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仅仅使用"√"或"×"来评判正误,这种做法虽然便于指导学生学习,但对学生来说千篇一律、缺乏激励性,且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学生的学习习惯,解题过程、思路、方法,学习品质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来。此外,单纯地用"√"或"×"来评价学生的作业,不利于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那么,我们为何不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2.
向来我们批改数学作业习惯用"√"、"×"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而学生解题的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并不能从中反映出来。此外,单纯地用"√"、"×"来评价学生作业,枯燥乏味、缺乏情感交流。如何更好地通过作业的批改,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介绍了一些笔者尝试的作业批改方式。  相似文献   

4.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等级制简单地给予评价.这种方法,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此外,单纯地用"√"和"×"或等级来评价学生思维、学习成绩,会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近两年来,我市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作业改革,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在数学作业中使用评语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刘权益 《考试周刊》2013,(48):78-78
作业批改是老师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延伸。如果老师单纯地用"√"和"×"作评价,虽然能对解答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正误作出判别,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激励性,更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怀,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不能针对不懂之处进行补授,更不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只有改变作业批改的评价方法,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教师全批全改并以"√"和"×"等符号、画横线、加批注等方法对学生作业的正误做出评判,并用等级对学生作业的整体情况做出评定的作业批改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作业情况采用多种灵活的评价方式。从小组互批、学生自查和典型作业展示三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下数学作业批改方式进行实践尝试,探索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深入数学思考的作业批改方式。  相似文献   

7.
周进 《华章》2007,(11)
教师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地进步。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8.
陈志国 《教师》2013,(19):107-107
通常,对于数学作业的批改,教师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等第评价。这种方法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等第中体现出来,而这些因素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此外,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对于错误的地方画圈,指出其不足;用"☆"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高中数学作业批改的误区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发现问题,改进教法,优化教学。但若方法不当,作业批改也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之效。目前,高中数学作业批改存在如下一些误区:1.重答案轻过程"√"和"×"是教师评定学生作业的工具。教师往往只顾得上使用"√""×"等符号进行简单判断,学生也只能由这些符号获得自己作业正误的信息,而产生错误的原因却一无所得,从而堵塞了他们由谬误走向正确的渠道。  相似文献   

10.
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是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一个窗口,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力载体,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实施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老师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等级制量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过程、方法和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丁伟炎 《学子》2013,(4):34-35
长期以来,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都习惯采用"√"与"×"来评判正误,"非对即错",再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总体评价。那么,这种以"对错"为主要指标评价学生作业优劣的批改方式,实效究竟如何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数学教师也许并不陌生的两个场景:场景一:当小组长将教师已批改的数学作业本发还给学生时,一部分学生表情冷漠,看都不看一眼,就将作业本塞进了书包;一部分学生翻开作业本匆匆看一下对错和成绩,便把本子合上;另一部分学生打  相似文献   

12.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教研会上,大家对某位教师一道数学题的批改产生了争议。案例如下:练习题学生作业反馈教师评定探讨意见估算79×37原式≈80×30=2400√可以打"√"原式≈80×40=3200×也可以打"√"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  相似文献   

14.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延伸。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等级制评价。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  相似文献   

15.
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作业的批改中,老师们都习惯用"√""×"来评判正误,用等级制打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的正误方面,确实直观、省事.但却枯燥乏味,评价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不能准确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而采用评语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既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7.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成绩、判断解题过程和方法、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  相似文献   

18.
让数学作业评价发挥出最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生数学作业的评价是每个数学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师生交流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作业评价惯于用“√”、“╳”评定正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在评价成绩,判断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乏味,没激励性,且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学生的满分仅表示解答正确,学生的思路、方法、过程、能力、品质等方面从分数中是看不出来的。那么,数学教师对数学作业怎样评价才能发挥数学作业的最大效应?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发展?尝试证明:在…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业批改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教学工作的补充和提高,它对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导学生的后续学习、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数学作业评价,教师往往用"√""×"来判断正误,用百分制来量分。这种方法对评价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有一定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们改进了对作业的批改方式,采用等级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孩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没有把作业批改上升到作业评价的高度,有的教师甚至连给学生评定一个等级和分数的功夫也省去了,只是简单的打一个"√"或者"×",或者写一个"阅"字了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应多样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对于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