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是中等师范学校的根本任务.在落实中师培养目标时,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追求少数学科"尖子",这是关系到中师办学方向及其教育思想是否端正的问题.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发展我国中师教育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师范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如果师范学校毕业生中有百分之一的"次品",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就会百分之百地影响他的教育对象.因此,面向全体师范生,教之有格,严之以格,毕业后个个都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是我们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毋庸讳言,在培养合格小学教师过程中,总有些师范生在某些学科是拔尖的.对,于这些学科尖子我们当然要爱护并提  相似文献   

3.
我们是“尖子”派,主张培养学科尖子.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合格的小学、幼儿教师,这是中师教育的目的和性质所决定的.但事实上,经过几年的中师教育,有的人不一定合格,有的人还会“超格”.这些“超格”的师范生实际上就是学科尖子.这是不容抹煞的客观事实.我们当然要扶持不合格的中师生,使其合格;同时,我们也要帮助“超格”的学生,促其冒尖,培养出学科尖子.这样做,完全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的学科尖子,应当做到在掌握中师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因为只有打好知识基础,吸收了丰富的知识乳汁,才可能更好地冒尖.  相似文献   

4.
我的尖子观     
实现中师培养目标与鼓励师范生冒尖优化在理论上的统一是说得通的,但对于鼓励冒尖、似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一、尖子的标准.师范生的志趣、特长因人而异,理应因材施教,这一点不会有  相似文献   

5.
是激励教师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合格小学教师,还是在培养尖子学生方面进行竞争,这已经在一些师范学校引起争论.我认为,应该落脚在使全体毕业生合格上.如果提倡培养尖子学生的竞争,就违背了师范学校的教育任务.强调师范毕业生全员合格,这是中师的特殊性确定的.师范学校属于专业教育,其学生一毕业就要当小学教师,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我校把"培养学科尖子"同"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诸项作为教学改革的总体设想写进了学校计划."培养学科尖子",是这个计划的组成部分,不是一个孤立的口号.它包括以下五个要点:(一)学校必须根据小学教育对师资的需求,有计划地培养学科尖子;(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志趣和专长选择培养对象;(三)学校要制定培养学科尖子计划和相应的考核内容及办法;(四)培养学科尖子的主要途径在课外;(五)学科尖子生的其他各科成绩必须达到及格以上的指标.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合理的教学构思.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小学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向纵深发展。如何使素质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我以为特别要注意三点。一、要顾及全体。顾及全体,指的是教育要面向整个教育对象,而不是面向个别或部分;既抓优生(本文主要指学科素质方面),也抓差生。不是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传统的教育观点“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就认为不论对哪一类人都应给以教育。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对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古今正确的教育观都视全体教育对象为一个整体。但目前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  相似文献   

8.
<正>一、多元智能理论要面向全体学生所谓面向全体学生,不再是面向经过挑选后的、学习成绩相差无几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有差异的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差异很大的学生。如何对待学生差异的问题,便是能否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要求的关键。传统智能理论仅仅以人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为依据,构建了与传统考试方式一致的智商(IQ)测试方法,它关注的是"你的智能有多高"。而"多元智能"则不同,它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学逻  相似文献   

9.
<正>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面向全体与培养尖子人才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本文阐述了数学优秀生一些显著的素质特征和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1.
卞红波 《广西教育》2014,(41):116-116
正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所谓的面向全体总会存在着一些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的"潜力生"。初中化学是在九年级刚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它既陌生又神秘,每一位学生也都站在了相同的起点上,只是存在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方面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伊始我们就要在摸清学生底子的前提下,关注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中师培养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统一要求,明确规格;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必然要求打破平衡,因材施教,鼓励冒尖.此二者似乎矛盾,其实是相容不悖的.正是这种"面"与"点","一般要求"与"特殊要求"的辩证发展,相互促进,推动着中师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为实现中师培养目标,造就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毫无疑问,中师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由中师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具体地说,中师培养的合格小学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规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小学教育的良好素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在不"误人子弟"这一点上,中师是不容许出废品的.应该说,面向全体学  相似文献   

13.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学困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本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谈谈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一、文化课教学中“应试教育”影响的表现 1.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习尖子”、“升学苗子”,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由于招生体制不完善,职业中学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参差不齐,多数是“应试教育”下中考的失败者,即所谓的“三类苗”,而职业中学教师,大多由普教转入职教,他们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经验、教学心态已或多或少地形成“应试”的教学定式。因此教学重点还积重难返地放在少部分“成绩”优异者身上,教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练习及辅导,都不能面向全体,更做不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5.
<正>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创新创业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广谱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教育原则,这些政策导向指明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广谱式"发展的重要趋势。所谓"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贯穿于高校教  相似文献   

16.
<正>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差距。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就是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既要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学科教学知识被誉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其实质是"转化",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对于师范生而言,这种教学智能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师范生的自主建构,即师范生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其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教育是促成师范生习得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就是全体学生。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只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冷落了其它学生。英语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我多年的英语教学生涯中,接触过无数的学生。何为"英语后进生",英  相似文献   

20.
借鉴"分层教学"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在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方面,也不妨搞一搞"面向全体,分层推进".所谓"分层推进",就是在竞争方面,不搞"一篮子工程",不"核桃栗子一起数",要分层激发教师们参与竞争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