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庆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4):83-86,114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及教师专业成长。进行"同课异构"活动时,一方面应遵循开放性、真实性、创新性等原则的理性指引,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应避免走入脱离目标过分求"异"、忽视特色轻"异"求"同"、不顾学情"标新立异"等误区。为推动"同课异构"活动有效开展,应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积极反思,促进教师自我成长;集思广益,多种模式推动活动进行。  相似文献   

2.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方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为了消解游离课标、为"异"而"异",淡化内容、盲目求"异",忽视个性、重"同"轻"异"的实践误区,基于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对同课异构的"异""同"做出如下理性分析:课的内容——同中存异,课的结构——异中趋同,课的个性——异彩纷呈,课的目标——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3.
杨根增 《新课程研究》2015,(2):114-115,122
本文根据当前的"同课异构"教研实践,并结合当前学者及一线教师对"同课异构"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五点粗浅之见:"异构"必先"同课";"异"需课前早"构";"课"求大放"异"彩;"异"要师生共评;"异"贵迁移应用。  相似文献   

4.
"同课异构"已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研的主流形式和课堂教学评比的重要方式,但是对于"同课异构"中的"同"和"异"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对"同课异构"的概念、原因和表现的分析,探讨"同课异构"的价值及发展方向,阐释"同课异构"中的"同"和"异".  相似文献   

5.
"同课异构"也好,"异课同构"也罢,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两个问题是,何为"课",何为"构"?为什么要进行"同课异构"?  相似文献   

6.
同课异构强调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把控与教学方法的设计,主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照不同教师对同一课时内容的不同处理与教学实施策略,优化拓展教师教学思路,凸显教师个性化教学,重构课堂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效率.在人教版教材"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这一节第一课时"水的电离"中,两名教师开展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7.
正时下,许多学校都会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分别执教,或由一位教师先后两次以上执教(本文探讨的多为前者)。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给执教教师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给观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认识并处理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呢?笔者谈几点思考。一、"同解"教学文本说起同课异构,不少教师认为,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8.
朱广超 《教师》2014,(22):108-109
同课异构往往在教学比赛和教学展示中采用。两节相同内容的课如何"异出精彩",这彰显出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个性。本文将通过参加的两节不同类型的教学竞赛课,深入思考,如何评价"同课"的"异彩"之处,如何把握同课异构的"同"和"异"的关系,如何评价同课异构课的精彩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同样的一堂《思想政治》你可以用这种方法上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这就是;同一课题,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也叫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相同的是同一课,或同一课时;不同的是不同的教法设计。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为"异中求同"、要 "求懂""求精" "求活"。一、关注学情,研读考卷同样的内容到艺术班和文科班去上,从密度、方法、取  相似文献   

10.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及教师专业成长。"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教学智慧的碰撞,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1.
“同课异构”作为校本教研活动既有利于教师切磋交流、共探规律、实现目标,又有利于教师各显本领、各展所长,还能让教学异彩纷呈、方式多样。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或盲目求“异”,或为“异”而“异”,  相似文献   

12.
正同课异构活动是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学个性,从而真正的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下面是通过对比和分析两节同课异构课中的教学过程设计,探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在当下很多教学研讨活动中,常常看到"同课异构"的研讨方式。所谓的"同课异构",即由不同的教师就相同的课题,在同一个教学研讨活动中,用课堂表达各自不同的设计与思考。作为"观众",我曾多次参加过"同课异构"活动,观摩了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时的精彩纷呈;作为上课教师,我也曾和别老师一同进行过"同课异构"。其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未曾经历过的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不过,作为广大的一线教师,参加这样的"同课异构"活  相似文献   

14.
李允 《中国教师》2009,(15):37-39
<正>"同课异构"是指相同的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实施。"同课异构"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教研方式,并非如某些教师所认为的只是"标新立异",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拟就"同课异构"的理据做较为详细的分析,希冀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顺利、有效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同课异构"是当下为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语文教学"同课异构"的大多是阅读教学课.通常由一定区域(含学校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组织者发起,确定教学的文本、班级、执教者;执教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执教者上课,教师观课;集体评议(也有专家点评的).有的还要求执教者根据评议进行二次备课、上课,教师再次观课、评议,执教者撰写反思文字等.  相似文献   

16.
<正>"同课异构",也称"同题异构"或"同课异教",关于它的解释或许有多种,但这里所说的"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活动的研讨形式,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班级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十余年来,"同课异构"无疑是中小学教研活动颇具价值的一个生长点,已成为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喜闻乐见的主要方式之一。小到组内、校内,大到校际、学科名师与教坛新秀之间,  相似文献   

17.
针对校本教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及教师、学校发展的需要,庄浪县教育局今年大力开展了以"片内校际‘同课异构'"和"片际‘同课异构'"联动教研活动.在形式多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强校、名校、骨干教师起到了模范引领作用.强校、名校、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得到了展示,弱校的问题也转变成了片区协作教研的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教研工作的均衡发展.下面就自己对"同课异构"的理解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同课异构在学校教育中是受到普遍推崇的教学研究形式之一,借助这一活动,能为教师从不同角度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开辟广阔空间,加速教师的成长。然而,目前人们在同课异构的实践中,大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同"与"异",甚至只是教学活动安排的顺序有所异同,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因此制约了同课异构的深化和提升。本校在这方面开展得较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做法。如甲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一课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参与作课的教师一共有三位:第一位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下称L老师),第二、第三位是两位特级教师(以下分称S老师和W老师)。通过现场观摩以及事后对录像、录音进行整理、分析,笔者认为,倘若以叶澜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这三节课至少达到了扎实、平实、真实的要求[1]。那些"同课异构"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脱离"课标"要求为"异"而"异"、离开教材内容盲目求"异"、不顾学生实际"标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构建多重对话平台;可以拓展视野,丰富教育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并且可以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它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