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目的]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强调技术的跨领域关联与主导作用,对其识别将为政府推动跨产业跨领域创新、提前布局相关技术领域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首先,运用GloVe模型向量化专利文本,按照专利与技术领域的语义接近程度划分专利所属领域;其次,基于GMM算法提取各领域技术主题,依据技术主题之间的语义距离,构建技术主题关联网络;最后,利用漏斗模型,依据技术主题的共性指标、跨领域指标、关键性指标筛选出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结论]运用养老科技领域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智能控制辅助技术”“无接触式躯体感知技术”“沟通与信息辅助技术”“适用性技术”为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比对国家相关政策内容,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理解共性技术,如何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这是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话题。为此,我刊特组织了此次专题笔谈,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共性技术研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科学准确识别关键共性技术对企业和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议题。[方法/过程]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利文献分析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框架,运用文本挖掘和技术演化分析方法,获取特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首先,使用Viterbi算法识别专利文献中的专业术语,通过LDA算法捕捉专利文献中的技术主题聚类;其次,通过将技术主题的共类特征数值化,作为共性程度的度量;随后,将技术主题节点在技术演化转移网络中的关键程度作为技术关键性的表征,并使用PageRank算法衡量技术主题的关键性。最后,以机器人及数控机床技术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该方法可实现高效、准确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为国家制定创新扶持政策提供支撑。[局限]研究仍需扩大科技文献的收集范围,以实现更全面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  相似文献   

4.
构建传统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一项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是我国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构建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是推动我国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升级的关键。产业集群按照集群内部企业的联结方式可以分为横向产业集群和纵向产业集群,分析了这两种类型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差异,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在建设共性技术供给体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协同研发的背景下,多技术知识主体参与、多技术知识资源融合成为共性技术研发和溢出的主流范式,揭示跨领域搜索、产业联盟和共性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是现实驱动的结果。本文针对当前研究对“共性技术溢出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关注不足的现状,从企业“搜索行为”出发,基于专利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构建了373家企业专利数据样本和190家企业产业联盟数据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跨领域搜索对共性技术溢出的影响存在双刃剑效应,而产业联盟特性在二者关系中起到放大作用。主要研究结论是:(1)跨领域搜索与共性技术溢出深度存在倒U型关系;(2)跨领域搜索与共性技术溢出广度存在倒U型关系;(3)产业联盟的数量在“跨领域搜索-共性技术溢出深度”“跨领域搜索-共性技术溢出广度”的关系中均存在正向调节作用;(4)产业联盟的异质性在“跨领域搜索-共性技术溢出深度”“跨领域搜索-共性技术溢出广度”的关系中均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延伸了共性技术溢出的前因研究,并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多重失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共性技术可以为多项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在市场机制下的发展面临各种类型的失灵问题。针对已有共性技术失灵研究的不足,对传统共性技术供给模型的基本假定进行了修正,构建了将供给和扩散纳入统一视角的分析模型,从技术特性的角度对共性技术区间做了层次性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机制下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以及扩散的"制度失灵"和"市场失灵"。产业共性技术的多重失灵决定了政府对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干预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关注共性区间的两头。最后基于产业共性技术与企业专有技术的可结合度,分析了不同层次产业共性技术的扩散方式。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共性技术及其测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性技术(Generic Techno1ogy).因其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而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共性技术测度是共性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课题.分析国内外共性技术及其测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对共性技术理论的发展、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的选择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共性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政府在共性技术开发中的作用研究、共性技术与创新体系研究、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研究、共性技术外部性研究、共性技术商业化研究等主要领域,而对共性技术测度的理论、方法和指标等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共性技术测度的研究成果,主要限于概念、理论的探讨.少量的关于共性技术筛选或识别方法与指标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德尔菲专家意见,受主观干扰比较大,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共性技术测度的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方面,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8.
