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师的教学之道与为师之道,即是他们成长、成才、成功之道。合格的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崇尚以师爱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拥有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练就扎实的教学功,尽快过好教学关;找准科研切入点,练就过硬科研功,从而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的为师之道,是他们成长、成才、成功之道,是他们职业道德与思想境界、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的综合体现。该文重点探讨了高校年轻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崇尚以师爱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拥有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建设六个方面的教学技能,尽快过好教学关;增强科研意识,找准科研切入点,有效推进科研进程,炼就过硬科研功,从而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的为师之道,是他们成长、成才、成功之道,是他们职业道德与思想境界、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的综合体现。该文重点探讨了高校年轻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崇尚以师爱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拥有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建设六个方面的教学技能,尽快过好教学关;增强科研意识,找准科研切入点,有效推进科研进程,炼就过硬科研功,从而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4.
了解教师专业成长水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定量关系,可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全国1550名中学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整体欠佳,部分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弱;学校类别、学历或学位、教龄、职称、性别对教师专业成长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教研素质显著地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应该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化教师研究意识;组织理论学习,助力教师教育科研;解放思想,帮助女教师追求自我专业理想;完善教研制度,落实教研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展科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共享科研成果,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同时,研究性教学中贯彻反思意识,能促进师生双向成长,为高校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科研和教学支撑。  相似文献   

6.
论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素质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通过培训,使骨干教师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使其尽快成长为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这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对中小学骨干教师提出的期望和要求.   ……  相似文献   

7.
在各大高校,每一年都要增加大量的年轻的新教师,以满足学校对师资的需求。本文浅析了青年教师的优势和不足,新教师应该从角色转变、借鉴经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方面使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从而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两年前,基地成立之初,作为基地主持人,我提出了如下培养目标——直面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困惑,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研究,引领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在为一线教师服务、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后备名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学科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打造一支"高专业水平、高敬业精神、高合作能力"的市优秀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9.
刘清 《时代教育》2012,(24):126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课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提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现代教学理念与意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全方位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师德是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师范生作为人民教师的后继者,师德素养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的师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教育实践不足、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氛围不浓、教育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师范生师德教育亟需通过拓展师德实践渠道,巩固师德认知;创新师德教育途径,激发师德情感;营造师德教育氛围,培养师德意...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特色是指举办教师教育的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院校,在促进教师发展的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持久稳定的办学模式和学校文化。其本质特性表现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实践的人本性、教育文化的民族性。教师教育特色在培养对象和模式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科研优先,引领方向;教研并重,打造特色;教学为本,服务地方分别是建设有教师教育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教育也同样具有指导价值。高职教师应立足职业教育现状,结合高职生身心特点,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看待学生的全新眼光、对学生的爱以及他不断自我充实的精神和"以个性影响个性"的教育方法,从而让每个高职生得到全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继续教育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通过继续教育使教师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繁荣、教育改革变化发生最密切的联系,认识和理解课程发展趋势,弥补教育教学不足和缺陷,把握教育面对未来的任务。而教师团队建设是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团队建设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通过团队建设改变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继续教育视野下的教师团队建设,既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而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正在于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当前,高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尽快建立独立的高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细分考试结构,确立兼职教师在高职教师队伍中的地位,以保障高职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高高职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An effective education program delivers a satisfactory level of achievement for every student. For this to happen, we must examine carefully the implications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research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way a teacher conducts his or her lessons must also be examined critically. This paper will deal with teaching, teacher knowledge and constructivism. For teaching, some reasons were suggested for the observation why it had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last 40 years in Asian classrooms. In the area of teacher knowledge, the authors report a recent research finding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development.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n whether constructivism is indeed a better way to teach.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主要承担德育教育工作的班主任 ,除具有一般教师的基本业务素质外 ,还应具备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善于开展工作的能力。学校要为教师学习深造和开展教改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应通过不断加强学习 ,对班主任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和培养  相似文献   

18.
杜威是哲学家,亦是教育哲学家,本身也是教师,是有高度理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师。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对其教育教学实践切身体悟的结晶,可以说是其个人教育哲学的表达。既有高度的教育理论素养又有教育实践智慧和教育理想追求是杜威对好教师形象的表达。从教育理论素养上讲,好教师应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从教育实践智慧上讲,好教师应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理智兴趣;从教育理想追求上讲,好教师应努力培养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大学化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世界趋势,大学教育之共识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统一,但是,以往“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分歧、当前“专业化与解制化”的争议,始终牵伴着各国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之路,也困扰着教师培养模式的选择,甚至陷入教育伦理困境:一些大学倾向以实习课程来增加职前教师的教学经验,却无法避免其教学行为失误给予中小学生的消极影响。秉承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原则,系统梳理大学介入教师教育的历史,重点考察教育研究与职前教师培养的关系演变,尤其聚焦教师教育大学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即教育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的割裂问题。作为以培养教师为主责的师范大学,借鉴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开启的“意识-经验”关系新视域,重构大学视域教师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关注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理论-实验-实习”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