信宦官等方面起到加剧作用。对权奸擅政的研究有利于还原当时真实的生态环境,促进中唐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齐已是唐末五代著名诗僧,作为禅法与诗艺均有创获的高僧,其诗学思想难免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齐已生平考察其与沩仰宗门的渊源,并由此揭示沩仰禅法对其诗歌创作、诗学理论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8.
贬谪黄州的苏轼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著名的赤壁三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自然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试从赤壁情结产生缘由、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及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阐释,力图让苏轼赤壁情结更具体、更形象地呈现出来,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苏轼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人们或言其幸,或言其不幸。就其生活的宋世而言,苏轼可谓躬逢其盛:他不仅是"科举社会"的成功者,而且是求仁得仁的党锢清流。苏轼的不幸,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一个样本:士大夫之被贬谪,不是自苏轼始,也不是至苏轼终;就士大夫受处罚的程度而言,苏轼既非空前,更非绝后。论及苏轼遭际,必须将其置于具体语境下,方能真切著明。立足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长时段"地考察,苏轼是幸运的。至于其跌落谷底的人生磨难,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常态而已,不宜诉诸道德主义情绪将其放大。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和柳宗元同为中唐杰出的文学家,相似的贬谪经历使他们拥有悲苦、愤懑和坚贞执着的共同心理。然而,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又使得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人格精神及贬谪心态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唐代开始九华山即有禅宗传入,但九华山开山祖师僧地藏应该不是禅门中人。禅宗史籍中提及唐代九华山禅门人物是行者甘贽,他是南泉普愿禅师的在家弟子,是有名的居士。宋元时期九华山禅宗较为活跃,从隐居九华山的诗人杜苟鹤的诗中即能窥见一斑.此时最有名的禅僧是临济宗的大慧宗杲。明清以来,九华山禅宗传承脉络较为清晰,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二大派系。曹洞宗寿昌系和云门系在九华山都有传播。  相似文献   

12.
位于镇远县中河山山崖南段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迄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历史。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它具有多地域、多民族的特征,还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于一体。目前对于它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多元性上,从人的行为心理角度去研究它的建筑空间特点,通过了解特殊地域环境下的古代建筑空间与人的相互关系,对现代建筑的空间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隐逸情结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永恒话题,在其他朝代出现的隐逸中多因官场黑暗和民族压迫,而在元散曲中大量出现的隐逸题材却不然。如果说汉族文人是因异族入侵或民族压迫等原因选择归隐,那么诸多蒙古族高官也向往山林又该如何解释呢?另外还有大量的乐道作品出现,加上作品语言的大胆直白,都不是用传统观点能说清楚的。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多民族共存的朝代,各民族融合交流的过程中,汉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全真教的盛行和宽松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等民族文化交融因素也势必会影响元散曲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一首自叙式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揭示,也是屈原心灵世界最生动的写照。本文对诗中“吾”的心路历程作了梳理和分析,从其心理活动过程来看,较大的波动有八次,内容顺序如下:条件优越,自负不凡;纯洁高尚,遭遇不公;回家遭训,被迫出走;虚设幻境,倾诉心声;“求女”为喻,以通君侧;占卜决断,指点迷津;昆仑寻根,往而复返;先贤召唤,舍生取义。将其全过程贯穿起来后就能看出:《离骚》是屈原悲剧性人生道路上心灵历程的吟唱。千载独步,无可比象!  相似文献   

15.
戴震在其思考中表达了对作为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的反抗以及对个体生命深切的关怀,本文试图通过对"以情挈情"的分析,去感受与揭示处于"前近代"中的儒者在面对道德上自我主宰与政治上个人绝对不受侵犯的纠缠时所作的应对。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的我国第一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反腐倡廉思想是屈原生命的叙述轨迹,其核心是依法治国,实现公正公平的美好社会。屈原反腐倡廉的思想除了坚决、修身、内省、端操、求索、无悔之外,还提出了既遵道而得路的路径和现实相结合的反腐强国途径。屈原对腐败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坚决反对和批判现实的历史的和所有的腐败,因此具有现代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屈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洁的人格,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典范。辛弃疾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屈原精神及其创作上的艺术手法,屈原及其骚赋已深入到辛词内部,成为辛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切都源于辛弃疾对屈原更深层意义上的相承关系,即辛弃疾身上浓厚的屈原情结:两人都有着执迷求索的悲剧人生,有着功名与诗名之间的理想困惑,都有依附与独立的矛盾人格。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歌中的一枝夺目奇葩——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山水旅游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意境展示着自然、生命之美的永恒魅力。特别是孟浩然诗歌所营造的空灵美妙的意境;王维诗中诗情与禅意的水乳交融;李白在诗中所展示的崇高的美学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悲凉以及在平凡风景中发现美、表现美的丰富内心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代表着唐代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进行山西古文献田野调查时发现山西浑源孙氏墓碑数通,其中郝采麟、姚匡弼所撰三篇碑文为大型断代文总集《全元文》所未收,可作补遗。同时对碑文相关内容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摘要:曾衍东不仅以<小豆棚>与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而且他还是一个大画家和画论家.有"今画"和今画论<七如题画小品>行世.他的"今画"全部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这在清中期的画家中是极为罕见的;他的画论就当时人物、现实题材等均有一系列创新之见,对当代画家颇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