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学科。历史知识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这是历史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客观基础。有目的的寓美育于历史教育之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艺术美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基本美学知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发展他们鉴赏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学科。历史知识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这是历史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客观基础。有目的的寓美育于历史教育之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艺术美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基本美学知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发展他们鉴赏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杨全红 《教学与管理》2009,(10):139-140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能力.历史知识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审美因素的挖掘与渗透,对唤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情趣和学习愿望,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有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历史是宏伟壮丽的画卷,它展示出气势磅礴的社会发展趋势,光彩照人的杰出人物和多姿多彩的典章、物、古迹,集中地表现了历史生活的社会美,因此,历史教学是认识社会美和进行社会美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掘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学到领会事物美或艺术美的方法,产生美的感觉或体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美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心灵美等内容,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人类历史从美学的角度看,就是美与丑相互斗争的历史,是美战胜丑的历史,因此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应该抓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引导学生去挖掘美、寻找美和发现美,使学生受到美  相似文献   

8.
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以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孙勇 《考试周刊》2009,(26):189-189
《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即是通过《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同时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杨华 《教育艺术》2002,(8):48-49
历史教学 ,除了传授历史知识之外 ,应当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增强美的情操 ,这不仅是中学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 ,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这里仅就个人在近几年历史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思考谈些看法。一、全面挖掘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历史之美是辉煌的。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美、艺术美方面。教学中 ,历史教师应该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把历史之美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美 ,理解美。(一)历史的社会美。社会美是指人的美和以人为中心的有关社会…  相似文献   

11.
许瑛 《时代教育》2014,(8):55-56
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与艺术作品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则是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丰富的表达手段,从而培养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正确的鉴赏美和创造美。本文通过两部分内容论述,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教育。第一部分调动学生审美心理体验,第二部分论述诱导学生的审美。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在开展审美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首先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审美教育素材,利用这些美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第二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审美教育,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通过课外活动拓展审美教育,让学生在课外依然能感受美、体验美,并激发他们创造美的热情。第四历史教师是审美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确保审美教育实施的效果就必须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学美育渗透是历史教师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上的美进行“观照”和“感受”,并进一步深化,从中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知识量的获得越来越大,涉猎的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对美的知识获得的欲望也日益  相似文献   

15.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感教育,把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作为基本的内容。有效运用审美实践活动,能够有意识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进一步培养其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审美活动中,学生是审美主体,语文课文中美的因素是审美客体,其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欣赏、感知和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已被列为当今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所谓审美,即正确、透彻地了解事物所包含的内在美与外在芙,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认识功能一样,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历史上充满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在教学中选择典型,进行阐述,加以剖析,给予点拨,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强烈的美或五。因此,正确、科学地从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共性与个性,历史与时代、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艺术教育被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它学科相比较,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中学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教育美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能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美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念,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正>审美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层面的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而广义上的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客观事物、社会生活与物质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其道德与智慧的目的。一、注重教师引导,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1.教师要用高超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教师要想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转变成学生的审美情趣,靠灌输是难以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正在探讨情感教学和兴趣教学,涉及到历史课的审美教育。本文试图从历史课审美客体的发掘和历史教师如何在审美对象与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架起桥梁等两个方面谈些看法。一、发掘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人类的审美对象一般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部分,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对象则主要集中于社会美领域。历史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把握教材中各种能促进历史发展、有助社会进步和有利于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美因素。 (一)崇高美和悲壮美进步阶级的奋斗活动和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构成了历史上社会美的主要内容。秋瑾为复兴中华万死不辞,成为一代巾帼;李大钊面对北洋军阀的屠刀视死如归;贞德在法兰西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重创英军;恰巴耶夫横刀立马,击退自匪军对苏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