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种文化”与新世纪人文教育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以科学与人的分野与冲突这一“两种化”理论为化视野,讨论了教育学所面临的化挑战及人教育在新世纪的未来前景,本以为,尽管20世纪末期,“两种化”的冲突似乎变得更为激烈,但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人主义正在走向它的复兴,相应地,人教育也在努力寻找它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2.
人教育是一种高素质的教育 近年来,在各种媒体和日常生活中。有关“人”的词汇,人们用得越来越多,比如人精神、人素质、人教育、人关怀等。大家都觉得“人”和与“人”搭界的这些词汇,是一种层次、品位较高的东西。但什么是人呢?简单地说,人就是重视人的化。而人教育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不断健全的教育,是叫人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按北京大学季羡林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是中国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化和教育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心的转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权主导期”的化教育范式,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化教育范式,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化教育范式,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化;二是如何对待外来化;三是如何实现传统化,现实化和外来化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4.
“人文”一词,辞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下滑的忧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其历史必然性。它需要人们从教育理念上、管理理念上、教学方法、管理方法以及人、财、物等方面,为这一过程的到来做好准备。如果人为地加速这一过程,则很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诸多困难和隐患。高等教育大众化不能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否则高等教育就无法发挥它对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决不是任意化。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有一个“底线”。  相似文献   

6.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均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人才培养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孔子的教育分为两大部分:道德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以前者为重心,主张“文、行、忠、信”四教,其具体内容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所称的“六经”,并有“札、乐、射、御、书、数”六艺,包括了当时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内容。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学与人文并举的教育,但它的重心是在人文教育。此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基本遵循了这一思路,并在实践中改造了孔子的思想,使其更加偏重人文道德教育,而逐渐忽视了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7.
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历史教育的灵魂,历史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历史课程标准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突出了人文教育的主题。本文主张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指导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是“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它是以建立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在内的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为宗旨之一的历史教育。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占有极为基础的地位。教育,通过“教”来化人、育人。教育,面对的是人,是有感情、有思维、有精神境界、有个性的人,不是材料,不是动物,不是机器人;而且教育所应达到的应是化育出好人、能人,而不是坏人、庸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理论的继承与弘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度,即使从周公“制礼作乐”,创辟雍、小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教于乡的时候算起,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已经有了三千余年的历史。如果承认中国是一个拥有绵延发展的历史,拥有博大精深的化,拥有仁爱、勤劳、智慧、勇敢的民众,拥有自立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民族的话,那么,我  相似文献   

11.
要在中学语教学中贯彻大语教育思想,就必须把语教学从“工具”向“人”转化,走素质教育之路。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现代新人,只有彻底改变过去应试教育僵保守的教育目标、教务刻板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以人关怀、知识体系、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通过致力人关怀、博学融通百科、敏于现实行动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涵育学生的精神、化、知识、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友智 《天津教育》2001,(11):12-13
说当代教育是“苦难的教育”未免太过于悲观,但说我们(校长、老师和学生)不少人正经受一场“教育的磨难”,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知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丢失了多少激情,流失了多少才智,丧失了多少机遇,损失了多少事业。就像需要足够的空气和空间一样,我们也需要“宽松的教育”。这不唯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而且是已经为不少教育工作者所践行的原则,追求的境界。一———“宽松的教育”是一种遵循规律的教育。它承认人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不急乃宽”。中国古代教育学有“学不躐等”之说,就包含着要循序渐进、拒绝揠苗助长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字的解读与教育真谛的审视——献给智慧型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走进“人心”为前提,以“人格”教育为起点,以“人道化”教育为基础,进行“人生”价值教育,以唤醒“人”的生命觉醒,最终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大化,这就是“人的精神发展教育链”。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播种人类智慧,提升人的价值,而要探求教育的本质,历史的眼光,文化的视角,辩证的见解必不可光。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育应张扬人文素养大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两千多年前的《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在西方 ,其拉丁文词源humanitas ,意即人性、教养。中西旨意相类 ,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 ,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 ,是通过授予受教育者以历史知识 ,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 ,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 ,学会做人。一、历史教育的困惑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 ,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相似文献   

15.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更加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黄济先生将21世纪的人才概括为“一个现代化的未来的人,不但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高尚的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个伞面发展、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宏扬的人”。实际上,就是进一步重视人文教育,实行“全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人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处于中心的位序。近代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不GP东渐,科学教育进驻大学,井在大学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序,人教育的中心位序受到挤压,呈现出两并存的状况。如何协调两关系,成了近代人苦苦思索的问题。近代人以中国传统化的信仰为前提,提出“中体西用”,作为一种化论式回应现代化的挑战。近代人在处理中学与西学关系上的构想,对今天如何协调人教育与科学教育,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然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教育理念的思考过程中,中国当代教育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关于教育的本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人、经济人或文化人,而作者则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自然人”。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教育使不同人的个性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是近年来教育史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新教育”不是中国社会土生土长的教育,而是外国引进的,从引进之时就伴随着中国化。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在服务于传播福音的大前提下开始译介西学,零星的西方教育开始渗入中国土壤。鸦片战争后,仁人志士希冀于教育来救亡图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进人中国敞开了大门,“新教育”开始引进,新教育中国化运动遂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9.
理解“教育融合”,可以从“教育”“融合”和“教育融合”三个向度着手。从“教育”而言,教育作为“有机整体”,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生成为根本旨趣的活动和教育作为一种限度性存在是审视“教育融合”的基本立足点;从“融合”而言,“融合”所内蕴的“不同性”与“一体性”的统一,从“边界”到“边缘”的跨越揭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真实;从“教育融合”而言,处于关联中的两种教育的状态决定了“教育融合”的状态。“教育融合”是作为整体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基于两者的内在关联而在两者间的“边缘地带”形成的,以促进自身完善和教育中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为要旨的历史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论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悟”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恒”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本手段,而在教学活动中,又以启发性教学的思想来体现“悟”的精神。“恒”最宝贵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使教育活动立足于人本身,形成了中国教育富有人文性的特征。教育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正是中国当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