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淮海战役期间,由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起来的山东解放区以及山东党政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前线,由原山东八路军改编的部队在淮海战役中完成了重要的作战任务,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坐落在安徽省萧县县城西南14公里处的胜利村,原名蔡洼村;它因淮海战役而改名,也因淮海战役而名载史册.  相似文献   

3.
庞颜玲 《亚太教育》2022,(2):181-183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淮海战役精神融入徐州市中学思政课对中学生具有强化政治认同、打牢思想基础,培养正确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淮海战役精神融入徐州市中学思政课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拘泥于书本、未做深入展开、理论知识空泛、学生认识浅显等问题。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延伸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踊跃支前是党的群众路线成功运用与贯彻的体现,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淮海战役中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支前的历史为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淮海战役指挥中,邓小平从淮海战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指挥中坚持照顾战争全局,部署攻克了郑州,宿县;为配合平津战役指挥部队进行战场休整。他统筹战役全局,正确把握战机,创造性地提出将歼灭黄维兵团作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中心。在围歼黄维兵团过程中,他又鼓励推广了克敌制胜的关键战法。表现出邓小平举重若轻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6.
淮海战役发生在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在党史、军史和现代战争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蕴育内涵丰富的淮海战役精神,即听党指挥,直面强敌谋主动的"决战决胜"精神;爱党爱国,奉献牺牲求解放的"小推车"精神;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夺胜利的"十人桥"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词三首     
六十年代初,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与淮海战役纪念馆相继建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现已林木参天,鲜花满地;园陵庄严肃穆,景色宜人.每逢假日,辄登临淮塔,仰烈士之高风;纵观战馆,吊英雄之伟绩.激励雄心,献身四化.今值淮海战役胜利三十五周年,赋词三首,以抒壮怀.  相似文献   

8.
浅析国民党淮海战役失败的经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它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蒋介石集中了五个军团,三个绥靖区部队,共80万大军,以达到确保南京,守住江南半壁河山的目的。结果,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损失兵力55.5万余人。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被生擒,五个兵团的司令,两个被击毙,两个逃  相似文献   

9.
淮海战役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在战役期间,《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对战役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宣传报道。其重点报道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中的人民解放军获胜和国民党军溃败情况、投诚起义的国民党官兵情况、共产党对国民党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共产党员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的情景等。这些宣传报道对鼓舞人民解放军士气、各个击破敌人,鼓励民众支援全国解放事业以及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林春荣 《老年教育》2006,(12):13-13
我的父亲林钧朋是一位老革命军人。他17岁参军,先后参加过胶东保卫战、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福州战役和漳厦战役等几十次战役、战斗,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历代争议的一个焦点。在思想方面,苏轼肯定了韩愈的崇儒排佛和复古道,但又批评了韩愈的学风不纯;在品行方面,苏轼高度肯定了韩愈的"忠勇",但又对韩愈那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求官作风表示了不满;在诗文方面,苏轼突破了文道合一的传统模式,高度肯定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总体来说是褒远过于贬的。苏轼尊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实斗争的需要,当然,苏轼的人生际遇也影响着他对韩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古代一位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并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而现代文学史中,有一位在诗、文、翻译、评论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并在处世、创作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的作家--余光中.可从"静"与非"静"、"随物赋形"、以"气"驭文三方面着手,来分析余光中的苏轼情结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57年冒广生和毛泽东同志讨论诗词创作时说苏轼的《洞仙歌》词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而出。其实,对此问题,从宋至今,众说纷纭,认为苏轼的《洞仙歌》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而出,只是其中一说。通过考证可知,苏轼《洞仙歌》不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恰恰相反,是南宋人檗括苏轼《洞仙歌》而成《玉楼春》并假托盂昶著。  相似文献   

14.
韩愈、苏轼二人都有贬处岭海的经历,面对逆境他们都表现出忧谗畏讥、小心谨慎的常人心态。然而学界对他俩在岭海的表现评价则截然不同,对韩愈人们毁誉参半,对苏轼人们则清一色溢美之词。这种不同的评价自然有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苏轼破体为文,把古文的笔法渗入到各种文种之中,诸如以文为赋,以文为四六等,形成内涵丰富的诗文改革运动,完善了"古文"理论。他兼取骈散之长,在骈文因定体制中,或穿插单行句式,或加长骈句,或运以散体之法,不求切对工整,不用故事陈言,打破浮靡堆砌,风格追求疏散,语言力求平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散体骈文,树立了散化骈文的典范。苏轼以自身的实践,改良着骈文,推动骈文的散化,影响了北宋文人的骈文创作。  相似文献   

16.
苏曼殊和郁达夫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的前后两代知识分子,他们分别在归向传统和趋向现代的两个极端中产生了两种不同向度的逃离,但是在存在际遇与体验的层面却又殊途同归。主要体现在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和郁达夫的早期小说对“逃离”的书写之中。本文分别从表现逃离的方式、逃离之地和逃离的悖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解读。  相似文献   

17.
黄昇《花庵词选》苏轼《永遇乐》题下注是一则反映苏轼词学观的词话,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词话中针对柳永的词风俚俗、赋的写法加以批评,主张雅正,主张诗的写法,实际反映了当时词学界提倡词的诗化韵味的艺术准则,可以看出当时词学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8.
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观点引起其他学者的批评,这本属于学术领域的正常争论,但因毛泽东的介入,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使纯粹的学术争论演变成一场思想运动,呈现出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红楼梦研究》的出版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与俞平伯的生活状况、思想倾向密不可分,而批判运动在造成俞平伯等人伤害的同时也从客观上促进了红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韩愈苏轼岭表处穷殊异愈贬潮州,披述艰辛,戚戚怨嗟.卵巢之忧,丘首之叹时见于诗,韩愈执于情者也.执于情,故入而不出,往不知返.晨趋丹陛,惟知有君;夕贬南荒,心存魏阙.故孤臣危泣,哀感君父,图异日之鹏举也.韩愈执于儒者矣.苏轼居惠,安土忘怀,随缘自适,深于哀乐而不滞,罹于忧患能自遣,入而能出,往而知返,尊儒而不执于儒者矣.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其苏轼之谓欤?然轼终不改尊儒之初衷焉.愈求哀君父,有所待焉;轼潇散度日,以观变焉.故愈之与轼,处穷虽异,归儒则一矣.  相似文献   

20.
以苏轼为朝云所作诗文为切入点,对苏轼与朝云的真挚情感以及朝云的佛教信仰进行简单勾勒,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探讨朝云的佛教信仰对苏轼的影响,窥探苏轼对待禅宗的态度,对将禅语引入爱情诗所形成的艺术特色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