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对于一国的产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计划是国家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科技计划管理为视角,在系统分析国内外产业共性技术界定和选择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产业共性技术的界定和选择方法体系.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产业共性技术可从技术范围、研发与应用的主体、综合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界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选择方法体系可以用于国家层面上科技计划执行中产业共性技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消费电子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增强,为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及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产业涉及的范围及其基础共性技术发展重点尚没有明晰和系统的介绍。在总结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消费电子产业涉及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提出了显示、芯片、汽车电子、数字家电、PC多媒体、智能软件、网络和通信等方面的产业技术发展重点。藉此希望能对国内从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的企业和研发管理的部门,以及正在开展十二五产业和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机构和个人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对我国优化新常态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型以及加强自生能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为弥补在探究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上主体分散单一且契合度不高等学术方面的不足,创新性地将Nash博弈理论与Elinor Ostrom的IAD延伸决策模型相结合,在建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决策模型的基础上,以官产学研为主体提出假设,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官产学研中任何主体进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行动决策与企业的最终计划显著相关;产业集群与企业是否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意愿之间呈负相关;企业技术R&D感知程度和其是否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决策呈正相关;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状况及对最终结果的预测度与企业是否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进行全球太阳能产业共性技术测度分析,有助于选择和管理太阳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技术.选取《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中全球太阳能专利数据为样本,将技术网络中多重测量中心度指标与技术共类率指标结合起来,结合太阳能领域可视化的技术网络图谱,对全球太阳能共性技术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两项指标测度的结果基本完全一致,说明该两项指标都可以用来进行产业共性技术测度.下一步,拟在太阳能产业共性技术测度基础上,探索太阳能产业的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的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旨在对无接触式医疗诊断和辅助治疗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医疗机器人”为主题,基于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库和Derwent Innovation专利数据库,检索陕西省2009—2018年发表(申请)的相关论文和专利,基于主题建模算法和专家决策,确定陕西省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二级方向。采用SWOT分析,结合陕西省科技报告库、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库和陕西省科技查新实时数据库,找出陕西省医疗机器人研究空白点和特色研究方向。[结果/结论]研究确定了11项陕西省医疗机器人未来技术研发方向,为陕西省企业技术研发及政府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对比分析我国“双一流”大学与美国知名大学科研合作网络特征,旨在为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收集我国“双一流”大学与美国部分知名大学2014—2018年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校际合著论文,构建频次矩阵、Salton指数矩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Ucinet、Netdrew、Pajek、VOSviewer等工具,从科研合作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点度中心性、核心边缘分析、聚类分析四个角度对两者的科研合作网络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我国“双一流”大学之间已建立起广泛的科研合作,但与美国知名大学相比,我国“双一流”大学存在科研合作强度弱、科研合作参与度较低、科研合作分布不均衡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边扬帆  成全 《情报探索》2020,(1):112-119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国内科技政策的热点及政策导向,以期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2015-2018年国务院和科学技术部印发的科技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共词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及TF-IDF算法对热点主题词进行提取并分析,采用狄利克雷主题模型(LDA)提取科技政策主题并进行主题聚类,挖掘重点关注的政策主题,并对科技政策文本运用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方法进行降维分析,并对科技政策的走向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主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科研诚信、专项研究、科技人才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主题领域进行;关于教育、产能激励、装备制造、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加工贸易、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等主题领域已经引起并将持续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旨在为促进科技知识传播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构建了多层耦合网络的传播模型,根据目前全国科技馆的情况,研究了科技知识在多层网络中的传播情况,并对影响传播的多种因素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结论]网上虚拟科技馆在多层网络中能加速科技知识的传播;科技馆影响力影响科技信息传播速度;用户节点之间兴趣匹配关系直接影响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系统地分析智慧港口各技术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和相对重要程度,对加快智慧港口的发展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对智慧港口发展的技术因素进行提取,利用DEMATELISM方法对各个因素进行因果关联分析。通过因素的聚集度及层级关系,将技术因素划分为强驱动型因素、驱动型因素和特征型因素。[结果/结论]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是智慧港口发展建设的核心要素。提出利用移动互联网打破港口基础通信网络的制约,实现港口万物互联,让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各个港口的不同用途和需求获取更加全面的数据,使港口真正变得"智慧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海炜  吴成凤 《情报杂志》2022,41(2):86-94,48
[研究目的]对新兴技术进行识别,有助于跟踪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企业提供最新的情报。[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以往相关文献,针对目前新兴技术识别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构建了基于专利SAO结构和多指标评价的新兴技术识别模型。首先,将基于语言层级的SAO结构和基于关键词语义的TF-IDF算法相结合,划分出各项子技术领域;其次,根据新兴技术特征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结合专利数量年度变化,判别出新兴技术;最后,根据术语的语法规则,利用语言过滤器抽取出特定专利文献中的技术术语,识别新兴技术主题。[研究结论]将新兴技术识别模型应用于手机芯片行业,成功识别出了5G基带芯片和新型存储芯片两项新兴技术,与业界动态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模型,探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过程中各类主体面临市场失灵时的行为选择,分析影响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行为的因素,提出政府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市场失灵"的不同程度下应该适当地干预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政府通过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的评价体系,根据产业共性技术"外部性程度"分别采取基金资助,设立非政府的专门组织如国家研究所(院)和促进合作研究所,搭建克服"组织失灵"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平台等方式,借以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